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專門以到處搬弄是非,喜歡逞一時之快,嘲笑別人,以求達到傷害對方自尊心目的。由於這樣的人缺乏涵養,認為別人無言以對,把對方踩在腳下,自己便會升高一級,增加自我的價值,結果慢慢地便形成一種暴戾習氣,對人對事一味挑剔,還自認為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見識過人,別人越是顯出畏懼,他們越是得意洋洋,什麼尖酸刻薄的話都不吐不快,毫不知道收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人。
對付這樣的人,我們不能和他們一般見識去爭辯,甚至是對罵,這反而陷入了對方的圈套。你不妨試試這樣做,當他興高采烈地到處指責和編排你的不是時,你隻需像一個寬容的觀眾一樣,欣賞他拙劣的表演。你的閑庭信步也會讓對方為自己的行為並沒有產生預想的效果而灰心喪氣。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對他的每句話都盡量抑製怒氣,裝作聽不見,切勿跟他唇槍舌劍。如果當對方更難聽的話也衝口而出的時候,你實在不必再忍受這樣膚淺的人,你可以站起來禮貌地說:“對不起,請繼續你的演說。我先走了。”如果對方還存有一點自尊的話,他應該感到羞恥。
這樣的小人就像瘋狗似的到處吠你,窮追不舍,給你的生活和工作,以及身心帶來巨大的麻煩。你既沒有足夠的精力與時間跟他周旋到底,以牙還牙,看看鹿死誰手,又不願與這種人糾纏下去,以免降低人格。我們說“不和小人較勁”,並不是一味地置之不理,或者是躲避。
首先,我們是以自己的超高修養和寬容來避免事端的出現。對付卑鄙小人,你不能真動氣、講道理,或妄想以情義打動他們的心。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所能做的,就是對著鏡子做深呼吸,接受無奈的現實。盡管內心別扭,還是要努力控製情緒,表麵上不動聲色,從此對這個人不存半點希望,不讓他再有機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任由他到處亂吠亂叫好了。既然他已失去了常性,你又何必跟一個瘋子苦苦理論?
其次,不較勁並不意味著閉口不言。當對方的行為實在太過分時,你可以提醒他的所作所為之卑劣,但千萬不要自己生悶氣。牛津大學的威廉弗沙博士是當今知名的心理學家,他說:“你有什麼需要,不妨大膽提出。如果對方做了些你不喜歡的事情,告訴他,若你覺得很生氣,須保持冷靜。”不要讓他人剝奪你快樂的權利是保護自己權益的先決條件。
“不和小人較勁”,以旁觀者的心態看待他蹩腳的表演,不因此影響心情甚至是憤怒到氣急敗壞,更不為此花費精力,讓自己心情平靜,專注於讓我們快樂的事;花心思在真正讓我們快樂的事情上才是明智之舉。
小誤會不解會導致大悲劇
奮鬥法則:第一時間消滅誤會
誤會是人和人之間不斷上演的小插曲。誤會的出現有多方麵的原因,比較常見的就是語言表述不清楚,或者是表述不當造成的誤會。有這樣一個笑話:
一位漂亮的女士緊趕幾步追上一位男士,並對他說:“晚安。”這位男士確信自己從來沒有見過這個女人,這使他感到驚奇。
那位女士猜到自己認錯了人,趕緊向對方道歉,並解釋道:“看在上帝的份兒上,請原諒我,當我看到您的時候,我以為您是我那些孩子的父親中的一個。”
女士說完朝前走去,而那位男士還傻傻地一直站在那裏,瞅著她的背影,沒有想到,這是一位女教師。
麵對這樣的誤會,很多人也不過是付之一笑了事。因為不必在意,它本身不會給人們造成什麼危害。但有的誤會卻要解釋清楚,而且要及早解除,否則容易導致大的悲劇出現。
有一對男女相愛很深,有一天男人要去美國留學了,分別時兩人依依不舍,男人說會一直愛她,女人說會一直等他。
男人走後,一直寫信給女人,兩人聯係很頻繁,但漸漸的男人來信少了,說是學業繁忙,又要打工為生活,沒有太多時間。
女人開始懷疑:男人是不是在外麵愛上了別的女人,美國的誘惑太多了。越到後來她就越懷疑,她甚至已經肯定男人在外麵愛上了別人。
男人留學的最後一年,他來信說他要跟一個女人結婚,他深愛這個女人,為她打造了一個漂亮的結婚戒指。女人完全絕望了,她想:他終於拋棄她了,她不會放過他的。終於到了男人學成歸國的一天,男人寫信告訴她,要她去接他,並且說那天她會看到他的愛人。男人回來的那天,天氣很好,陽光明媚,女人並沒有去機場接他,她站在巷口的陰影裏等他,男人看到她時,非常高興,跑過來擁抱女人,卻沒發現女人手裏的刀,等他發現一種冰冷刺血的痛苦從身上傳來時,他顯出一種難以置信的神情。他試圖去從口袋裏掏出什麼東西,卻最終沒有掏出來,死了。女人做這一切時很冷靜,男人死後,她想,他要掏什麼東西呢,難道是那個女人的相片。她控製不住自己的好奇,從男人的口袋裏掏出來一個戒指一看,上麵刻著她的名字。
多讓人悲傷和遺憾呀!男人的故弄玄虛隻是想給心愛的女人一個大的驚喜而已,卻不成想這一切給女人造成了誤會,誤以為男人另有所愛,於是才有了男人在欣喜和不解中倒在血泊中的結局。原本是一個小小的誤會,卻因為沒來得及解釋清楚,而造成了很大的悲劇。真是讓人可歎可惜啊!
