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南,1944年生,台灣省台中市人;20萬元新台幣起家,創建台灣光南集團公司,營業額達30億元新台幣;產品“肯尼士”網球拍是世界名牌產品;“要創世界第一的運動器材製造王國。”
羅光南創業之初,無論資金還是經商經驗,都是一張白紙。然而,作為台灣一家橡膠廠主的兒子,他卻具備有一個優秀企業家的遠見卓識。他放棄了自家的橡膠業,將目光投向運動器材。石化、塑膠、電器、建材、汽車等最具發展前途的事業,都已被王永慶、辜振甫、林挺生占領了,沒有雄厚資金和辦業經驗的他,根本無法跟這些巨擘們競爭。於是,他獨辟蹊徑,投向正待興起而又極具發展前途的體育用品業。
明智的選擇是成功戰略的第一步。
羅光南用從姐姐處借來的20萬元新台幣,走出了這第一步——與人合夥,成立光南公司,專門製造羽毛球拍。最初,合夥的三個人齊心協力,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很快就成了擁有100人左右的小型羽毛球拍製造企業。隨後,因為意見不合三人分道揚鑣,羅光南開始了獨資經營,走向致富的道路。他擴大投資,出外參加世界的各種商展,終於使企業規模翻倍,產品創世界一流。
接著,羅光南走出了“產品大出擊”的第二步:創名牌。
光南公司生產規樓擴大,產品質量和性能已屬世界一流,業務,卻主要是替別的公司承製球拍。為了改變這種“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局麵,羅光南首先推出“光南”牌製作精良的球拍,向世界球場進擊。其次,在為世界名牌廠家“王子”、“愛迪達”等承製產品的同時,進一步改進“光南”產品。1978年引進太空材料“碳素纖維”製作網球拍,一舉使“光南”網球拍被世界網球權威雜誌譽為“中大頭網球拍中的超級球拍。”最後,羅光南開始創“名牌”,根據市場調查,“光南”牌球拍雖然質量精良,卻難以成為名牌的原因,是名字太東方化了。曾經改為“甘迪”牌,也因政治氣味太濃而告失敗。“名牌”的一個關鍵就是名字響亮。為此,羅光南幾經琢磨,幕僚們再三研討,終於取定了一個頗具西洋味的響亮名稱:“肯尼士”。商標的英文字母“K”為主體,圖案鮮明,線條流暢優美。名字取好後,羅光南不惜巨資大作廣告,終於使“肯尼士”在國際市場上大放光彩,躍居美國球拍市場四大名牌之一。在最善挑剔的日本市場,“肯尼士”也列在第二、三位。
台灣沒出世界網球冠軍,卻出了個網球拍冠軍。光南企業公司,在“產品大出擊”上,建起了一個“網球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