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孔子的出仕之路(1 / 2)

孔子認為:老子一天到晚蹦達到這裏又蹦達到那裏講道,是沒有多少受眾群體的。他的聽眾一次頂天幾十人,不會超過幾百人。一旦人數多了,就會引起官府和世襲貴族等人的注意,就會有人來搗亂。

因為!老子的道學中,有“反動”思想!他在宣揚人與萬物是平等的思想,他這不是公開與大周製度和現實製度相違背?

盡管你的思想是正確地,但你的思想超前了。

你讓君王、世襲貴族、商賈、官宦他們過平民一樣地日子?你這不是?你是把君王、世襲貴族、商賈、官宦他們都當傻子麼?

你要是勸說別人過好日子,人家對生活還有一個盼頭!是不是?

所以!孔子認為:老子的思想是“窮人思想”,隻能講給那些生活在貧困中的人聽的,不適合生活在富裕中的人聽的。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其實!孔子以及後世的學者,都偏頗地理解了老莊哲學。老莊哲學不是宣揚窮人思想的,不是叫我們過貧苦日子的。而是!要我們認清生活的本質。

我們能過富裕生活,為何要放棄呢?

要是這樣地話?道家就沒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不同生活環境了。

大隱隱於朝的人,生活絕對比中隱要富裕一些。而中隱隱於市的人,絕對比小隱的人生活方便許多。小隱的人,在生活方麵,不僅落後一些,也不方便。遠離人群獨居或者是少數人群居,多少是不方便的,是不是?

君王、世襲貴族、商賈、官宦他們不接受道家學說,是因為他們沒有徹底地懂得道家學說,沒有懂得人生。但也不是說:所有君王、世襲貴族、商賈、官宦他們都沒有懂、不接受。

如果這樣來理解,一樣是偏頗了。應該是:君王、世襲貴族、商賈、官宦中大多數人沒有理解道家學說,而不是全部。

不放棄舊有的思想,接受新思想、接受正確地新思想,隻能說是維持現狀,把社會問題和矛盾繼續延續下去,卻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孔子認為:老子傳播道學的方式方法太落後了,太慢了。一次隻傳播幾十人,一年才傳播給多少人?是不是?

如果當官的話,全麵推廣下去,就算是一個地方小官,一個邑長,一個政策下去,至少是幾百、幾千人。要是個州邑長的話,就是幾千上萬人。要君王或者君王手下的重臣的話,影響的就是一國之人……

如果是天子的話?那麼!影響的就是整個天下。

老子的道學也講修身,但是!出發點是不同的。道家的修身,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缺少社會責任感。

而孔子認為的修身,是從迎合社會管理來講的。

孔子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們無法逃避,無法改變現實環境,不如接受現實,適應現實,再慢慢地改變現實環境。

從而認為:老子的道學,脫離實際。

老子認為人與萬物是平等的,是正確的。但是!他沒有結合實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要站在這個角度上來講你道學,你不要講未來!隻有從現實的角度出發,才有實用性,世人才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