如果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比作是大堤,那誤會就是毀掉大堤的螞蟻。日久天長如果任誤會蔓延而置之不理,則長堤就有潰塌的危險,甚至還可能引發大麵積的洪水。
其實,既然是誤會,必然是誤解所致。由於對事物和問題的認知存在差異,這就很容易造成誤會,而任由誤會長久存於心中,則會形成偏見,到那時再想輕鬆處理,或者希冀一個完滿的結局就不太可能了。最終往往以關係的破裂,甚至是反目成仇告終。我們需要冷靜地對待,切不可意氣用事,而致誤會加深。靜下心來,給對方一個解釋的機會,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機會,不要貿然下結論。我們需要把誤會遏製在萌芽階段,及早排除誤會帶來的幹擾,才能融洽彼此的關係,無所猜忌,給心靈一片純淨的天空。
問題的發生,自然有其原因。我們都得捫心自問,追責他人之前先檢視自身。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以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自己知道的事情,是否就能斷定對方也一樣知曉呢?我們自己心知肚明的事情,他人是否也一定明了呢?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有原因的,對方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所為?對方是心胸坦蕩的人,還是促狹肖小之輩?我們需要分清這些,不同情況不同對象區別對待,我們先不要著急去為自己辯解,也不要一聽到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就惡語還擊。以弄清事實為先,決斷為後,這樣才能減少誤會的發生。本著一顆寬容的心,與人方便的同時自己也從中得到心靈的愉悅。
一家餐館裏,一位老太太點了一碗湯。就在她準備在餐桌前坐下時,突然想起來忘了取麵包,便起身去取麵包,然後返回餐桌。但她愣了一下,因為她發現自己的座位上坐著一個黑皮膚的男子,而且還在喝著自己的那碗湯。
老太太見到這樣的情況,在心裏尋思:“或許是這人太窮了吧,我還是不要責難他算了。但是,我可不能讓他一個人把湯全喝了。”於是,老太太也拿起了湯匙,與黑人同桌,麵對麵地坐著,不聲不響地開始喝起湯來。就這樣,一碗湯被兩個人一起喝著,一把湯匙被他們輪流使用著。兩個人都默默無語。
這時,老太太對麵的黑人突然站起身,端來一盤麵條,放在了老太太麵前,麵條裏插著兩把勺子。兩個人繼續吃著,吃完後,各自起身,準備離去。
“再見。”老太太說。“再見。”黑人愉快地答道。
黑人走後,老太太才發現旁邊的一張飯桌上,擺著一碗湯,一碗顯然被人忘了喝的湯……
想想看,此時發現自己弄錯了,誤會了那位黑人的老太太會是怎樣的心情。即使一開始她誤認為是黑人喝了自己的湯,她也沒有說任何難聽的話,更沒有刁難黑人,而是寬容地默許了黑人的行為。而黑人不僅和老太太共喝了一碗湯,還又加了一份麵條兩個人共吃。麵對老太太的加入,黑人自始至終都展現了他的大度。原本是個誤會,但因雙方的心存善念而有了一個令人動容的結局,這是人性光輝的閃耀。
放下就是快樂
奮鬥法則:給心靈減負
每個人的心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裝進來。就像一個裝滿水的杯子,隻有倒出裏麵的水,才能再裝進去另外的水一樣,心也需要這樣的清掃。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屏蔽掉一切會給心靈造成負擔的東西,所以,我們就需要經常地給心靈做個大掃除,放下一些應該放下的東西,減輕心靈的負荷,還原心靈的本真,體驗真正的快樂。
一個人覺得每天的生活不堪重負,沒有絲毫的快樂可言。於是,他就去請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哲人把一隻竹簍放在他的肩上說:“你背著它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從路邊撿一塊石頭放在裏邊,看看是什麼感受?”那個人雖然大惑不解,可還是按哲人說的去辦了。可剛走了幾百步,他就感到背負太重受不了了,因為竹簍裏已經裝滿了沉重的石頭。“知道你每天為什麼不快樂嗎?是因為你背負的東西太沉重了,它已經把你的快樂壓抑殆盡了。”哲人從竹簍裏一塊一塊地取出石頭,他說,這塊是功名,這塊是利祿,這塊是小肚雞腸,這塊是斤斤計較……當大半石頭被扔掉後,那個人背起竹簍走起路來感到很輕盈。
快樂是簡單的,隻要你能放下。放下,就是要看得開。如果總是把不如意的事記在心裏,隻會讓自己更加的不開心。對一些不快樂的事情應坦然麵對,波瀾不驚;對工作生活中的瑣事,要該放手的就放手;對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糾纏。不再為自己增加無為的煩惱……想開了,竟刹那間感到莫名的輕鬆。忽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多少天來我的苦悶和煩惱,我的失落和渺茫,一下子煙消雲散了,走出困境,一切都是那麼輕鬆美好。
