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又在抱怨“某某沒有把我放在眼裏”時,不妨想想下麵的話,或許這能讓你平息心中的火氣,還能讓你淡然一笑:
也許你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你並不是其他人的公主;
也許你在情人眼是西施,但對於其他人來說,與一個路人無異;
也許你在單位是一把手,但在其他場合,你便沒有任何特殊權力;
也許你是一位事業有成、風度翩翩的鑽石王老五,但對那些並不想與你談婚論嫁的人來說,你可能毫無魅力可言……
所以不管你身居何位,都別強求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地位。
正所謂“人生處事應如雪,柔和淡然花散地。”全方位地看自己吧,別把自己看得太低,但是也別把自己抬得太高,離地太遠會失去重心,會有騰雲駕霧的感覺,但總是不太真實,小心到最後自己都找不到自己了。更別強迫他人非要在意你的存在,別把自己太當一回事兒。其實,輕輕鬆鬆的才更容易快樂!
舍得為快樂而付出
奮鬥法則:別讓吝嗇吃掉你的快樂
“勤儉節約”一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小我們就受到要勤奮節儉的教育,我們也深知勤儉的益處。但凡事都有度,一旦節約過度了就成了吝嗇就不再是美德,而且還會具有危害性。久之,必然會朋友背向,眾叛親離,孤立無援。
一位女士今年40歲,家庭不和,她總是向人抱怨家人的關係不好相處,連自己的老公和親生孩子都與她不和。有個多年老友來看她,她便向這位醫生朋友說起了家裏的事:
“我的公公今天已經快70了,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現在老爺子一個人照顧不了自己了,兒女們沒有一個主動贍養他,都不想承擔責任,也怕自己吃虧。我是三兒媳,我看著別人家都不管,我也不願意管這事兒。我就把想法和我老公說了,本來家裏不富裕,好不容易掙些錢想把房子修一修,添些家具,哪有錢養老頭呀,可是我丈夫罵我‘鐵公雞’,罵我摳門兒,和我吵了幾次。可我不摳門兒也不行呀,我家還有一個等著上大學的女兒呢,我怎麼也得給孩子賺點學費呀。一說起女兒,我更生氣了。我女兒今年都17了,什麼都好,就是摳門,不知道疼人。人家的女兒都很會疼人,怎麼我的女兒就這樣呢?我把她養大也不容易呀!我有時候也感到很孤獨,不願意與別人交往。不是我不想與別人交往,而是因為交往也得有花費呀,現在一出門吃飯坐車唱歌,什麼不是錢呀。這些錢花招多心疼呀。”
其實,不必說,大家也能感到她現在不快樂的原因。因為她太吝嗇了,隻顧著攢錢卻沒有意識到漸漸冷卻的人情和錯過的快樂,最終落得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這種“節儉”意識與其有還不如沒有。要知道,在某種意義上,與快樂比起來,金錢永遠是第二位的。能換來快樂的花錢不算浪費,在很多時候你想用金錢買快樂都買不來。所以,別再把錢看得那麼重了,即使你真的不太富裕,也別讓你的心靈因此在拮據的機械度日中變得麻木。事實上,在很多時候,我們用錢所換來的幸福感遠遠大於同樣數額金錢帶來的快樂。這些錢還能令我們的夢想得以實現,給我們帶來無數的快樂和滿足感,讓我們一生不忘。
瑪麗小時候的一件事令她終生難忘。那時她父親失業了,全家靠吃魚市上賣剩的魚雜碎過活。有一天,她在一個商店的櫥窗裏看到了一隻帶紅色塑料花的小別針,頓時她便發瘋般地迷上了它。瑪麗趕緊跑回家去央求媽媽給她一毛錢。
母親歎了歎氣,表現出很為難的樣子,“孩子,家裏的情況不好,這一毛錢能買一磅魚雜碎,相當於家裏的一頓菜呀。”這時候旁邊沉默的父親說:“給她錢吧,要知道這麼便宜的價格就能買到的是永遠閃光的金子。”
