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雅虎中國“搜索+電子商務”的新模式,雅虎中國曾打出廣告語稱“搜索隻搜100度,不如雅虎全能搜索360度”。對於這些挑釁,李彥宏表現得異常冷靜,沒有作出正麵回應,而始終強調“百度不怕競爭”。
7.與穀歌之爭
百度從成立以來,一直在與穀歌進行競爭、博弈。在百度上市之初,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穀歌曾有意收購百度,但李彥宏回絕了。在收購百度失敗後,穀歌建立了在中國的部門,擁有百度5%股份的穀歌也成了百度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2005年之前,穀歌在中國雖然還沒有建立自己的本土團隊,但是它的中文版搜索在2000年就已經推出了,也就是說比百度的中文版要早一年多的時間。2001年,當百度決定推出一個搜索引擎的自主品牌時,其實麵臨著非常大的挑戰。2002年,百度實施了一個內部代號叫做“閃電計劃”的行動,要用最快的速度提升百度搜索質量與核心搜索技術。李彥宏認為,“彎道超車”追求的就是平穩與速度,要用最快的速度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才能讓百度超越所有的競爭對手。
在中文搜索市場爭奪中,有人說百度所奉行的是“拿來主義”,就是將穀歌的技術拿過來使用。但李彥宏不這樣認為。1996年的時候,他發明了“超鏈分析”,這是1999年之後世界主流搜索引擎都采用的一種搜索引擎技術;1998年,在矽穀李彥宏也是第一個將長遠分析理論和技術運用到搜索引擎的,那時,穀歌還不是一家主流搜索引擎企業,但他們已經開始在使用這套東西。所以李彥宏認為自己有“超鏈分析”技術發明專利,不是拿來,而是引領。
要實現對穀歌的超越,就要找到穀歌的發展彎道,快速超越。穀歌中國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美國總部決策緩慢,任命李開複加盟穀歌似乎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李開複是西方化的,與穀歌中國本地化發展有些格格不入;第二,穀歌的服務器仍然在美國,在接受審查時,會損失一些流量;第三,穀歌重視全球平台而不是本地應用;第四,穀歌在銷售上缺少規模。這些問題,都是百度足以超越穀歌的“彎道”。
為了鞏固在中國搜索市場的領先地位,百度不斷增加線上產品,以便提高用戶黏度。這一發展戰略到目前為止非常有效,如百度與MTV的合作、打造貼吧活躍的社區、新聞搜索、移動搜索等。在展望百度的未來時,李彥宏表示要開多語言係統,如成立百度日本運營公司,實現日文搜索。
2010年3月,在2009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李彥宏表示,百度雖然在中國搜索市場上一枝獨秀,但是穀歌、雅虎搜索和其他新興搜索企業綿延不絕,市場競爭無處不在。現在人們都在討論“在中國做互聯網,誰能贏到最後”的問題,而當年騰訊打敗MSN、淘寶打敗了eBay也沒有人來關注這個問題,所以現在外界對百度的高度關注和極大期望,讓百度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但李彥宏表示,百度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百度比其他跨國公司更懂中國,它的成功就是“技術乘以市場需求”的結果。競價排名贏利模式是網絡搜索引擎的成功商業模式,百度的競價排名就像互聯網的收費站,即使晚上睡覺也有點擊和贏利。因此,隻要百度專注於搜索引技術研發不動搖,堅持競價排名贏利模式不動搖,就能在“直道”時奮起直追領先企業,保持高速增長和持續贏利,在彎道時加速創新進行“閃電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把對手遠遠甩在後頭。
2010年3月穀歌黯然離去,公司公開發表聲明,再次借黑客攻擊問題指責中國,宣布停止對穀歌中國搜索服務的“過濾審查”,並將搜索服務由中國內地轉至香港。作為全球著名的搜索公司,致力於全球化的穀歌心有不甘。
2005年當穀歌雄心勃勃地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時,完全沒有料到會有這樣的結局。穀歌沒有百度更懂中國,也沒有“彎道超車”理論指導,所以隻能铩羽而去。穀歌退出中國內地市場,要想在亞洲市場成功就要轉而依靠韓國和日本市場。然而在亞洲,由於穀歌的搜索技術主要是基於羅馬字母開發,因此市場占有率並不高。可見,穀歌在亞洲的前景也不容樂觀。
李彥宏坦陳,穀歌退出中國內地市場,百度從中獲益良多。百度自穀歌退出中國內地市場後第一次發布的財報顯示,第一季百度總營業收入為1.89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9.6%;淨利潤為7040萬美元,實現同比增長165.3%。
8.中文搜索混戰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要競爭。隨著騰訊搜搜、微軟搜索、中搜、網易有道、新浪愛問和搜狐搜狗等中文搜索後起之秀的大規模加入,中文搜索大混戰在所難免。李彥宏認為,中國的搜索正處於高速成長的階段,並預測未來至少5年內中國搜索市場仍然是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搜索網站異軍突起將有利於促進國內搜索引擎市場的良性競爭。
另外,除了上述主流搜索引擎越發成熟以外,各類不同的“搜索大全”也在今日的互聯網領域逐漸興起、成長。搜索大全即集各種不同類型搜索引擎於一身、涵蓋多種語言的搜索集合。該類搜索引擎大全的興起讓搜索變得更加簡單,幾乎所有的內容都能在“一頁之間”完成,比如風靡一時的百穀歌度(宣稱:百度穀歌一起搜!)、新近出來的“搜一搜”等,就是將其他的搜索引擎的結果集合在一塊兒。
可見,在中文搜索混戰中,山寨化、同質化、搜索拚盤、鏈接遷移等現象已經相當嚴重了。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搜索企業呼籲行業規範化發展。
然而,互聯網搜索是世界性的市場,單憑一個國家和地區規範化調控也無濟於事。
9.第三次“彎道超車”
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百度通過商業模式轉型活下來,超越了IT企業習慣性死亡,這是第一次“彎道超車”;2008年金融危機,百度通過研發多種商業化服務,順利過冬,超越了企業發展藩籬,這是第二次“彎道超車”;第三次“彎道超車”,就是百度要進入國際化成熟市場,與國際IT巨頭展開競爭。
目前,百度雖然在中國搜索市場排名第一,但在世界搜索的排名僅為第6位,而且由於國際IT巨頭抵抗區域經濟風險的能力很強,所以百度隻有等待對手犯錯、減速,才有機會趕超。李彥宏說:
未來的十年,我們要讓百度的名字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市場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這是一個很大的夢想。怎麼做到呢?我現在也沒有想清楚,但是唯一清楚的是,我們必須要看著,等著我們的競爭對手犯錯誤,他們一旦犯錯誤我們就起來了。百度十年前就是這樣起來的,未來如果說要國際化,我們也要拿它做法寶。
那麼,第三次“彎道超車”能否移植中國本土化成功模式?李彥宏認為,百度在中國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了解中國本土的市場,用自己的人、自己的產品和團隊了解用戶、了解市場,由他們來決定自己做什麼、怎麼做,然後工程師們照著這樣去做,所以就勝出了。而第三次“彎道超車”是進入國外成熟的市場,與國際搜索巨頭、IT大亨展開競爭。當進入另外一個市場,一個更加成熟、喜歡按部就班做事情而不喜歡創新和冒險的市場的時候,也許中國本土化成功模式就不一定適用,而需要做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