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中國崛起與兩個版本的現代化(2 / 3)

開放型經濟:

開放型經濟是與封閉型經濟相對的概念。在開放型經濟中,要素、商品與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

陳東升認為,一般而言,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化程度越高,就越接近於開放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發展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各國的主流選擇。

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已經是過度開放經濟。美國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主任、亞洲政策首席研究員威廉·奧弗霍爾特在《中國與全球化》一文中說道:“中國在經濟上的開放程度已遠遠超過了日本。中國以遠比日本積極的姿態,加入了我們的全球化體係。2004年,中國的國際貿易額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70%,而日本的僅為24%;中國引進了606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而日本,盡管其經濟規模數倍於中國,實際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卻隻有201億美元。今天的中國人對全球文化的開放程度也遠遠超過了10年前的韓國人……中國不僅比第三世界中的其他國家,而且也比第一世界中的許多國家更相信全球化。與中國不同,日本和韓國在其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盡管也經曆了全球化,但對國際貿易、外來投資和國內經濟活動,卻實施了比今日的中國遠為嚴格的限製。”很多學者也指出,目前在零售、物流、汽車、食用油、金融服務、能源生產和供應、基礎材料工業等領域,都出現了全部或局部開放過度的現象。

對此,陳東升認為,選擇某種道路的後果往往要等到多年後才能認識清楚,中國不能等到發現問題嚴重了才糾正自己的道路選擇,而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避免走錯路和彎路。如何保護本土企業的產權和經營管理權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麵進行反思:首先,今天的中國,不能盲目地追求時髦,搞形式主義的“對外開放”。本來企業並不缺乏資金,卻硬要拉進一個外部投資者來裝點門麵,這已經不是經濟需求,而是政治需求。如今這種現象在我國各地比比皆是,大量的國內資產廉價地流入外人之手。其次是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問題。陳東升曾經有一個觀點,從2000年跨國公司大量進入中國開始之後的30年,如果每個行業前10位的企業大部分都是跨國公司或合資公司,那麼我們的經濟安全就會失去保障,我們的改革開放就不能說是成功的。過度開放的經濟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鑒於這種種原因,中國要及時改變政策,在資本短缺的情況下製定的政策不能繼續延續到資本過剩時代,在需要外資和不需要外資的情況下要有不同的政策。中國的貨幣正處於巨幅升值的前夜,在這一時期,中國頭等大事便是不能讓國外投機資本進行廉價的資產收買,威脅我們的經濟安全。

新興市場經濟: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更精確地講,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什麼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在陳東升看來,工業化的中後期、城市化的巔峰期、服務業轉型和起步期,這就是中國特色。現在中國已進入經濟結構轉型和升級期,正在向服務型和內需型經濟邁進。中國特色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會展現出一種新二元結構,沿海已走在前麵,中西部地區還會持續工業化、城市化運動。

陳東升認為,中國將用四五十年走完歐美國家200年走完的道路,這會引發巨大的城市化力量,同時還會有一兩倍於現有城市人口的農村人口將轉移到城市裏來,這個過程會持續10-15年,這些人口將成為巨大的消費力量,因此說,未來中國還會有10-15年的高速增長。

陳東升的判斷也得到了數據的支持:截至2005年,中國共有4個超過1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依次為上海(1360萬)、北京(1180萬)、重慶(雖然重慶號稱有3169萬人口,但因其在1997年以後擴張城市界線,包括鄰近的數縣,不符國際標準)和成都(1082萬);人口在900萬-1000萬的城市有哈爾濱、天津和石家莊,800萬-900萬的僅有武漢,400萬-800萬的城市共16個。在這24個人口超過400萬的大城市中,有14個位於中國東部地區。

3.第二個版本現代化的資金來源及國家資本積累

港台等華人資本:

中國經濟的崛起與發展,離不開港台等廣大海外華人的突出貢獻。鄧小平曾評價說:“對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並不多,中國與世界各國不同,有著獨特的機遇,比如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對祖國作出了很大貢獻。”

香港華僑華人總會會長古宣輝博士在2000年“世界華人論壇”上披露,據估計,目前華僑華人企業擁有的資產在1.5萬億-2萬億美元,海外華僑可以動用的資金估計為3000億美元。

大批華人企業在製造業、商業、房地產、旅遊業、高科技產業以及金融服務業等領域崛起。在東南亞,華人上市公司占整個股票市場上市公司的70%,華人資本是亞洲除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以外10個股票市場股票價值總額的60%。由此可見,當今世界華人企業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外華人資本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回首近現代曆史,海外華人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中國大陸所吸引的主要是港台中小規模的資本。

但在那一時期,能夠移到大陸去的港台中小資本多已蜂擁而去,後續追加的資本已十分有限。而且目前香港已經出現工業“空心化”,20世紀70年代的四大支柱產業中的三大產業(製衣、電子、玩具)早已移到廣東珠江三角洲,不可能有更多的港台商去大陸設廠。所以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港台資本對大陸來說隻是一次性的機會,大陸不可能長期依賴港台注入大量新的投資。如果中國大陸真的能夠再次迎來一輪外資引進高潮,那麼,外資的主力隻可能來自發達國家,而不再是港台地區。