就這樣,瑪麗得到了她鍾愛的小別針,在一段時間裏,她一想起來這件“珍貴”的禮物就會覺得非常開心。母親也不再為這一毛錢而感到可惜了,因為她發現與孩子得到的快樂相比,這一毛錢花得很值。
錢,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需要精打細算地將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慮進去的,因此,在麵對孩子或其他家人類似的要求時,人們的態度通常都是“家裏並不富裕、學會體諒家人”,“以後有錢了再說”或是“還是省省吧,這也不便宜”。這麼做,他們看似很周全,但卻使孩子們失去了很多他們本可以得到的快樂。
對經濟並不寬裕的家庭,更要注意滿足孩子或其他家人的願望。要知道,如果你在其他方麵稍微克扣一下,也許就會使他們得到值得畢生留戀和回憶的幸福和快樂。若幹年後,他回憶起來也許會說:我童年最快樂的一天是在迪斯尼樂園度過的。我對那一年的聖誕禮物記憶很深,我怎麼也忘不了小時候全家人一起去滑雪時的快樂……這些都可以用錢輕鬆換來,並且給他們留下了無限幸福的回憶。與此相反,當我們熱衷於攢錢的時候就會與這些快樂的機會擦肩而過,甚至會遺憾終生,就像前麵的女士一樣,再也難有快樂。
所以,別再去算計怎麼為省下一點小錢,這樣就會讓自己或家人感到委屈。人生不過百年,理應追求幸福和快樂,等到失去這些機會再去追悔時就後悔莫及了。看似精明的做法實際上卻是最愚蠢的,真正聰明的人正是那些懂得怎樣把金錢轉換成快樂的人。正如溫斯頓?丘吉爾所說:“聰明的人能夠很好地安排有限的收入,他們會享受到用錢的滿足感,但絕不會為錢所用。”
別再猶豫了,趕快去送孩子一件他早已看中的禮物或者帶著家人去吃一頓你們垂涎已久的大餐吧,雖然這會讓你的存折裏的數額少那麼一點點,但他卻能換來更多的快樂和情趣,世界上恐怕沒有比這更超值得了。你還在猶豫什麼,趕快行動吧!
貪心不足蛇吞象
奮鬥法則:知足者常樂
古語有雲:“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告誡人們不要太貪心,學會克服形形色色的物質和精神上的誘惑。很多人往往把“知足常樂”當作了“不思進取”的同義詞,認為“知足常樂”,是一種懦弱者的表現,有這種想法的人總是會被困難和挫折嚇怕,一生也難有成就。人們常常說“沒有欲望的人不可能有多大的作為”,大概也就是這個原因。的確,人應該有一定的欲望,這樣才有積極上進的動力和激情,才會有追求。但欲望又是沒有止境的,當你擁有了一輛單車時,就想擁有一輛摩托車;當你騎上摩托車後,就想擁有一輛汽車;當你駕駛著汽車時,可能又想要一架能在藍天自由翱翔的飛機……全然不顧貪欲的膨脹,而人一貪心就會做出許多愚蠢的行為,最終將害了自己。
有個乞丐,每天以乞討維持生活,每頓吃得清湯寡水,也沒什麼剩餘,卻一直很快樂。直到有一天,他在路上撿到了裝有99枚金幣的袋子。
乞丐得到這筆意外之財時很開心。他就想,現在我有了99枚金幣,還差一枚就是100枚金幣了。我要努力攢到100枚金幣,我就是一個非常有錢的人了。以後,我還要有1000枚金幣。
於是,他早上比原來起得更早就去街上乞討,而且不要食物隻要錢。可是,錢往往是很難討到的,他討得很艱難,有時候要到了錢他也舍不得給自己買點好吃的,為了攢足那一枚金幣,他有時甚至會讓自己挨餓。
一天天過去了,他的臉上再也沒有笑容了,身體越來越消瘦。人們問他,為什麼你不像原來那樣快樂了?他說,我是乞丐,有什麼好快樂的!那時他心裏隻有一個信念,快點讓我攢到100枚金幣吧,那樣我就會感覺到快樂了。終於有一天,他病倒了,在還差16美分的時候。
這時候,有個富翁從此經過,他很驚奇地問乞丐:我上次經過這裏的時候看你很可憐,就丟給你了一袋金幣,我看到你撿到了那袋金幣。我很奇怪,為什麼你不拿金幣去過好日子呢?為什麼不拿那錢去看病呢?
