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企業家的偉大基因(3 / 3)

對於房地產商業模式的創新,馮侖提出“運營商務不動產”的思路,這是創新經營的表現。“商務不動產”,簡單來說就是指商品房、商用寫字樓、工業區等。運營商務不動產,就是努力提高住宅單位空間的價值,並考慮未來長期贏利的問題,不做一錘子買賣,如寫字樓出租、固定資產入股等。馮侖表示,商務不動產是要運營的,通過運營可以使它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商務不動產的最高境界是運營能力的提升,每平方米賺多少錢,而不是簡單的規模大。

另外,企業的傳承問題是民營企業(很多是家族企業)麵臨的一個大問題,說白了就是找接班人的問題。在這方麵,馮侖認為可以借鑒國內外成功企業的模式,實現傳承製度化、資本社會化。馮侖說:

中國企業的傳承長期沒有商業經驗。歐洲有很多家族企業上市,或者有另外的投資人進來,資本適當社會化,家族就作為控股股東存在,由經理人來管理公司。這種模式中國的民營企業也是可以借鑒的。另外可以借鑒的就是李嘉誠的方式,他請了一個幫手,也是資本的社會化和職業經理人相結合。像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钜在公司做,經理人也在公司做。在更替的問題上,民營企業要盡早安排,讓傳承製度化、資本社會化,交接好接力棒。

此外,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謀求國際化發展。馮侖認為,國際化不能隻是一種形式,如產品賣出國門、投資海外市場等,國際化的關鍵是要實現觀念、人才、經驗、資源的國際化。可見,在國際化征程中,觀念和思想的創新比方法和形式的創新更為重要。

4.“熬”的能力

關於“熬”的能力,馮侖認為企業家在創業和守業過程中,要有堅強的毅力和耐力,學會用時間來療傷。企業家隻有堅持下來,才有機會追溯過去的成功基因。他表示,一個偉大的人或者傑出的企業家,要想擁有未來的事業,首先在內心要對準備付出的時間有一個承諾:一生一世,還是半輩子、三五年。

在顆粒無收的領域,在迷茫險惡的處境中,在無數個窘迫孤獨的日子裏,民營企業家“熬”的能力可以理解為用時間來療傷。這個方法對於治理“原罪”相當有效。馮侖打比方說,有些民營企業的原罪是不需要講的,靠時間過去就行了,“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企業家“熬”的能力還表現在善於管理自己、自律自製。馮侖認為,偉大的投資者表現為管理自己,而不是領導別人。偉大的人首先就是自律,能夠自我約束,把大道理留給自己,把小道理讓給別人;他們對自己非常嚴謹,行為高度自律,隨時自我反省,這些品質會引導他像一個滾動的雪球,不斷地轉換方向,尋找積雪豐厚的低坡,一直滾滾而下,越滾越大。做人越低調越成功。

可見,企業家“熬”的能力不僅表現在時間上的長期承諾與兌現,還表現在自始至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馮侖還認為,男人之所以成不了偉人,那是沒有管好自己,在快接近偉人的時候,不幸迷失自我了。他幽默地說,男人第一次脫離媽媽變成能人,大家會說他是非常的英雄;如果英雄堅持久一點兒就變成了偉人;如果再堅持一下就變成了聖人。當男人變成英雄、快接近偉人的時候,人就會迷失。

“熬”的能力,其實是一種堅持的勇氣和毅力。很多企業在創業之前準備十分充分,技術、資金、渠道、人才和戰略一應俱全,但是企業經營一段時間後還是失敗了。為什麼呢?因為企業家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中途遇到困難和挫折就輕易放棄了。

馮侖把民營企業最初邏輯上的發展悖論和體製環境中一些不妥的製度安排稱為“原罪”。企業“原罪”問題,一方麵出在企業本身,一方麵出在體製環境。在治理“原罪”問題上,馮侖倡導資本社會化、公司專業化、經理職業化和發展本土化。民營企業在跟相關政府部門打交道時,既知道“離不開”,也擔心“靠不住”。政商關係處理得好,有利於企業獲得權利資源,與國有資本達成合作夥伴關係。企業要想搞好政商關係,就要學會與政策、資本和政治家打交道。民營企業創富的野蠻邏輯,簡單來講就是“以江湖方式進入,以商人方式退出”。另外,企業要實現崇高的使命和願景,就需要在企業中注入偉大的基因。馮侖認為,企業家的偉大之處就是要以市場的戰略管理者身份,對業務和市場進行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