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闔閭得知越王偷襲吳國本土的消息,馬上做出了反應,派駐紮在本土的軍隊抗擊越軍。不過,吳國本土的軍隊並不足以完全擊退越國的進攻,隻能起到延緩越國攻勢的作用。這個時候,局勢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出現了兩個插曲:一方麵,戰敗的楚國向秦國告急,秦國派兵救援楚國,在楚國境內與吳國交戰,結果吳軍不敵,敗給了驍勇善戰的秦軍。另一方麵,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見到吳國同時受到秦、越兩國的夾擊,而吳王闔閭又因為與秦國交戰留在楚國難以脫身,就趁機回到吳國自立為王。
按照一般的故事發展,吳王闔閭受到這三重打擊,應該永遠失去翻盤的機會了,可是闔閭畢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得到夫概稱王的消息之後,馬上做出決定:從楚國撤軍,班師回國處理國內問題。這個決定,就是吳國建立地區霸權的開始。
吳王闔閭回師之後,首先攻打夫概,鏟除國內的叛亂。因為主力部隊參與到國內的戰爭,所以很快就分出勝負,夫概兵敗後逃往楚國,吳國的統治權依然被闔閭控製。不過,吳國與越國交戰的情況如何,曆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隻有後代人編寫的《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有些敷衍之詞。我們姑且做一個猜測:吳王的主力部隊回頭來與越軍作戰,實力對比十分明顯,越國的失敗也是必然的。當初越王隻是想進行突然襲擊,這和近代二戰時期希特勒的閃電戰術有些相似,然而吳王大軍一到,越王速戰速決的計劃就全盤落空,勝敗也馬上有了定局。
經過這場事變,吳國雖然暫時沒有征服越國,但是在吳越地區的霸權已經基本確立了。然而,當時吳越之間,隻有國恨,卻沒有家仇。當兩國之間隻是因為利益的衝突產生國恨時,隻要雙方達成共識,就可以握手言歡,所謂的二虎相爭的局麵也就不會出現了。而一旦產生了家仇,雙方的矛盾就會升級,正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在吳王闔閭十九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兒子勾踐即位。吳王闔閭等到了允常去世的機會,認為這段越國權力交接的時期,正是越國最為空虛也是最為脆弱的日子,所以發兵攻打越國,想要占領越國的土地,掠奪資源,為吳國的發展服務。
這是吳越之間的第二次角逐,這個機會,和當初越王允常攻打吳國的機會性質上相近,都是選擇了對方最虛弱的時機下手,這種做法殺傷力特別強,而且很容易將對方置於死地。可是,吳王闔閭的想法有些簡單了,因為他忘記了,在他還沒有把計劃轉向地區霸權的時候,越王允常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發展的趨勢。那麼,他又怎麼會不把這一點告訴自己的兒子勾踐呢?所以,雖然按照常理推測,越國應該不堪一擊,但是,剛剛即位的勾踐已經做好了準備,毫不鬆懈地應對吳國的入侵。
吳王的軍隊抵達越境之後,越王勾踐率領軍隊在檇李展開反攻。勾踐的戰術十分奇特,他派遣了一批敢死隊向吳軍挑戰,他們先後三次衝向吳軍的陣地,而且每一批人都高呼著口號,自殺於吳國軍隊陣前。吳軍的士兵從未見過這樣的打仗方法,十分疑惑。正在他們隻顧觀看這種奇怪的現象而放鬆防備的時候,越軍的主力部隊趁勢發動突襲,打了吳軍一個措手不及,在姑蘇戰敗了吳國。
在這場戰鬥之中,吳王闔閭的腳趾被越軍擊傷,軍隊退到了七裏之外。因為腳趾的傷發作,吳王闔閭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其實,腳傷並不算是什麼大病,完全不足以致命。恐怕當時闔閭的問題在於腳傷感染而引起發炎。在抗生素沒有問世之前,受傷感染是軍人生命中的死神,吳王闔閭大概也是因此而死的——在臨死前,闔閭立下遺命,立太子夫差為王,而且對夫差說:“你能忘記勾踐殺死了你的父親嗎?”夫差悲痛地回答:“我絕不敢忘!”
吳王闔閭確實是個英雄,他以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將吳越兩國之間的國恨與家仇捆綁在了一起。這樣一來,即使夫差仁慈忠厚,也要為了父親的仇與越國血戰到底,而這正是吳國建立地區霸權的必要條件。從此以後,吳越之間,再無和平存在。
將血仇化為資本
吳越之間因為爭奪地區霸權而互相進攻,又因為吳王闔閭的死將國恨與家仇纏繞在一起。從吳國的立場而言,不但要在軍事上征服越國,實現霸權,更要為死去的吳王闔閭報仇,迫害越王。在一個沒有公共裁決的時代,這樣的做法被認為是十分合理的。
從越國的角度來說,他們的目的就單純得多,要打退吳國的進攻,同時又要蓄積力量實現自己在吳越地區的霸權,這就注定了越國的戰略是防守反擊。
二者相比較而言,吳國以血仇作為激勵,將兩國的爭霸競爭轉化為對吳國王室尊嚴、吳國國威的捍衛,這讓吳國的將士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