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攀登玉珠峰開始,到2010年第二次登頂珠峰,王石一直在攀登之路上行走,登山已經成了王石的一種生活方式,就像舞者腳上的紅舞鞋,脫也脫不下來。過去11年,王石的登峰履曆如下:
1999年5月,玉珠峰,海拔6178米,登頂;
2000年4月,章子峰,海拔7143米,登頂;
2001年8月,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登頂;
2002年2月,非洲乞力馬紮羅山基博峰,海拔5895米,登頂;
2002年5月,北美洲麥金利峰,海拔6194米,登頂;
2003年5月,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登頂;
2003年12月,南極最高峰文森峰,海拔5140米,登頂;
2004年1月,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海拔6964米,登頂;
2004年7月,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海拔5642米,登頂;
2004年7月,澳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海拔2228米,登頂;
2005年4月,滑雪抵達北極點;
2005年12月,順利抵達南極點;
2006年12月24日,印度尼西亞查亞峰,海拔5030米,登頂;
2009年09月27日,馬納斯魯峰,海拔8156米,登頂;
2010年5月22日上午,“零公裏行動”中以60歲的年齡登頂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
登山的危險係數極高,既包括自然災害的危險,也有人為因素的危險。在人類登雪山的曆史中,登山者有失蹤的、遇難的、被打劫的、被雪埋的,丟掉性命者不計其數。在王石來看,人生當中有很多事是不可預見的,這才叫探險,登山就是一場人生的探險,如果真的遭遇不幸,那就遇到了,無怨無悔。
由於王石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他才能真正享受登山的樂趣。在2010年6月7日舉行的“巔峰對話——海拔8849”主題分享活動中,王石表示:
登山本身就是一個直麵死亡的過程,這是我登山11年最大的體會,你沒有辦法回避,必須麵對它,能直麵當然就會比較坦然。不是登山時怎麼麵對,平時生活當中會更珍惜生命,更多會想身後的事,因為你直麵它,你想到你不在的時候會怎麼樣。
他認為,站在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管理企業與登山不無關係,同樣需要堅忍的意誌和不懈的精神。登山就如人生一樣,雖時常不能預知結果,但隻要堅持終會成功。登山是人生的濃縮。“之前,因為成功而有機會登山,而我仍需要繼續攀登一座峰,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那座峰。”通過登山練就的這種意誌力和體力,對於王石的企業管理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讓他足以應對各種繁重的商務活動。“談判時我往那兒一坐就有優越感,我在山上一待就能待一個月,你能嗎?無論從意誌上還是體力上你都磨不過我。”
2.登峰造極之道
王石的登峰造極之道,就是首先要嚴於律己、堅守規則,進行“自律”,然後樹立榜樣、引導人們的自覺行為,形成“他律”。登山危險無處不在,隻有嚴格自律才能平安歸來。做人是這樣,做企業也是一樣。
關於登頂的成功秘訣,王石認為目標專一、腳踏實地就是最好的回答。“腳踏實地,不做任何與目標無關的事。”
2003年首次登頂珠峰時,王石的氧氣瓶空了,他曾經曆生死的考驗。2010年登頂,他比第一次更勇敢,摘下口罩與眼鏡,但隨之而來的是“雪盲”。雪盲是由積雪表麵反射的陽光所引起的視力減弱或暫時失明現象。對於第二次登上珠峰的經曆,王石感歎道:“仰望眼前聳立的珠峰,難以置信我竟曾攀登上去,在她麵前,個體渺小得微不足道。但我確實登上去了,50個日日夜夜,熬過了缺氧、寒冷、枯燥、寂寞,戰勝了死亡的恐懼,超越自我,登上了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