乞丐說出了自己心裏的想法後,富翁又拿出一枚金幣遞給了乞丐。卻沒想到,乞丐接過金幣就立即昏死了過去。剛巧一個遊僧從此經過,趕緊來給乞丐診治。當得知事情的原委後,遊僧長歎了一口氣說,他已經沒救了,因為當他有了99枚金幣的時候他就會想要100枚,這就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貪欲,正是貪欲奪走了他的快樂。現在,你滿足了他的欲望,重病的他就失去了支撐活下去的動力了。這時,旁邊的人來告訴他們,乞丐已經斷氣了。
這實則是欲望的驅使,是幻想的衝動,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心使然。欲望簡直就是毀滅的代名詞,像太空中的“黑洞”,不論什麼物質都妄圖吞沒,懷有這樣心態的人永遠不會滿足。當然,也永遠不會有那種滿足後的快樂。總是在一種窮奢極欲中揮霍自己的人生,無限製地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東西,有了星星想月亮,有了月亮想太陽,恨不得把宇宙間的一切都抱在懷裏,當欲望不斷增長超越客觀條件時,你便很少會感到快樂了。從古至今,類似的故事一直在演繹。
有個年輕人在一次同學聚會時,向他的老師訴苦道:“我現在常常睡不著覺,老婆身子不好,每月都要吃藥,現在也不能上班了,在家養著,孩子馬上要上中學了,還有家裏的各項費用,哪一樣都要錢?我現在愁得睡不著覺,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等以後日子好過了,什麼都不去想,好好地睡個踏實覺,我生活中最大的敵人就是失眠。”
後來,他的情況有了好轉——一次意外的機會讓他賺了一大筆。他再接再厲,用這筆錢投資了旅遊業,他的生意出奇的好,月收入也超過了幾萬,盛季的時候竟高達十幾萬。這時,他已經成了所有朋友中事業上最為得意的人。
幾年以後,在同學聚會上,老師又見到了這個學生,從他的穿著、談吐上發現他已然是個成功人士了。老師覺得他現在已經不會再為生計發愁了,關心地問他:“你現在的失眠症好了吧?”
“哎,一點都沒好。”他皺眉答道,“現在天天都得吃進口藥,效果也不怎麼好。”
“喔?那怎麼現在還睡不著呢?”
“我現在每天要考慮:怎樣把事業做得更大;管賬的人會不會貪汙;怎樣能多招來客人;我的投資什麼時候能收回;我想帶家人出去旅遊一趟,什麼時候能有時間……”他頓了頓說,“我那時以為,解決了那些問題我就能不用愁了,沒想到現在我擔心的事更多了。現在,失眠依然是我最大的敵人。”
有很多時候,人們在已經滿足了自己基本的物質需要後,為了得到更高檔更奢侈的消費品、滿足更大的虛榮心,於是本已經富裕了的人仍然不想停步,總是使自己像小倉鼠一樣在轉盤上不停地奔跑,金錢增加的同時,欲望也在不斷增加,從而使自己徒增了很多煩惱。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從自己現有的金錢中得到快樂,因為他們被自己的欲望控製了。就像這個年輕人一樣,沒有錢的時候,謀生是他最大的敵人;有錢後,欲望又成了他最大的敵人。
古語有雲:“知足者常樂”。隨著時間的流逝,“知足者常樂”逐漸演化成一種處世哲學。知足者常樂,這是人們通常說服別人或說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的確,欲望是沒有滿足的時候的,如果我們為欲望所左右,為此而受折磨,那麼豈不是得不償失?相反,如果欲望少一些,可能痛苦也就會少一些,而快樂就會多一些。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位五金店老板,每天總是樂嗬嗬的,看上去整天都很快樂的樣子。他經營了小店多年,有了點小積蓄,但是對錢卻看得很淡,從來就不關注自己的店裏每天到底賣了多少東西,也從不去計算每天賺了多少淨利潤。
他有個兒子做會計師,不止一次地建議父親記賬,並養成定期盤點的習慣,可父親總是不聽。這一天,兒子又對父親說:“爸爸,我實在搞不清您是怎麼做買賣的!你從來不記賬,根本無法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現在我已經做了會計師,我想我可以給您設計一套現代化會計係統,好嗎?”
