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在季平子那裏的碰壁,孔子更是深刻地意識到了一個道理:隻有出仕,才是唯一救世的方法。單單憑借個人的堅守,是很難成功的。
隻有尋找一個好的君王作為依靠,才能推廣自己的學術思想和主張。
他自己就是個很好地例子,以前的時候,他是個儒生,靠給別人家裏辦理喪事為生。因為勤快、多才多藝,又懂得喪葬禮儀,所以很得別人的喜歡。因此!漸漸地有了名聲。
可他不想要這樣地名聲,因為!從事儒生職業,是生活逼迫。他是士,不是儒生。士級身份的人,就應該從事與身份相配的職業。
所以!他放棄了收入頗豐的儒生職業,決定從事教育事業,辦私學。
在離開魯國去宋國的時候,他麵向家鄉,發下誓言,一定要以一個全新的身份,出現在魯國,出現在世人的麵前。
他要徹底地改變自己。
到了宋國祖籍後,他得到了父親世交的關照,不僅迎娶了亓官氏為妻。在事業上,也有了一個開始。
在宋國期間,他就開始從事教育事業了。他辦了私學,教授了一批學生。
後來!亓官氏有了身孕,他不得不回魯國。
回到魯國後的他,一心想著辦私學的事。可是?由於沒有人相信他,他招收不到學生,沒有人願意把娃送過來,到他的學堂來上學。
在這段漫長的等待時間裏,他才知道,影響力的重要性。
以前幹儒生的影響力,隻能在那個職業範圍內有影響力,卻不能把那個影響力帶到這個方麵來。
他要是放棄辦私學的想法,繼續從來儒生職業,他一樣能夠有影響力。可是!他決定改變了。所以!寧可窮,哪怕生存下去都很困難,他都要堅持。
無奈之下,他才繼續在魯國做官的,在魯昭公的手下做事,領取一份俸祿,以此來維持生計。
本來!他是不想從政的,不想在魯國做官的。隻想辦自己的私學,以自己的能力謀生。結果!因為影響力不夠,失敗了。
後來!他的第一批學生畢業了,到社會上去做事,得到了雇主的誇獎。學生的出名,才給他帶來了聲譽,他的生源才多了起來。
後來把私學辦到曲阜城來了,生源更多了,他的名聲也更大了。在官場上,他的官職也做大了,能夠進入太廟,做些禮儀方麵的事。
可這個時候的他,人生又進入了迷茫期。他不知道:自己這種生活方式怎麼樣?能不能救世?
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在思考這個問題。
最後!他還是懷疑:自己的這種生活方式,是拯救不了這個世界的。因為!他是個小人物,人微權輕,沒有人吊你,你永遠隻是配角,隻是給別人跑腿辦事的小人物。要是這樣下去,你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
當然!要是沒有拯救天下蒼生的想法,簡單地隻是為了活著,這樣地生活已經很好了。甚至!私學都不會辦了。隻要老老實實地聽從上級領導的話,認真做事,憑借這一份俸祿,就可以讓一家人生活無憂。
如果人生隻是一次生命的過程,隻是為了活著。那麼!這樣地生活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