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朝堂紛爭(三)
聽到這個消息,在場的文武百官都震驚不已,這麼大的軍事調動,作為軍方一號人物的韓世忠居然不知道,可見秦檜是得到高宗旨意後直接發出的詔書,居然繞過了軍方。
就在所有人還沒醒過神來的時候,假寐的高宗總算是恢複清醒,開口說話了。“那就宣二位將軍進殿吧,朕有話要問他們。”皇帝既然開口了,眾人也都肅靜了下來。開玩笑,和皇帝搶台詞,非死即殘啊!
不久,就見兩位一身盔甲的武將步入朝堂。按照宋朝宮廷中的規矩,武將上朝是不應穿盔甲的,而是應該著武官的官服。然而總是有前線歸來的武將來不及換朝服就被皇帝召見,後來就慢慢的演變為前線歸來的武將都著盔甲上朝,一是為了彰顯前線的戰事正酣,統兵武將來不及換上朝服,二是為了表示得到皇帝召喚後不及卸甲馬不停蹄的回京複命,以示對皇帝的尊重。
“臣張俊、楊沂中參見陛下,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兩位武將因為身著戰甲,並未俯身行禮,而趙構也並未怪罪,而是很和藹的說,“二位愛卿辛苦了,今見朕的二位將軍如此雄壯,可見我大宋軍威之嚴整,天佑我大宋啊!”
“全賴皇上洪福齊天,英明神武,才有我大宋強軍,卑職等隻是盡力為皇上分憂。”
“二位將軍,前線戰事如何了?”
“稟陛下,前線戰事已經危及了!”說話的是張俊,隻見張俊身高八尺有餘,國字臉朗目劍眉,生得十分雄壯。“嶽鵬舉將軍已經深入到了潁昌,與金國大將兀術相持不下,然天氣轉冷,我軍補給線拉的太長,從臨安到潁昌前線何止千裏,金國又以騎兵見長,對我運量所部沿途襲擾,損失巨大,前線已是物資短缺的很了。”
張俊說完,楊沂中有補充道:“張將軍所言極是,我軍在黃河之南與地已交戰數月有餘,各部兵力損失巨大,士兵也都疲憊不堪,幸得皇上天恩浩蕩,準我等回京休整,我等定當不符皇恩,努力練兵,待來年再與金人決一死戰!”
聽了兩位將軍的彙報,高宗高興的很。雖然張、楊未能收複江北失地,卻也打退了來犯的金國鐵騎,保大宋江南富庶之地的和平。最主要的是張,楊兩個人手下的十幾萬兵馬,算得上是高宗真正的嫡係,軍中士卒多是江南子弟,對朝廷的忠誠度最高,等同禁軍,如今把這兩隻部隊調回臨安,自己以後無論再做什麼決定,底氣都足了很多。
“好好好,兩位將軍辛苦,來日朕定當再親自為二位將軍補上慶功的酒宴,好好犒勞朕得勝歸來的將士們。!”
“謝陛下天恩!”
在這一君二臣相互吹捧之際,沉默了許久的韓世忠聽出了張、楊二人口中所說的戰況著實有些蹊蹺,為何就在嶽、張、楊三路大軍二十多萬人圍攻兀術十萬殘敵的關鍵時刻,二位將軍隻得了臨安的一紙詔書就匆忙回京,甚至都沒上表請求繼續作戰。要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還有,現在雖已是秋天,天氣卻還談不上寒冷,應該說正是作戰的好時機,為何他二人還要借口天氣轉冷補給不足而回軍呢?
最重要的是,嶽、張、楊三路大軍本來互為犄角,相互照應,可如今為何隻有張、楊二人回京複命,那麼戰線最靠前的嶽飛呢,如果處在相對後方的張、楊都補給不足,最前線的嶽飛所部豈不是要斷水斷糧了?
韓世忠還未來得及給自己的種種疑問找到頭緒,秦檜率先插話道:“陛下,兩位將軍得勝歸來,想那金國經此大敗,也是元氣大傷,如今金國還深陷與蒙古諸部的混戰,短時間內已經無力南侵了。此真乃我大宋百姓之福,也全賴皇上的聖明啊。有了二位將軍的大勝,微臣在與金國使者議和之時,也更有回旋的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