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麵對那些故意的傷害,寬容對方則體現出的是一種境界。有人說寬容是軟弱的象征,其實不然,有軟弱之嫌的寬容根本稱不上真正的寬容。寬容是人生難得的佳境——一種需要操練、需要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
心理學家指出,適度的寬容,對於改善人際關係和保持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這種寬容,指的是對於他人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的過失、過錯采取適當的做法,有效地防止事態擴大和矛盾加劇,避免產生嚴重後果。大量事實證明,不會寬容別人,亦會殃及自身。過於苛求別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處於緊張的心理狀態之中。由於內心的矛盾衝突或情緒危機難以解脫,極易導致機體內分泌功能失調,諸如使腎上腺素過量分泌,引起體內一係列劣性生理化學改變,造成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功能紊亂等,並可伴有頭昏腦漲、失眠多夢、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煩意亂等症狀。緊張心理的刺激會影響內分泌功能,而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又會反過來增加人的緊張心理,形成惡性循環,貽害身心健康。有的過激者甚至失去理智而釀成禍端,造成嚴重後果。而一旦寬恕別人之後,心理上便會經過一次巨大的轉變和淨化過程,使人際關係出現新的轉機,諸多憂愁煩悶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這麼說來,寬容,意味著你不會再為他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寬容別人的同時,也就是寬容了自己。
寬容不僅適用於親人、朋友之間,對待你的敵人、仇家、對手時,同樣需要寬容。在非原則的問題上,以大局為重,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輕鬆,化幹戈為玉帛的喜悅,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欣慰。要知道你並非躑躅獨行,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各自走著自己的生命之路,紛紛攘攘,難免有碰撞,如果冤冤相報,那麼怨恨就會越來越大,快樂也就會越來越少了。記私仇是魔鬼對你的慫恿,當你為報私仇而搏鬥時,魔鬼正在掘墳墓,而那些記私仇的人,仇恨一天天增多,朋友一天天減少,到最後成為一個難有快樂的孤家寡人,他的人生之路也就被他心中的仇恨斷送了。而那些心胸寬廣的人,卻善於一笑泯恩仇,化敵為友,這使得他們的朋友越來越多,人生之路越走越寬了。
唯有寬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創傷。你還在為某人的傷害而咬牙切齒嗎?試著忽略並忘掉仇恨的袋子,寬容那個早已經有悔意的人吧,同時,也寬恕你那顆沉重的心吧!
愛別人,你會得到更多愛的回報
奮鬥法則:付出愛心將收獲快樂
近些年來,心理疾病越來越普遍,有研究發現,越是富有或地位高的人,越容易患心理疾病,所以定期看心理醫生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貴族、富豪和明星。
一名叫史塔勒的美國醫生常在深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影視明星的電話,請求他為他們治療心理疾病。這些大腕們都衣食不愁、崇拜者如雲,從表麵上看他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可這些人的心理狀況卻不容樂觀。史塔勒醫生對好萊塢的許多明星研究發現,以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為代表的樂於公益事業的名人、富翁很少有看過心理醫生的記錄,而奧黛麗·赫本從來沒有看過心理醫生。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史塔勒希望從赫本的案例中尋找一些研究上的突破。他收集了許多奧黛麗·赫本的資料發現:
奧黛麗·赫本在事業上可謂一帆風順,紅極一時,在全球的很多國家可謂家喻戶曉。
她的婚姻生活很跌宕,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演員梅爾·費勒,第二任丈夫是意大利精神病學家安德烈亞·多蒂醫生。婚姻受挫後,她又愛上《修女傳》編劇羅伯特·安德森。1954年拍攝電影《薩布麗娜》時,赫本與已婚男星威廉·霍爾登墜入愛河。盡管她的情感道路並不平坦,但她卻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心態。
史塔勒在調查研究過程中看到這樣一段資料:一次,奧黛麗·赫本謝絕了貝爾公司每小時5萬美元的慶典邀請,轉而去了一家醫院給一個小男孩做護理服務。受到啟發的史塔勒醫生發現,赫本不同於別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樂於做無報酬的慈善工作——她曾做過67次親善大使,在1956~1963年間,她常常到碼頭、監獄、黑人社區做義工。
史塔勒醫生得出結論,原來,頻繁的公益活動轉移了奧黛麗·赫本的注意力,減輕了因婚姻、情感生活的不幸帶給她的痛苦,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給她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快樂。
於是,史塔勒醫生推而廣之,選擇了很多樂於公益事業的名人、富翁作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這些人很少有怪癖或其他不良記錄。原來,樂於幫助別人能保證人們的心理狀況健康樂觀。
我們可能都有這種感覺:有時候我們在公車上為那些老人、孕婦或者小孩讓座,當這些接受幫助的人對我們禮貌地感謝時,在下車時衝我們微笑,我們心理都會有一種很愉悅的感覺。
那麼“助人”為什麼會快樂呢?這又有什麼科學依據呢?