老頭說:“孩子,我想這些完全沒有必要。想當年我在創業的時候,隻有一身衣服和一百多塊錢。後來我開始做點小生意,辛勤工作攢下點錢後,開了這家五金店,現在我又把你和你姐姐撫養成人。我和你媽媽有一所挺不錯的房子,還有兩部汽車。如果用我的記賬方法來算,我現在擁有的一切一項一項都加起來,扣除那一身衣服和一百多塊錢,剩下的全都是利潤。”
兒子聽了父親的話,有所感悟,不再說什麼了。
或許,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這位父親的計賬方法要好過所有精確的計算法,這份知足常樂的悠然,把他從紛繁世事中解脫出來。其實生活中許多事也是如此,隻要自己做了最大的努力,無論結果如何,最好都抱著“知足”的心態,這樣,才能時時處在“常樂”的境界。
人比人,氣死人
奮鬥法則:不要做無謂的比較
虛榮心是人性與生俱來的一個特點,尤其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裏,我們常禁不住與別人比較,然後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總對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耿耿於懷。
我們看到別人穿得比我們好,就拚命攢錢買漂亮衣服,以求在人麵前不會低人一等;我們看到別人比我們的房子大,就勒緊腰帶,為了住上和別人一樣的房子,我們心甘情願地當上二、三十年的房奴;別人去了一趟新馬泰,我們為了顯示比人家更有錢更懂情趣,馬上報名歐洲十日遊……
好像我們生活並不是為了自己活得好,而是為了比別人活得好。為此,我們常常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尤其是當虛榮心強烈時,罪惡便有了滋生的溫床。在虛榮心的驅使下,人們為了追求麵子,往往會不顧自己的現實條件,不擇手段,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虛榮心泯滅了一個人原先善良美好的品性,也葬送了原本快樂幸福的生活。正如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所說:“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虛榮心常常表現在與別人比較上,比別人強,我們就會很開心,很有優越感;比別人差,我們就會很羨慕,盲目地想與人看齊,而這種情況又占了大多數。很多時候,這種比較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總是看到其中的一麵從而忽視了另一麵。
有這樣一則小寓言:有一隻蝸牛對一隻青蛙很不友好,青蛙很奇怪,忍不住問蝸牛說:“蝸牛先生,我是不是哪裏得罪了你,所以你這麼討厭我。”
蝸牛說:“你們有四條腳可以跳來跳去,行動得很快,而我卻必須背著我沉重的殼,貼在地上慢慢地爬行,所以心裏有些不平衡,心裏很不是滋味。”
青蛙歎了口氣,說:“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你看見的是我們快樂的一麵,可是你沒看見我們的痛苦。”話音未落,一隻老鷹飛過來,蝸牛迅速地將身體躲進了殼裏,青蛙沒有地方躲,被一口吃掉了。
沉湎於對別人的羨慕中的人們,通常有著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總是用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有時候就越比越生氣,越比心裏越不平衡。其實這又是何必呢?過自己喜歡的日子就好了,何必要以別人當參照物呢?別人的功成名就、紙醉金迷、別墅名車不一定就是你的快樂所在。
別人所掌握的技術、擁有的能力也不一定是你一定要學通學精的。每個人的社會分工不同,你也在很多方麵比別人強。我們羨慕許多人的技巧與成就,他們也羨慕我們的技巧與成就。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技巧、才能與經驗。經驗不同,並不表示你不如別人,或別人比不上你,你們之間的差別隻是經驗不同、得意之事不同而已。
有人薪金豐厚、月入數十萬,卻因勞累過度而患病;有人事業發達,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有人才貌雙全,但家庭負擔太大;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勾心鬥角……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畫上了一道缺口,每個人都各有優劣勢,不可能事事第一。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你還在以和別人比的方式氣自己嗎?趕快放棄那些無意義的比較吧,也許,在某些方麵,你也是被人羨慕的對象哩!
