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專業品質的力量(3 / 3)

垃圾和汙染是綠色經濟的最大威脅和挑戰。麵對綠色挑戰,王石想通過垃圾分類,回收利用一部分,以達到減少垃圾排放的效果。王石表示,到了2012年,如果33個城市的萬科樓盤都能做到垃圾分類,萬科自身一年就能減少垃圾14萬噸,如果北京、上海做到了,將減少垃圾474萬噸;如果北京、上海、廣州都做到了,能夠減少垃圾1600萬噸;如果萬科所在的33個城市的所有樓盤都能做到,減少的垃圾就是7116萬噸。

2010年5月,在上海世博會上,風格獨特的萬科館無疑是萬科尊重自然、積極探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表作。萬科館以天然麥秸板為建築材料,由七個相互獨立的筒狀建築組成,通過熱壓和風壓兩種自然通風的模式,盡可能最大化地進行自然通風,從而減少空調使用的時間,降低展館在運營過程中對於能源的消耗。每個筒的頂端所鑲嵌的藍色透明ETFE膜氣枕天窗,通過自然采光照明,可降低照明的能耗。萬科館在材料、通風、采光等各個方麵都體現了節能環保、回歸自然的理念,充分呼應了其“2049——尊重的可能”的場館主題,彰顯出萬科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以及它發展綠色經濟的決心和行動。

綠色經濟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建造綠色建築。綠色建築是一種低碳、節能、環保的建築形式,建設這種綠色小區,成本是一定會增加的。日本、北歐都在做這種綠色建築,王石表示萬科也一定要做。綠色建築除了建造材料使用低碳、節能、環保材料外,在後續的物業維護中還需引進更多的替代能源,如利用海風發電、用潮汐發電等。王石說:“我們不是把替代能源作為我們的產業發展,隻是表明我們的姿態,表明我們在替代能源上的一種做法。”

7.建築充滿生命

讓建築充滿生命,是萬科進行住宅產業化的最終結果。房地產企業通過技術研發,打造綠色建築,使之與人類社會、大自然和諧共處。低碳、環保、節能、和諧是綠色建築的四大生命元素。

2009年9月28日,萬科總部正式喬遷新址——萬科中心大廈。萬科中心漂浮在地平線上,有“躺著的摩天樓”的美譽。6層高的萬科中心建築麵積12萬平方米,通過使用橋梁建築技術——斜拉索,建築的實際占地麵積被減少到6000平方米,僅占建築麵積的9.5%,遠遠低於一般建築55%-60%的比例;大樓采光供暖均利用光能,空調係統則利用峰穀原理,晚上製冰,白天化冰製冷;整座大樓的裝修材料使用的都是生長期短、易於加工的竹子。總而言之,這座新建築包容了種種代表未來建築發展的環保和節能元素。此外,萬科中心麵海靠山,不阻擋海風也不阻擋山風,對自然環境的幹擾很小。

在《徘徊的靈魂》裏,對於萬科中心,王石自豪地說:“它就像一隻生物,立麵表皮是‘會呼吸’的半透明強化輕質碳纖維組成物;每個方向的牆麵都經過年度太陽能采集量計算,來控製百葉的開關和角度,保證采光和溫度,相對同類型建築節能75%;建築使用可再生環保材料,但並非什麼特別的高科技產品。”可見,通過萬科中心大廈這樣一個“樣板工程”,萬科展現了如何讓建築充滿生命,如何利用太陽能、可再生環保材料降低能耗、減少汙染。在王石看來,這座集辦公、住宅、酒店於一體的建築彰顯了萬科對自然和社會的態度。

萬科中心的另一奇特之處在於沒有圍牆。建築地下2層與地上6層之間10-15米的空間被設計成一個公共的開放空間。在萬科總部樓下,經常會有周圍居民散步。王石認為,建築不僅要做到低碳、環保、節能,還要注重人與社區相結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力求做到包容與開放,融入社會關係總體中,這樣建築才真正擁有生命。

2009年11月26日,中國政府正式對世界作出承諾:至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減排40%-45%。王石認為,這對萬科、對王石都是轉折點——有了政府的支持,綠色建築將迎來規模化發展的時代。

2009年12月8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開幕第二天,王石代表中國企業家宣讀了《中國企業家哥本哈根宣言》,承諾將支持中國政府提出的碳減排目標,並提出了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築巢”理念。王石說,我們對自然是掠奪性開發,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溫室效應;地球承載著人類的存在,如果我們再不學會尊重地球,問題就嚴重了,所以萬科提出了“尊重的可能”。

讓建築充滿生命,就是尊重自然的一種態度。住宅建築本身可以因紮根於曆史、尊重自然或因其獨特的創意而讓自身充溢著生命。這幾年,“低碳、環保”的呼聲日見高漲,萬科以培育生命的心態,對大自然滿懷敬畏,以標準化、產業化、精致化精心建造每一棟住宅。讓住宅充滿生命,讓住宅在提供安全、舒適的人居環境的同時,獲得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綠色生命,永遠鬱鬱蔥蔥、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