吳王夫差連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是殺了伍子胥,第二個是貿然進攻齊國,每個錯誤都是十分致命的。第一個錯誤,導致吳國內部的力量受到削弱,而且出現了伯嚭一言堂的局麵;第二個錯誤,讓吳國的對外稱霸受到了阻擋,而且吳國的國力削弱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本來應該停止爭霸,轉而進行內部的安撫和建設。但是夫差好大喜功,並沒有停止稱霸的腳步,反而變本加厲,靠著已經取得的勝利,幾次號召諸侯與自己會盟,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霸主。這種冒進的行為,和勾踐當年向吳國發動進攻的情況何其相似!夫差走到這一步,失敗已經是注定的結局了。
這個時候,勾踐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召見範蠡,詢問道:“吳王已殺死了伍子胥,阿諛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吳了嗎?”範蠡回答說:“不行。雖然他的內部削弱了,但是外部的壓力還不夠。”到了第二年春天,夫差到黃池去會合諸侯,想要把周天子也邀請到場,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吳國的精銳部隊全部跟隨吳王赴會,隻有太子帶領老弱殘兵留守吳都。夫差完全沒有認識到這是吳國最危急的時刻,但是勾踐這次再也不會放過機會了。他向範蠡請教,是否可以進攻吳國。範蠡說:“我們的國民已經忍受很久了,吳國現在又是最空虛的時候,可以了。”
於是勾踐派兵五萬攻打吳國。吳國毫無防備,一下子就潰不成軍,吳國太子也在亂軍之中被殺了。吳國使者趕快向吳王告急,吳王夫差當時正在黃池會合諸侯,準備確立自己的霸主名號。他怕天下人聽到這種慘敗消息,就把報告壓了下來,還殺掉了七個知情者。最後,夫差還是沒有做成霸主,因為諸侯們都擁立晉定公做霸主。會盟結束後,夫差才派人帶上厚禮請求與越國講和。勾踐估計自己也不能滅亡吳國,就與吳國講和了。
這是勾踐的第一次反攻。這一次,是給吳國一個雙倍的打擊,在地區內,宣告了吳國霸權的結束。在國內,又讓吳國百姓飽受戰爭之苦。而且,勾踐選擇的進攻時機是吳王夫差外出爭奪霸主地位的時候,這就讓吳國百姓把仇恨轉移到夫差身上,認為夫差是一個隻知道自己霸業卻不顧百姓的暴君。百姓漸漸與夫差離心離德,不再支持他。這個時候,越國和吳國的實力已經完全出現了逆轉,吳國處於下風,而越國則無論是民意,還是實力,都占了有利地位。
這以後四年,越國又連續攻打吳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齊、晉之戰中死亡。越國大敗吳軍,並且包圍吳國都城長達三年之久。吳軍失敗,越國又把夫差圍困在姑蘇山上。夫差派使者跪著前行,請求講和。這時候,勾踐也像當年的夫差一樣,想釋放夫差。範蠡說:“當年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了,越國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再說大王您每天辛苦治理國家,難道不是為了今天的雪恥嗎?謀劃伐吳已經二十多年了,一旦放棄,行嗎?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受到處罰。難道您忘記當年在會稽的苦難了嗎?”
範蠡這番話,一邊在提醒勾踐重溫當年的屈辱和仇恨,不讓勾踐在勝利中得意忘形,一邊又指出越國爭霸的必經之路就是消滅吳國,永遠消除後患。這是當年夫差沒有做到的,所以夫差才有這樣的下場,而範蠡勸說勾踐做到了,越國才真正確立了地區的霸權。
當得知求和要求被拒絕,夫差在絕望之下自殺身亡。而勾踐從此開始了進一步的稱霸,他穩紮穩打,而且製造合理的借口出兵,並且優待周天子,而且把以前吳國武力侵占的他國土地歸還,得到了各國的擁戴。於是,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勾踐終於享有了“霸王”的稱號。
越國最終消滅吳國,成就霸業,就在於能夠不輕舉妄動,懂得積蓄所有的有利條件,在自己國力強盛、內部團結、同仇敵愾的時候,麵對一個先殺了忠臣、影響了內部關係,繼而四麵出擊、內外都處於緊張狀態的吳國,在越國最有鬥誌和實力,而吳國內部最為空虛最為虛弱的時候出擊,而且能拋開婦人之仁,最終奠定牢固的霸權基礎。吳越之間的博弈,各種要素實際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於兩國君主在麵對血仇、民意、國力、各諸侯國關係這些因素時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