……
把握快樂尺度,提防樂極生悲
奮鬥法則:快樂也要有度
快樂,本是一件很令人心情舒暢的事情。但是歡樂也要樂得其時、樂得其所,樂而有度、樂而有節,不能過度。世間萬物都有物極必反的道理,任何事都有一個“度”,一旦超過這個“度”,就容易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快樂也不例外。
在一定程度上,高興能讓一個人有積極的表現,但正所謂:“喜怒不節,生乃不固。”過度的“喜”,就會使人心神不安,甚至語無倫次,舉止失常。另外,過度的喜悅還會引起身體上的不適,如心跳加快,頭暈目眩,不能自控,有時還會出現休克的現象。一些心髒疾病患者,還可能因過度興奮而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這種情況就屬於人們所說的“樂極生悲”。這一成語最早出自《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意思是高興到極點時,就會發生令人悲傷的事。
古今中外,有無數因狂喜而引起的悲劇。
在希臘神話裏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希臘最具才幹的發明家戴德洛斯接受了麥諾斯王交給他的一個任務——讓他建造一座迷宮,這個迷宮必須是任何人都走不出去的。戴德洛斯自認為才智過人,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然而修建起來卻並不是簡單的事,戴德洛斯經過一番冥思苦想,才將迷宮的圖形設計好。迷宮建成後,戴德洛斯信心十足地向麥諾斯王報告,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走出他設計的迷宮。麥諾斯王不信他的話,就讓戴德洛斯和他的兒子伊卡羅斯都走迷宮試驗。
戴德洛斯自己也走不出去,但聰明的他早已想到了一個辦法,既然在地上走行不通,那就從天上飛,他找來了羽毛和蜂蠟,做成了兩對翅膀,起飛前,戴德洛斯交代兒子,不要飛得太高,不能靠太陽近,於是兩人先後從迷宮上麵飛起。可伊卡羅斯一飛到空中就感覺到自己又恢複了自由,非常興奮,父親的話全部忘到了腦後。他越飛越高,完全沒有感覺到,在太陽光的照射下,蜂蠟一點點融化了,羽毛紛紛散落到地上,最後伊卡羅斯墜落身亡。
當一個人快樂到極點,得意忘形的時候,最容易放鬆警惕,往往看不見即將來臨的災難。
電視上、報紙上常有這樣的報道,有些人因與朋友相聚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從而酒精中毒而喪命。這也是樂極生悲的典型事例。
有一位從台灣回來的老人,因為戰爭原因在異鄉流浪了五十餘年,當他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見到了五十多年未見的妻子時,一下子高興過度,天旋地轉,兩眼發花,整個身子軟軟地倒在地上。
近年來,彩票業發展迅速,中大獎的人也因此而增多,有不少人因為中了大獎歡喜過度而引發各種生理和心理疾病。
我們都知道,暴怒會傷害身體。快樂雖是健康之本,但人們卻常常忽視狂喜的危害。其實,與暴怒傷身同樣的道理,狂喜也於健康極為不利。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當人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時,容易引起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呼吸急促,甚至體溫超常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心肌梗塞、腦溢血。
為避免樂極生悲的事件發生,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的老人,要注意保持心理上的平衡,盡量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當遇到驚喜如“中大獎”,“喜得重孫”,“親友久別重逢”,“股票投資大賺”等這些讓人高興的事時,千萬要注意保持情緒的穩定,有必要進行心理暗示,告誡自己“別高興得過頭了,不要太興奮!”同時,強迫自己想一些不太如意的事來分散這種情緒,使自己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
要做到這一點,平時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會理智地控製自己的情感也非常重要。要看淡那些功名利祿,看淡所有身外之物,以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辨證觀點來看待得失。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你的感情就不會大起大落,內心的激情也不會過於洶湧,當然也就能避免“樂極生悲”的慘劇。
