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放棄”與“退讓”都是快樂的大智慧(3 / 3)

著名的英國詩人蘭德在暮年時曾寫過:“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一個走進暮年的老人豁達從容、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寧靜淡泊、鉛華洗盡的人生境界吧。

豁達是一種自我精神的解放。如果每天為了生活的得與失,憂與愁煞費苦心,心靈的窗戶就會被蒙上灰暗的色彩,就無法理解生活的真正涵義,人生也就沒有了快樂可言。豁達更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擁有豁達便擁有了一種淡泊寧靜的高雅。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雲淡風輕的感悟。用豁達的誠摯和熱情去感受生活,沒有了瑣事的羈絆和纏繞,也就使身心獲得了解放,自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任你馳騁。

前幾年,有遊客在法國參觀一個花園。這個花園實在太美麗了,小路潔淨,青草吐綠,花兒嬌豔,空氣新鮮。導遊介紹說,這一切歸功於一位老年花匠。一名丹麥遊客決定高薪聘請他到國外發展。可是,這位老花匠卻說,我在自己的國家生活得很好,我很愛我的工作,我不想離開這裏。這位令人欽敬的老人就是法國總統密特朗。

一位曾經權傾一時的總統,退職後樂此不疲地修理花園,不但不失落,反以老花匠自稱,熱愛自己平凡的工作,幹得一絲不苟,這種豁達從容的生活態度真讓我們這些為一些生活瑣事和矛盾困惑、失落、唉聲歎氣的人感到汗顏。

我們總是盯著前方的美景,卻忽略了身旁掠過的風景,當有一天不得不停下匆忙腳步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依然兩手空空,錯過的會永遠錯過,心中留下的隻是遺憾的痕跡。豁達的心境能夠讓我們隨時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也能從原本看似不如意的事情中發現值得高興的由頭。

《說典》中有則小故事,東漢大臣孟敏,年輕時賣過甑(陶製炊具),一次,他的擔子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頭也不回地徑自離去。有人問他:“壞甑可惜,何以不顧?”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已破矣,顧之何益。”是的,甑再珍貴,再值錢,再與自己的生計息息相關,可它被摔破,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你為之心疼如焚,顧之再三,又有什麼益處呢?這大概就叫遇事豁達。

美國第32屆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年輕時,家中曾光顧梁上君子,被竊去不少的財物。一位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在回信中寫道:“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份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麵對被盜,羅斯福並不怨天尤人,更沒悔恨不已,反倒找出“感謝上帝”的三條理由。誰能說這不是一種豁達、一種大度呢?

豁達不僅僅意味著一種超然,它更是一種智慧。豁達可以讓世界海闊天空,豁達可以讓爭吵的朋友重歸於好,豁達可以讓多年的仇人化幹戈為玉帛,豁達可以讓兵戎相待的兩國和平友好。雖然說,豁達的胸懷是靠看不見的內涵作基礎的,但俗話說,境由心造,每一個人每一樣事物若都能以這麼博大、高尚的心境來容納一切的話,那麼世界就會變得水晶般可愛、美麗。

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心胸打開一點兒,我們就能擁抱到更多的陽光。這種超越一切的寬容,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豁達讓我們通向偉大詩人泰戈爾所描述的美妙境界:“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豁達這種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讓人們變得開朗、樂觀、積極向上。豁達的人會在嬉笑怒罵當中把悲愁和痛苦撕個粉碎,會在人生低穀當中播撒下希望的種子,會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做人隻有豁達大度,才能把一切都看作“沒什麼”,隻有把一切都看作“沒什麼”,才能在危難時從容自如,在憂愁時增添幾許快樂,在艱難時頑強拚搏,在得意時言行如常,更能在勝利時不醉不昏,令生活的陽光更加燦爛。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這也許就是豁達的真諦。

重視“麵子”不如重視“裏子”

奮鬥法則:適度宣泄,用自嘲調節心理天平

中國人重“麵子”,這似乎已經成了世人皆知的事情。富人有富人的麵子,窮人有窮人的麵子;當官的有當官的麵子,老百姓有老百姓的麵子;長輩有長輩的麵子,孩子有孩子的麵子;君子有君子的麵子,小人有小人的麵子……麵子簡直成了中國人的第二生命。林語堂先生曾說過:“中國民族的特征之一,就是重人情,愛麵子。”的確,重“麵子”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就接受的“教育”,長輩們總是不厭其煩地訓示:“別丟我們的臉!”這種潛移默化的意識將“麵子”的觀念深植在我們的心中。