放下,不是簡單地從背上放在地上,而是要真正從心裏放下。隻要卸下心靈的負累,即使肩負千斤也是快樂的。相反,硬抗心靈的重荷,即使一片鴻毛也能讓你不堪重負的。
一個富翁身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尋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個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快樂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看著農夫那發自內心的快樂,富翁在羨慕之餘,立時茅塞頓開:自己背負沉重的珠寶,東躲西藏,老怕別人要,別人搶,別人的暗算,整日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於是他便把珠寶、錢物用來接濟窮人,專做善事,這樣愛的雨露滋潤了他的心靈,他從中體味到了快樂的甘甜。
當下,我們很多人就像故事中的富翁一樣,一邊在極力追求快樂,一邊卻又在拚命追求身外之物。結果是快樂沒有找到,卻反而讓身外之物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許多人以為,金錢越多,地位越高,更受寵愛,似乎自己的快樂也就越多。但事實上,這成了一個悖論,越是追求這些,快樂似乎離得越遠。可當你真的放下追求的這些,你才能趕到來自心底的最真實、最痛快淋漓的快樂。所以,要想快樂,就必須懂得放下。
放下是一種感悟,更是一種心靈的自由。“放下就是快樂”是一種頓悟之後的豁然開朗;一種重負頓釋後的輕鬆如意;一種雲開霧散後的陽光燦爛。隻要你心無掛礙,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
隻要你拋棄一些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白雲在飄蕩?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放下就是快樂,讓我們去撥開眼前的雲霧,卸去心靈的枷鎖,從平平凡凡的生活故事中,體會輕鬆如風,暢快淋漓的感動,體味一種雲開霧散的豁然開朗。
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門心靈的學問。放下壓力,活得輕鬆;放下煩惱,活得幸福;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猶豫,活得瀟灑;放下狹隘,活得自在……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該放下時就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便會擁有快樂的人生!
讓心情沐浴廣闊的陽光
奮鬥法則:用豁達抹平憂傷
俄國大詩人普希金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難過,不要憂傷,在愁苦的日子裏心平氣和。相信吧!幸福的一天終究會來臨。
在現今的社會和工作中,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與日俱增,生存空間和生存環境越來越複雜多變,人們對物質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若你不能以一種豁達樂觀的心態來麵對無處不在的激烈競爭,去麵對生活中無處不在來自各個方麵的壓力和挑戰,那麼就隨時都有可能被烏雲密布的氛圍所籠罩。
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事業和感情等一切都一帆風順的時候,我們就有一種壓抑不住的衝動和快樂,這個時候,我們渾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而當我們在事業或感情上遇到了挫折時,除了少數意誌力堅強的人可以很快地恢複元氣以外,大多數人都會落入感情的低穀,自卑、自責,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失去了生活的動力,變得開始不思進取、碌碌無為。
而豁達能把沉重變得輕鬆,把繁瑣變得簡單,把平凡變得有趣。擁有豁達,你的精神就會清澈透明,就會擁有快樂。豁達就是胸襟博大,性格開朗,拋棄前嫌,寬容大度,體貼諒解,包容謙讓,善待他人。
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不如意,讓人們煩惱、氣憤,有些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摩擦和小誤會,但是如果讓這些不好的情緒累積在心裏,那長此以往,就會像結石一樣給身體和心靈帶來病症,影響正常的活動。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用豁達這劑良藥及早掃除疾病,不至於形成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