心理學研究證明,在主動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你能夠發現自己的生存價值,幫助別人的過程也算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即是“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幫助別人。
艾琳達的丈夫一個月前去世了,她沉溺在悲傷、自憐的情緒中難以自拔。眼看聖誕節快到了,從來沒有單獨度過聖誕節的她越發傷感起來。
很多朋友邀請她一起過聖誕,可是她拒絕了他們仁慈的邀請。艾琳達覺得,自己在陌生的地方不會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不會從中感到快樂。
聖誕的前一天,艾琳達所在的單位很早就放假了,她從辦公室出來,無聊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街上擠滿了開心的人們,這些景象使她回憶起那些已經流走的歡樂歲月。一想到要回到孤單又空虛的公寓,她就感到難過。馬路邊上有很多裝飾得很漂亮的聖誕樹,她忽然覺得控製不住哭泣起來,不一會兒竟昏了過去。
醒來的時候,艾琳達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嚇了一跳。她麵前有兩個小孩子,顯然是來看聖誕樹的,其中一個小女孩見她醒了就問她:“難道你是聖誕老人送給我們的禮物?”
艾琳達看他們的衣服很寒酸,就問他們的父母在哪裏?孩子們說:“我們沒有爸爸、媽媽。”艾琳達覺得兩個孩子很可憐,就帶著他們到小飲食店吃了一點兒點心,還帶他們回家洗了澡,送給他們每人一套新衣服。兩個孤兒歡喜的笑臉、感動的表情讓她感到很由衷的快樂。艾琳達和他們聊了一整晚,她的孤寂感竟魔術般消失了。那兩個孤兒為她帶來了這些天都不曾經曆過的真正的快樂和忘我。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得到了科學成果的印證。研究證明,那些願意做出無私奉獻的人更容易得到快樂。因為快樂並不取決於財富、權利和容貌,而是取決於和你相處的周圍人。你還在對那些需要你幫忙的人袖手旁觀嗎?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去做一個主動幫助別人的人吧,你也會因此收獲更多的快樂!如同中國的那句古語:授人玫瑰,手留餘香。
以誠待人,才能有相應的回報
奮鬥法則:先誠者先樂
英國詩人喬叟也曾說過:真誠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日本大企業家小池曾說過:“做人就像做生意一樣,第一要訣就是誠實。誠實就像樹木的根,如果沒有根,樹木就別想有生命了。”
《孟子·離婁上》中也曾說過:“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大意是說: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聖人。使自己達到真誠的人,就是選擇了善德,並且能夠堅持實行它的人。
每個人都喜歡真誠的人,真誠,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品德。隻有真誠,才能讓人相信你,使對方心理上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所謂誠,就是對人要誠實、誠心、誠懇。誠實,就是對人要講真話;誠心,就是要有真心誠意;誠懇,就是指交際的態度。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同樣,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待,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地去對待別人。你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別人才能如此待你。反之,如果你心裏充滿了偽善,那麼也隻能從別人那裏收獲同樣的東西。
在日本,有一個富翁為了試探別人對他是否真誠假裝生病住進了醫院。
過了幾天,他痛苦地向自己的心理醫生傾訴:“很多人都來醫院看我。但我看得出,我的子女和其他親人們是為了得到我的遺產而來;幾個與我素有往來的朋友,不過是當做一種例行的應酬罷了;我生意上的合作人,可能隻是希望我在今後能更順利地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利潤;還有幾個平素與我不和睦的人,我猜他們是聽到我病重的消息,來看熱鬧的……”
心理醫生反問道:“為什麼你總是苦於測試別人對自己是否真誠呢,問問你自己,你對別人真誠嗎?”