麵子,總是與一個人的人格、自尊、榮譽、威信、影響等聯係在一起。因此,魯迅先生說:“麵子這兩個字,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國精神的綱領。”當重視“麵子”成了人們的一種共識,我們就會看到:“有麵子的人”可以獲得他人的喜歡、尊敬、信任、友誼,“麵子”會成為結交朋友、吸引他人的一種條件,成為滿足自尊需要、交際需要的重要手段;因為“有麵子的人”可以獲得他人的讚揚、羨慕、敬重等,滿足自己的榮譽感;因為“有麵子的人”說話有人聽,行為有人仿,他們擁有更大的影響和感染力;因為“有麵子的人”可以給自己更大的信心、尊嚴,成為自己進步的重要驅動力。

講麵子、愛麵子也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能”,屬於正常的心理需求。但是如果超過了正常的範疇,過分地“愛麵子”,以至於達到“死要麵子活受罪”的地步,那就成了一種病態。其實,在遇到丟麵子,或者傷麵子的事情時,可以用自嘲來為自己解困,效果要好過強爭麵子。這樣做既挽回了顏麵,也不失為一種生活的樂趣。

每個清晨,鄰居們都會看見赤著腳的蘇格拉底走出家門,踩著晶瑩的露水,跳到一塊等待雕刻的大石頭上,仰起頭向遠道而來的太陽熱情地問候,向正在隱去的星星和月亮揮手告別。他無視眾人怪異的眼光,披上他那破舊不堪的袍子,準備到集市上和民眾們辯論,行使他“思想助產士”的義務勞動。

有一天,正為早餐發愁的妻子衝出來,在眾人麵前厲聲責備丈夫,高聲發著牢騷,抱怨家裏已經沒有米下鍋,丈夫卻天天遊手好閑,不求上進。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蘇格拉底卻不顧眾人的竊笑,親昵地擁抱一下老婆,向外邊走邊說:“親愛的,我去工作了,我要幫人們把思想順利生產下來。”盛怒下的妻子把一盆水潑向蘇格拉底,他頓時被澆成了落湯雞。蘇格拉底像騎士一樣抖抖濕透的袍子,對哈哈大笑的眾人說:“看來我猜對了,電閃雷鳴過後,必有大雨傾盆。”

自嘲是積蓄的心理能量的釋放,是不良情緒的宣泄,是一種心理上的調適。自嘲就是化解苦澀、苦惱、苦悶的水。

自嘲是造物主賞給人類的一種心理平衡法。自嘲是一種特殊的人生態度,它讓人們能夠樂觀地對待不如意之事。

美國著名演說家羅伯特,頭禿得很厲害,在他頭頂上很難找到幾根頭發。在他過60歲生日那天,有許多朋友來給他慶賀生日,妻子悄悄地勸他戴頂帽子。羅伯特卻大聲說:“我的夫人勸我今天戴頂帽子,可是你們不知道光著禿頭有多好,我是第一個知道下雨的人!”這句嘲笑自己的話,一下子使聚會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

人的一生,誰都難免會有失誤,誰身上都難免會有缺陷,誰都難免會遇上尷尬的處境。有的人喜歡藏藏掩掩,有的人喜歡辯解。其實越是藏藏掩掩,心理越是失衡,越是辯解,卻會越辯越醜,越描越黑,最佳的辦法是學會嘲笑自己。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從小就有自卑感,因為他長相醜陋,可後來,他不但不忌諱這一點,相反,還常常詼諧地拿自己的長相開玩笑。在競選總統時,他的對手攻擊他兩麵三刀,搞陰謀詭計。林肯指著自己的臉說:“讓公眾來評判吧,如果我還有另一張臉的話,我會用現在這一張嗎?”還有一次,一個反對林肯的議員,走到林肯跟前挖苦地問:“聽說總統您是一位成功的自我設計者?”

“不錯,先生。”林肯點點頭說,“不過我不明白,一個成功的設計者,怎麼會把自己設計成這副模樣?”林肯就是用這種自嘲的方法,多次成功地化解了可能出現的尷尬和難堪場麵。

自嘲需要智慧,需要勇氣,需要膽識。有智慧的人敢於自嘲,敢於讓所有的傷,一切的痛隨風而去。

會自嘲的人,一定是有一種高境界的人。他們也因此敢於放下所謂的尊嚴,自嘲也就不再難堪,不再羞恥,而是釋放,是微笑著麵對和承擔。自嘲是一種快樂的智慧,於生命的困境中尋找陽光的智慧;自嘲是一種達觀的境界,與人生的坎坷中吟誦清風的境界;自嘲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在現實的打擊中重拾微笑的心態;自嘲是靈魂不熄的火焰,在暴風雨中,在泥濘的羊腸小道上,自嘲撥開陰霾重見雲天。

當你能夠放下這一切,做一個有境界的人,讓心靈歸於天地,而不是榮辱得失,你會覺悟:自嘲原來如此容易,如此快樂!

