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就有勞秦卿全權負責議和一事了。唉,不是朕的大宋軍隊打不過金國的蠻子們,而是朕實在不忍在看百姓受苦了!”
“皇上仁慈之心,千古難尋啊!”
苦思中的韓世忠終於找到了剛才張、楊、秦與高宗的話中最大的問題所在了。嶽飛,對,就是嶽飛。高宗和秦檜一直在大誇張、楊取得了大勝,卻對嶽飛決口不提,要知道,自五月兀術南侵以來,宋朝軍隊連戰連捷,殺敵無數,這其中功勞最大的無疑是嶽飛。然而今天的朝會上趙構,秦檜,張俊,楊沂中等卻對嶽飛隻字不提,這未免太不同尋常了。韓世忠本就不是那種明哲保身的碌碌之輩,多年的戰爭生活磨練出了他直來直去的軍人性格。
他立馬開口問道:“恭喜伯英,正甫二位將軍得勝歸來,可不知鵬舉為何沒有隨二位將軍一起歸來?”
注:
1.張俊(1086~1154),南宋武將。字伯英。曾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十六歲時充當弓箭手。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在與西夏作戰及鎮壓山東、河北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升為下級軍官。北宋末,曾隨種師中援太原。康王趙構任兵馬大元帥,他即率部往從。宋高宗趙構即位後,建立禦營司,任張俊為前軍統製。南渡初,宋高宗被苗傅、劉正彥所廢,他和韓世忠等受張俊節製,平定事變,因而升為禦前右軍都統製,拜節度使。紹興初年(1131),出任江淮招討使,鎮壓農民起義和叛將李成等部,並阻擊偽齊劉豫南侵。後與嶽飛、韓世忠合稱三大將,所部稱張家軍。
2.楊沂中(1102—1166),字正甫,代州崞縣(今山西原平北)人,南宋名將。楊沂中生於將門世家,祖楊宗閔,永興軍路副總管,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軍攻占永興軍(今陝西西安)時戰死,後諡忠介。父楊震,宣和三年(1121)從折可存鎮壓。方臘起義軍,後任麟州(今陝西神木北)建寧寨知寨。靖康元年(1126)十月,建寧寨陷,楊震“與子居中、執中力戰沒”,後諡恭毅。宣和末應募從軍,靖康元年十二月,從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揚祖勤王,隸屬張俊部。建炎三年(1129)三月,從張俊鎮壓苗傅、劉正彥兵變以功升任統領。建炎四年正月,從張俊抗擊金軍於明州(今寧波),以功升中軍統製(領)。同年六月,改禦前軍為神武軍。紹興二年(1132)三月,以張俊的神武右軍的中部(軍)統製楊沂中,升任神武中軍的長官統製(後設都統製)兼提舉宿衛親軍。所部雖不滿五千,但楊沂中逐漸成為宋高宗的心腹。紹興三年九月,楊沂中兼任權殿前司公事,紹興五年,南宋進行軍製改編,神武軍改為行營護軍,並組建新的三衙軍,楊沂中改任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正式成為殿前司長官,所統神武中軍改為殿前司軍,但仍屬次要部隊,常在前護軍韓世忠、中護軍張俊的節製下進行抗金戰爭。紹興六年十月,在被列入“十三處戰功”之一的藕塘之戰中,楊沂中因功建節,授保成軍節度使、殿前都虞候,後又兼領侍衛馬、步軍司,統管三衙親衛軍。紹興十一年,在也被列為“十三處戰功”之一的柘槔之戰後,楊沂中以功升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兼殿前都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