富翁啞然,無話可說……
也許有人會說,富翁的做法很有必要,現在有目的的“愛情”與“友誼”太多了,略施小計考驗一下也未嚐不可,患難才能見真情!可話又說回來,你種下一棵虛情假意的種子,怎麼可能期望收到真心實意的果實呢?羅曼?羅蘭說:“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那些疑心很重又自以為很聰明的人總是懷疑友誼的真誠、親人的牽念、愛人的忠貞,絞盡腦汁地設計出種種“圈套”讓自己最親近的人去鑽。結果隻能傷害真感情,嚇跑真朋友,最後弄得自己痛苦,別人難受,得不償失。
有的人對真誠待人抱懷疑或否定態度,理由是:我真誠待人,人若不真誠待我,那我豈不是很傻、很吃虧麼?
不能否認,生活中有這樣的人:虛偽、狡詐、陰險,常常無視別人的真誠,戲弄他人的善良,以怨報德、以惡報善。但是,這種人畢竟是極少數,生活中的人十之八九還都是真誠的人,我們的付出多數還是有回饋的。總之,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地去對待別人,正所謂“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你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別人就會真誠待你。
有的人怕真誠待人吃虧上當,就希望別人主動先真誠待己。你真誠待了我,我再真誠待你,這是被動為善的人際關係態度,這種態度也未嚐不可,但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都不肯先付出,那這個世界上的真誠就會越來越難找了。
真誠讓人快樂,讓人坦然,讓人更容易被別人喜歡和尊敬;真誠不是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澤,真誠就像一塊敲門磚,坦誠的態度和言行往往能夠打動人的心,使對方願意與你做朋友。有許多憑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真誠,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
放下你心中的虛偽,試著以一種誠實、誠心、誠懇的心態對待你的朋友、家人以及所有善意的人吧!你將會收到更多的親情和友愛,收獲更多的快樂和幸福。
友愛讓快樂常駐
奮鬥法則:不求回報的友情最快樂
有研究發現:朋友關係最能提高人的積極情感,它是積極情感最普遍的一種來源。當被測試者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積極情感最高,跟家人在一起時則略低,而獨處時積極情感水平是最低的。
這是因為跟朋友在一起時這種友善的氣氛讓我們覺得幸福和快樂,而且經常做一些共同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共同喜歡的運動、親密的談話等,這些活動看起來很普通,但對人們心理的影響作用卻不少,通常能給一個人帶來很大的愉悅感。
此外,朋友關係還與你對生活的滿意感和幸福感密切相關。
可能有人會站出來提出反對意見了,說自己與朋友來往的時候並沒有想象中快樂,聽聽大家的抱怨:
“我和一個同學關係很好,可她是個大嘴巴,把我的好多事都說了出去,我很生氣。”
“我對我一個同事很不錯,在公司事事為他著想,可是他有時候一點也不領情,前幾天還和其他同事開我的玩笑。”
“我常常請他吃飯聊天,可是有一天我讓他和我一起去找一個曾欺負我的人打架,他怎麼也不同意,我覺得他很不夠意思。”
“我們常常在一起玩,後來他升官了,我求他辦點事他都不給辦。”
“我們每周都在一起看畫展,逛書店,很談得來,可是每次一起吃飯的時候,他總是很小氣,什麼都算得清清楚楚。”
……大概絕大多數人心裏都有過類似的想法,總之是自己對朋友不錯,而朋友對自己卻不好,所以心中總是很不忿。在你又想生氣之前,先問問自己,交朋友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升官發財?為了吃喝玩樂?為了排解無聊?還是希望他們有一天能為你赴湯蹈火、兩肋插刀?
