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將血仇轉化為競爭資本的投入,接下來我們就會看到,吳王夫差正是運用了這一資本,才在吳越爭霸之中先占據絕對優勢的。
吳王夫差即位之後,馬上就在公元前495年開始了複仇計劃。他任命闔閭時代的大夫伯嚭為太宰,負責國內政務。同時,他又任用富有韜略的大將伍子胥作為軍事係統的高級長官。在夫差的要求和伍子胥的督促下,吳國堅持進行軍事訓練,而且時刻不忘報複越國之誌。
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又在做什麼呢?在現代人看來,越王勾踐是“臥薪嚐膽”的英雄,是一位有大誌向、充滿智慧的君主。其實,再機智的人也不是生來就能絕不失敗的,勾踐也一樣。在麵對吳國強大的全國戰爭動員時,越王勾踐就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士兵,想要報複越國一箭之仇,便打算先發製人,在吳未發兵前去攻打吳。這是和越國防守反擊的策略背道而馳的,但勾踐認為上一次他使用妙計殺死吳王闔閭的戰績已經能夠證明越國的實力,進而認為越國完全可以在現階段就打退吳國。用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來說,勾踐現在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認為在戰場上出奇兵戰勝了吳國一次,就必定能夠勝利第二次。
勾踐認識到吳國利用血仇來鼓動百姓的作用,但是他還是低估了血仇的能量,所以他才會做出先發製人的決定。
這個時候,越國著名的大臣範蠡進諫說:“大王您的計劃是不行的。我聽說,兵器是凶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陰謀去做背德的事,喜愛使用凶器,親身參與下等事,定會遭到上天的反對,這樣做絕對不利。”
範蠡沒有直接說出勾踐決定先發製人這個計劃的錯誤,當然,這是一個聰明的大臣為保全君主的麵子所做的掩飾。他借用“上天”這個古人敬畏的神靈來告誡勾踐,不要衝動,不要隨便出兵。但是,勾踐完全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十分固執。
麵對範蠡的勸諫,勾踐十分不滿,他滿懷傲氣,斬釘截鐵地答複範蠡說:“這件事沒有什麼好商量的,我已經做出了決定。”
於是,勾踐錯誤地舉兵,企圖進攻吳國,占據主動地位。可是,勾踐的這個錯誤決定,恰恰給了吳國一個更好的借口——越王不但在上一次戰爭裏麵通過陰謀詭計謀害了前任吳王闔閭,而且現在還悍然發動戰爭,向王室尊嚴和國威被損害的吳國進軍,企圖占領吳國的土地!這個說法對吳國百姓而言,是很有煽動性的,吳國的百姓同仇敵愾,大力支持君主和軍隊,抵抗越王勾踐這個欺人太甚的入侵者。
事實上,勾踐決定進攻吳國,就把所有的優勢推向了吳國,吳國是主場作戰,而且具有正義的口號。而越國呢,雖然和吳國一樣是要爭霸,但是輿論、民意完全不在勾踐這邊,所以,勾踐的失敗是早晚的事情了。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得到戰報,越國開始進攻吳國了,於是他馬上展開了全國動員,號召百姓在自己的領導下抵禦越國的入侵。一直在蓄積力量的吳國終於得到了一個良機,既能讓吳國獲取地區霸權,又能讓吳王夫差不必背負什麼罪名,因為他是反擊,而不是主動挑釁。
夫差發動了全國最精銳的部隊迎擊越軍,吳國的軍隊經過伍子胥的訓練,已經驍勇善戰,加上報仇雪恨的意誌激勵,馬上取得了勝利,在夫椒大敗越軍,終於報了當年吳王闔閭在姑蘇失敗的血仇。經過這場戰爭,吳國國威大振,而越國則一蹶不振,國勢完全被勾踐衝動的行為斷送了。
戰敗之後,越王勾踐收拾殘兵敗將,隻有五千人馬跟隨著他,躲進了越國的會稽。吳王夫差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這個時候,吳國的血仇資本已經基本實現了它的預期效用,因而在吳國的稱霸過程中不再起重要作用,如果說血仇資本還有什麼任務沒有完成,那就是處治謀害了闔閭的凶手——越王勾踐。
而這個時候,吳越之間有一種資本的力量在悄悄轉移,那就是吳國用以動員全國的血仇。吳國大仇得報,但吳國的報仇行為,卻造成了越國的被損害,越國的百姓受到了侵害,於是他們把仇恨集中在了吳國身上。作為一種可以動員全國力量的資源,血仇可以掌握在越王勾踐手裏,越王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勾踐在戰敗之後精神十分頹廢,他對範蠡說:“因為沒聽您的勸告,才落到這個地步,現在吳國大兵壓境,我們該怎麼辦呢?”
作為一個冷靜的謀士,範蠡幫助勾踐分析了可以使用的策略。他回答說:“能夠完全保住功業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夠平定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謙卑的;能夠節製事理的人,就會遵循地道而因地製宜。現在,您對吳王要謙卑有禮,派人給吳王送去優厚的禮物,如果他不答應,您就親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給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