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血仇線上的拔河賽——吳越爭霸戰爭的關節點(3)(2 / 3)

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認為他是杞人憂天。伍子胥說:“君王不聽我的勸諫,再過三年吳國將成為一片廢墟!”伯嚭聽到這話後,覺得伍子胥和夫差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挽回了,就多次與伍子胥爭論對付越國的計策,借機向夫差誹謗伍子胥。他說:“伍子胥這個人表麵忠厚,實際很殘忍,他當年連自己的父兄都不顧惜,從楚國逃到我們吳國來,這樣不孝的人,又怎麼能忠於自己的君王呢?大王您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子胥就強硬地提出反對,後來您作戰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而且四處散布我們吳國會出亂子的謠言。您不防備他,他一定作亂。”伯嚭這番話處處都抓到了伍子胥的短處,而且碰到了夫差的痛處,於是夫差就更加疏遠伍子胥了。伯嚭為了除掉伍子胥,還和其他大臣共同謀劃,在夫差麵前三番五次地誹謗伍子胥。

夫差一開始也並不相信伍子胥會背叛自己,因為他覺得伍子胥雖然處處和自己作對,但還是吳國的忠臣。一次,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要出發的時候,對他的兒子說:“我屢次規勸大王,大王不聽。我現在看到吳國的末日了,大王總有一天會被勾踐打敗,到時候你和吳國一起毀滅,是我不願意看到的。我這次出使齊國,可以為你找到一個避難之處。”於是,伍子胥把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大臣鮑牧,然後就返回了吳國。

伯嚭聽說了伍子胥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覺得終於找到了置伍子胥於死地的機會,就趁機在吳王麵前說他的壞話。伯嚭說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句句都打在夫差的心坎裏,所以伍子胥才因為這番讒言而被殺。這段千年之後讓人讀來依舊覺得咄咄逼人的說辭是這樣的:

“伍子胥為人強硬凶惡,沒有情義,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釀成深重的災難。前次大王要攻打齊國,伍子胥認為不可以,大王沒有聽他的意見,終於發兵,並且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伍子胥因自己計謀沒被采用而感到羞恥,反而產生了怨恨情緒。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又獨斷固執,強行諫阻,敗壞、詆毀大王的事業,隻希望吳國戰敗來證明自己的計謀高明。這種陰暗的心理簡直令人發指!現在大王親自出征,出動全國的武裝力量攻打齊國,而伍子胥的勸諫不被采納,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裝有病不隨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備,這是很容易引起禍端的。況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齊國,就把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做人臣子,在國內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諸侯,自己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信用,時常鬱鬱不樂,產生怨恨情緒。希望大王對這件事早日想辦法。”

在吳國處在爭霸的最重要階段,急需內部團結一致的時候,卻有這樣的內部掣肘和暗算存在,吳國又怎能真正實現霸權?這番讒言帶來的,不止是伍子胥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吳國統治集團內部的不信任和猜忌。

吳王夫差聽了伯嚭的讒言,十分震怒,說:“伍子胥果然欺騙了我,而且辜負了我對他的信任,居然偷偷地背叛我!我不能原諒他的背叛,一定要讓他知道背叛者的下場。”就派使臣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說:“你是叛徒,我現在命令你用這把寶劍自殺。”伍子胥仰天長歎:“唉!讒言小人伯嚭要作亂,大王反來殺我。我輔佐你的父親稱霸,又在先王的眾多兒子中擁立你為太子。你立為太子後,還答應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沒有接受,因為我是一個忠於自己國家的大臣,並不抱什麼讓君主報恩的希望,可現在你竟聽信諂媚小人的壞話來殺害我,吳國肯定是要滅亡了!”伍子胥對他親近的門客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來觀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說完之後,伍子胥就自刎而死。夫差聽說伍子胥死前還要說這樣的話,大發雷霆,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裏,扔到江中。

夫差殺了伍子胥後,就攻打齊國。齊國鮑氏殺了他們的國君齊悼公,輔佐陽生做國君。夫差為了表示自己是正義出兵,在軍門外痛哭了三日,然後從海上運兵攻打齊國。但是這次作戰遭到了齊國的頑強抵抗,吳國軍隊戰敗,夫差隻能退軍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