跨國公司資本:

20世紀90年代初期,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歐美國家對中國全麵實施經濟封鎖政策,中國整個處於不利的國際環境,首要問題是要拓展中國的外在空間和中國的經貿空間。

1992年後,雖然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陷入停滯,但在確立了市場經濟體製框架的情況下,經濟體製改革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整個90年代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對外開放,跨國公司大舉進入。當時,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國家領導人接見通用汽車、沃爾瑪、可口可樂、IBM等跨國公司董事長、總裁,鼓勵他們到中國投資。

1999年,由美國時代華納集團旗下的《財富》雜誌創辦的《財富》論壇在上海召開。這是全球工商界領袖的高層次聚會,一般探討帶有全球性趨向的經濟問題,1999年首次將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前景作為主題,這充分顯示出中國未來的發展走向舉世矚目。跨國公司蜂擁到中國投資、建廠的現象也達到了階段性頂峰,中國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巨額外資與中國廉價、高質量的勞動力相結合,在珠三角、長三角形成世界級的產業集群。中國經濟大步推進國際化,“引進來”和“走出去”並舉,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活動日趨活躍。

據德國《經濟周刊》2008年統計數字,1978-2007年,世界500強企業中的480家企業在中國進行了投資。30年來,中國累計使用外資7600億美元,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居世界第二。僅2007年中國就吸收外資835億美元,而1978年中國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還不到2000萬美元。

從東部到中西部,從大城市到邊遠區域,外國企業成片的廠房已成為中國繁榮的見證。通過與國際企業的合作,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也不斷提高。

雖然目前中國員工的工資上漲,中國企業競爭也日趨激烈,但德國商會的一項調查表明,德國大企業仍將繼續大力投資中國。德國30家大企業5年內將至少向中國再投資100億歐元,同時德國中小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也以每年100多家的速度增加。德國企業看重的是中國巨大的未來市場,僅需2-4年的時間,在華企業就能實現盈虧平衡。

世界銀行貸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並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道路。但是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急需大量經濟建設資金,單靠自身的資金積累非常有限,而且農業、交通、能源、環保、教育、基礎設施等領域是私人資金沒有能力或不願意介入的。世界銀行的資金主要就投入在這些部門和領域,如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項目、結核病防治項目、綜合性婦幼保健項目、貧困及少數民族基礎教育項目、可再生能源項目、碘缺乏症控製項目、森林資源發展與保護項目等。

據統計,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國在世界銀行各類項目的貸款中,對農業項目的貸款有104.94億美元,占貸款總額的25.87%;對交通項目的貸款有103.22億美元,占貸款總額的25.44%;對能源項目的貸款有68.97億美元,占貸款總額的17%;對城市建設項目的貸款有32.29億美元,占貸款總額的7.96%;其餘為工業、環境保護、教育、供水與環境衛生、技術援助、衛生及其他項目的貸款,共計有96.25億美元,占貸款總額的23.72%。世界銀行援助貸款對於彌補我國經濟建設資金缺口特別是當時外彙缺口以及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在我國運行30多年來,在項目競標、采購中,我國一批承包商伴隨著項目成長、壯大起來,並且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一些國內采購帶動了如汽車、機器、拖拉機、農用機械、化肥、運輸設備、電機和電站、工業設施、硬件、通信係統、電信係統、信息係統、教科書、家具、零配件、原材料等的發展,促進了我國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另外,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中的土建部分幾乎都是由中國的承包商中標,也為該行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機會。當然,我國在與世界銀行的合作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隨著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世界銀行先是在1998年對硬貸款強行提價,然後於1999年7月停止了對我國的軟貸款,又於2006年7月縮短了貸款的期限,使我們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的成本大大提高,從而導致我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資金的規模有所下降。這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了我國已逐步擺脫了貧困,國民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但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不應忘記世界銀行與我們共同合作建設的成果。

日本“黑字還流”:

“黑字”就是貿易順差。20世紀80-90年代,日本向中國出口了大量的機械設備和機電產品,而向中國購買的東西則很少,於是對中國進行了投資。通俗地說,日本從中國賺了錢,又將賺來的錢借給中國發展,這就叫“黑字還流”,即讓賺得的錢再流回去。

“黑字還流”貸款中安排的工農業生產項目所需進口的機器設備,可比照企業技術改造項目享受稅收優惠,即在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項目內進口的機器設備予以免征進口關稅和增值稅,在其他地區的項目內進口的機器設備,按照法定稅率減半計征。

但黑字還流也是有條件的——這些貸款隻能用來購買日本設備。接受貸款的中國工程公司不得不購買日本設備。設備購買的招標會中,隻有日本公司投標,像德國、美國或法國等技術較為先進的國家則一律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