放棄無意義的爭吵

奮鬥法則:解決問題而不是爭論問題

爭吵的事我們常見到,很多人也願意湊這個熱鬧,看著雙方爭得麵紅耳赤、急赤白臉的,總希望能分出個勝負來。這種做法是相當不道德的。爭吵的雙方也因為旁觀者在場,誰也不肯服軟,都要保全自己的麵子,甚至還要耀武揚威。於是,一場原本沒什麼大不了的小分歧,被旁觀者的加油聲演變成了一場激烈的爭吵,傷害了彼此。

就爭吵本身來說,也是既傷己又傷人,兩麵不討好,爭吵時憑一腔義憤填膺之氣,徒逞一時之快,過後又後悔不迭,簡直是得不償失。所以說,這類傻事我們還是盡量回避的好,要盡量放棄爭吵的事情。

要知道,能夠引起爭吵的事總會出現的,但重要的是你要有好的辦法來避免爭吵的發生。

一個身材高大的年輕人出現了,引起了周圍人的議論和咯咯的笑聲,原來他的運動衫前胸上寫著這樣的話:“我不是籃球運動員”,而後背上寫的則是:“你是賽馬騎師嗎?”

年輕人對這些頗不以為意,因為這是他和他的媽媽想出來的好辦法,用來對付那些嘲笑年輕人大個頭的無聊的人。從16歲到18歲的兩三年間,年輕人幾乎長高了30厘米。於是,很多的同齡人,甚至他們的家長總會很無聊地來挖苦你。他的媽媽終於對他說:“你若是打不過他們,就站到他們那一邊好了。”他的媽媽還想出了讓他穿這些自嘲的圓領衫的主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處、難處,和忌諱的東西,他們小心地護衛著自己的這些禁區,但總會有人有意或者無意地闖進來,肆意遊走或者踐踏。為了守衛自己的禁區,就會與闖入者產生衝突,爭吵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其實,我們可以學會給自己減壓,禁區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開放,逐漸增加自己的免疫力。另外,還可以收集一些巧答妙對來應付那些難聽的話,要是遇到惱人的情況,看看能不能苦中有樂。

我們常常會接到火氣很大,怒氣衝天的問責電話,不等你開口,對方就已經連珠炮似的開火了:“你們的貨說好是周三到的,可是今天都周末了,你們的貨還沒影,你們到底有沒有信譽?”麵對這樣的電話,你顯然不能去解釋說送貨的車在半途出了問題,或者其他的原因。總之,不要試圖去解釋原因。因為對方現在最需要的是貨確切什麼時候能到,至於怎麼到,那就不是他所關心的事情了。否則,你越解釋越會讓對方覺得你在推卸責任,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引發爭吵。所以,你應該做的是:如果對方的牢騷是合情合理的,你就可以直截了當地說:“你說得對,很抱歉你還沒有收到,請把姓名住址留下來,我親自去辦,今天就寄給你。”

還有比如我們去買東西、辦手續等,都需要排很長時間的隊。有的時候確實時間很緊,於是心裏掛記著接下來該做的事情,在這件事情上就難免表現得耐心不足。即使接下來沒有重要的事情可辦,但看似毫無希望的漫長等待,也會讓一個人的耐心消耗殆盡的。如果你是服務人員,麵對大聲不耐煩地責問的來客,你隻需要告訴他:我對您等這麼長時間很抱歉,您需要辦理哪方麵的手續,我馬上去谘詢給您確切的答複,或者馬上給你辦理。向對方道歉並不代表認錯。僅僅表示對對方失望的理解,從而化解對方的怨氣。然後立刻行動,亡羊補牢,以免一誤再誤,導致徹底失去耐心而發生激烈的爭吵。

另外,我們常見的生活中的爭論,如果爭論雙方都不肯低頭,又沒有人出來打圓場,那很可能最後以爭吵、甚至翻臉結束。要知道,凡有爭論,當事人幾乎都各有言之成理的論點,因此,如果你確實無法讓對方改變心意,承認你的觀點;對方也同樣無法說服你承認他的觀點,那最好的辦法就立刻罷手。不要說出那種“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話來,後悔造成的傷害也就無法補救了。

其實,爭論不過就是交流看法,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表達,對方其實也可以敞開胸懷接受不同的意見,來豐富自己的認識。完全沒有必要一定要讓對方臣服自己,也沒有必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既是交流看法,那為了避免出現僵局,一種有效的辦法就是和稀泥,說句“我們兩個人都是對的”,然後再轉向比較安全的話題。比如,夫婦倆人對如何管教十來歲的孩子意見產生分歧,而且各持己見,嗓門越扯越高,大有劍拔弩張之勢。其實,隻要說“嘿,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自可擺脫敵對狀態,一切不快煙消雲散。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爭論的雙方會拉身邊的人進來給自己助威,或者以第三者的認同來增加自己論點的力度。如果這個第三者是你,那你最好還是置身事外、不參與辯論比較好。

總之,不論你處於什麼情況下,爭吵的事還是避免的好,因為這些徒勞無功的爭吵你即使贏了也不會得來什麼好處,到頭來還不是一個輸家,又勞心又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