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的策略,就是“忍辱負重”,這不但能讓勾踐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且可以盡量把吳國塑造成一個野蠻凶狠的霸王形象,而把越國的形象定位為在霸權的威脅下忍辱偷生的弱國。這種形象對比,不但能讓吳王放鬆警惕,而且能激發出越國人民心中對吳國的仇恨,在軍隊已經隻剩五千人的情況下,除了依靠越國的百姓,勾踐還有什麼其他的資本呢?範蠡在兵敗之際能夠做出如此高明的決定,不得不令人折服。
當然,越王勾踐不一定能夠領會到範蠡這樣做的深刻用意,他覺得範蠡的計策有助於自己保全性命,等待日後卷土重來,於是勉強答應說:“好吧!看來隻能這樣了。”也許勾踐自己都不知道,他同意了範蠡的計劃,等於是把民意爭取到了自己身邊,也把血仇資源放在越國複仇的資本之中了。
在地區霸權的爭奪中,沒有什麼比一個正義的理由更加重要了。要知道,打敗一個國家並不難,但是占領一個國家並且在一個地區稱霸,就需要一個牢固的統治基礎。這個基礎現在就在勾踐眼前,勾踐同意了範蠡的主張,也就開始了越國爭霸的奠基工程。
調動資源的藝術
範蠡提供給勾踐的建議,是一種積聚血仇與民意資本的策略,勾踐接受了範蠡的計策,開始準備向吳國臣服。經過考慮,勾踐覺得口才過人而且忠誠可靠的大夫文種是最合適的人選。範蠡又獻上計策,說吳國的太宰伯嚭身居高位,雖然比較有才能,但是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貪財,如果和談遇到了什麼阻礙,那麼隻要賄賂伯嚭就可以順利進行,必須有這樣一個可以被越國利用的人。
範蠡的這個提議,使得越國獲得喘息機會的和談更加保險。事實上,任何和談都不止是理性的交鋒,而是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作為吳國的高級官員,伯嚭對和談結果的影響不言而喻,爭取到他的支持,就是爭取到成功的入場券。
做好了一切前期準備之後,文種就趕到夫差所在的地方,提出勾踐願以越國作為吳國的奴仆之國,來換取兩國的停戰。然而,這個條件並不能完全打動吳王,所以,文種開始用他過人的口才來說服夫差。
為了表示誠意,文種跪在地上,邊向前行邊叩頭。他說:“君王的亡國臣民勾踐讓我告訴您手下的臣子們:勾踐請您允許他做您的奴仆,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顯然,這是範蠡提出的建議的一部分,用這樣的誠意來說服夫差不要繼續攻打越國,是比較有效的。但是,如果夫差一旦答應了勾踐的請求,那麼,越國國民將要體驗君主被侮辱、國威蕩然無存的悲哀了。範蠡的這個計策,既能打動夫差,又能保全勾踐,還能激起越國百姓對吳國的仇恨,這種一舉多得的計劃確實高明。
吳王夫差並沒有看出其中的奧妙,而且,他很滿足當前的戰績,想要借此收兵,於是他打算答應文種的請求。這個時候,足智多謀的伍子胥看出了其中的奧妙,對吳王說:“越國是上天賞賜給吳國的禮物,不要答應他的請求。”文種隻得回去稟報勾踐。勾踐這時又犯了衝動的毛病,他聽說吳王拒絕了休戰的請求,就想拚命,想要殺死妻子兒女,把珍貴的寶物付之一炬,然後親赴疆場,和夫差決一死戰。這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即使他下再大的決心,單憑他手中的五千人馬,又怎麼能戰勝吳國大軍呢?
文種這時提醒勾踐:“吳國的太宰伯嚭十分貪婪,我們可以用錢財誘惑他,請您允許我暗中去吳國和他聯係,讓他幫助我們勸說吳王。”範蠡的建議這時終於派上了用場,伯嚭成了吳越之間戰與和的關鍵。勾踐別無選擇,隻好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讓文種給太宰伯嚭獻上美女、珠寶、玉器,希望他和越國合作。伯嚭欣然接受,並且把文種引見給吳王。文種恭恭敬敬地叩頭說:“希望大王能赦免勾踐的罪過,我們越國將把世傳的寶器全部送給您。萬一不能得到大王的寬恕,那麼勾踐隻能鋌而走險,將把妻子兒女全部殺死,燒毀寶器,率領他的五千名士兵與您決一死戰,您也將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
太宰伯嚭已經接受了越國的賄賂,於是也幫助文種一起說服吳王。他說:“越王已經服服帖帖地當了大王的臣子,如果大王赦免了他,將對我國有利。”吳王比較信任伯嚭,於是再次打算答應文種的請求。這個時候,伍子胥也再次進諫。可是,伍子胥這次不能再以“上天把越國賞賜給吳國”那樣的說辭來打動吳王,於是他隻好引經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