我們總是習慣對友情做出種種要求,幻想著哪一天,朋友就會滿足自己的願望。如果他們沒有滿足你,你就會很失望、氣憤、難過。但是,你有沒有反思過,是否自己交朋友的目的性太強了?這樣的結果是朋友的錯,還是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讀了下麵這個小故事希望你能得到一些啟示。
從前有一個人,好為人打抱不平,而且仗義疏財,所以,天下的人幾乎都是他的朋友,他也因此而自豪。
在這個人快要去世的時候,他把兒子叫到床前,語重心長地對他兒子講,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父親的一生朋友無數,怎麼可能隻有一個半朋友?他非常疑惑地問他的父親為什麼。
他的父親就貼在他的耳朵跟前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見過之後,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了,朋友的要義你也自然就會懂得。
兒子帶著父親的囑托上路了,他先去了他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對那個人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那人一聽,沒有做任何的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了眼前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兒子卻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此時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時刻,那個能為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親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稱作你的一個朋友。
幾天後,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裏。看到那個人後把同樣的話又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裏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
兒子又明白了:在你最困難的時候,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也可稱作你的半個朋友。
回到家裏後,兒子將見過“一個半朋友”的經過講給了父親聽,父親笑了,說,你以後應該知道怎樣去交朋友了吧。兒子鄭重地點了點頭。
那個父親的臨終告誡,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交友的道理:你可以廣結朋友,也不妨對朋友用心善待,但千萬不要要求朋友給你同樣甚至是高於你付出的回報。善待朋友、與朋友交往是一件很單純的快樂之事,其意義也常在此。如果你總是希望得到回報,快樂就將大打折扣,失望卻會如影隨形。要知道,朋友有很多種,不僅僅在於肝膽相照,比如,互相能吐露心聲,彼此在情感上能互相支持的可以算是朋友;有共同興趣的可成為朋友;能夠共同分享食物、禮品的可以是朋友;能在工作中、生活中提供建議和有用信息的可以成為朋友;能在你困難的時候幫你的也可以是朋友;平時見麵點頭微笑,在一些舉手之勞的小事上能幫你的也可以算是朋友……但不管是哪一種朋友都沒有十全十美的,不可能完全按你的想法做你認為他該做的事。知道這些,你就不會要求朋友的回報,更不會去強求,朋友間的關係也會因此變得輕鬆。
你現在可以再問自己:
“我有多久沒有過和那些老朋友在一起時那種快樂的感覺了?有多久沒有和以前的同學見麵了?有多久沒給原來在一起的老同事打過電話了?”趕快打個電話吧,有空的話就出來見個麵坐坐,或者至少彼此問候近況,開一些溫馨的玩笑,感受一下真誠的友愛,你的心情立刻會變得很好。而且,你還會發現,當你被朋友關心和想念的時候,會覺得無比快樂。
為什麼沒有人喜歡你
奮鬥法則:別讓這些壞習慣阻擋了友愛
如果有一個人不喜歡你,有可能是他對你有成見,如果你周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都不喜歡你,恐怕你得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是不是有些壞習慣讓你原來擁有的朋友不能忍受?是不是自己總是在不知不覺就得罪了人?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以下的壞習慣。
總是給人潑冷水。
同事穿了一件新衣服上班,大家都誇她很漂亮,你卻說:“呀,這種質地的衣服都是便宜貨,一洗就變形了。”當別人高高興興地拿到出去度假的機票後,你馬上說:“為什麼不坐火車呢?飛機很不安全,很容易出事故。”雖然你是出於一種好意的提醒,但沒人會喜歡一個專會說壞消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