情緒汙染有甚於病毒
奮鬥法則:別讓壞情緒滾雪球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每天都在盡最大努力避免著各種各樣的汙染,如空氣汙染、噪聲汙染、光汙染等等,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另一種新的汙染——情緒汙染。
什麼是情緒汙染?或許這個詞對你有一點陌生,我們不妨從兩個例子中來感受它的影響力。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39歲的李潔,說起了現在很不如意的境遇,她說,“我已經趕不上新興科技的那班快車了,要當一輩子旁觀者我想起來真是不甘心,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真是不好,循規蹈矩地生活了幾十年,從事那些新興的行業年輕人一兩個月賺的錢說不定能抵得上我們一輩子的,真是不服氣。”沒想到這個發言竟起到了定基調的作用,接下來大家都開始了這個怨、那個恨,不知道怎麼那麼多不如意的事都被調動起來了,跟著前邊的調子哼哼,一個個“順杆爬”,使整個聚會都沉浸在了一種非常壓抑的氣氛中。這就是情緒的感染力——一個人不好的情緒往往能引起大家不好的情緒。
在一個珠寶店裏,一位婦人正站在櫃台前看珠寶,她把自己的包放在旁邊。不一會兒店裏又進來了一位先生,這位婦人忙把包移開怕影響到這位先生看珠寶的視線。
卻沒想到那位先生竟怒氣衝衝地對她咆哮道:“你這是什麼意思·你以為我是小偷嗎?”說完,他不等婦人解釋就氣呼呼地走了。
婦人感到一種巨大的委屈和憤怒,莫明其妙地被人這麼嚷了一通,她簡直一點買珠寶的興致都沒了,帶著一肚子氣回家了。
恰逢堵車,婦人更是氣上加氣了,看到什麼都不順眼,她開始咒罵那些不守規矩的司機,和不起實質作用的交通警察。好不容易走到一個不那麼擁擠的路口,她又遇到一輛大型卡車要並線,她以為:“開這種車的沒有修養的家夥一定會與她搶。”當她下意識地準備減速讓行時,卡車也慢了下來,司機將玻璃窗搖下,臉上掛著愉快的微笑向他招手示意請她過去。那一瞬間,她感到格外舒服,滿腔的不愉快也隨之無影無蹤了。
珠寶店先生的情緒使婦人原本平靜快樂的情緒給傳染成了不快樂情緒,而那個卡車司機,一個燦爛的微笑,使婦人的情緒立刻變好了。
你大概能感到情緒汙染的破壞力了吧。我們一般所說的情緒汙染主要是指壞情緒。生活中常常有許多令人討厭的麻煩事、倒黴事、棘手的事,我們把這些事統稱為“壞事”。在麵對這些壞事時,人們通常會從心理上產生一種壞情緒,然後情緒病毒就像瘟疫一樣從這個人身上傳播到另一個人身上,一傳十、十傳百,搞不清從哪兒開的頭,也不知將到何處中止。其傳播速度有時要比有形的病毒和細菌的傳染還要快。被傳染者常常一觸即發,越來越嚴重,有時還會在傳染者身上潛伏下來,到一定的時期重新爆發。這種壞情緒汙染給人造成的身心損害,絕不亞於病毒和細菌引起的疾病危害。
一位女醫生購圍巾,左挑又挑選花了眼,售貨員轉身拿了幾次有些不耐煩,氣呼呼地對她說:“你到底是來買圍巾的還是來欣賞圍巾的呀?”女醫生的購物的熱情一下子降到了冰點,反唇相譏,兩人立刻開始了一場口舌戰。
醫生帶著一肚子怒氣上班,見到病人一點好氣也沒有,恰巧一位病人哭喪著臉拿著她開的處方問她:“醫生,這種藥很難吃,能不能換一種呀?”
醫生可找到出氣的地方了,問這位病人:“你是來治病還是來品嚐藥味的?”病人心中也是一陣怒火。如果這位病人是銀行職員,她想起今天在醫院裏的事生氣極了,工作時也不能踏實下心來,對顧客的臉色、語氣、服務態度都不太好。於是這些心懷不滿的客人又把這些受到汙染的情緒傳播給了他們身邊的人……
這就是壞情緒滾雪球最常見的實例,現代社會信息交流快捷,人際交往頻繁,環境氣氛對人的影響力很強,情緒通常會相互感染,在家庭成員之間,這種情緒傳染更為明顯。
當我們帶著滿肚子悶氣,耷拉著臉子回到家後,往往會摔摔打打,看什麼都不順眼,立刻便將壞情緒傳染給了全家,整個晚上都鬧得不得安寧;同樣,有時候在家裏生了點氣,也會把壞情緒帶到外麵。
四處蔓延的情緒病毒,就是這樣啃噬著我們纖細的內心和身體,弄得人們暈頭轉向,身心疲憊。為此,人們應該像重視環境汙染一樣,重視情緒汙染。
現代心理學告訴人們,要防止情緒汙染,首先每個人要從自我做起,自己有了壞情緒時,要有點忍耐和克製精神,盡量做到不將壞情緒傳播給家人、朋友、同事,還應該學會情緒轉移,讓壞情緒到此為止,將它發泄或消化掉。
如果周圍的人有不良情緒,你最好能與之積極對抗,並及時做好疏導化解工作,使氛圍向正效應轉化。
總之,你應該把不良情緒看成自己的敵人,盡最大的努力降低其殺傷力,阻止它毫無邊際地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