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己不是明知自己有不足一味地遷就自己、寬恕自己。人要不斷地反思自己,自己的優點要敢於肯定,自己的缺點也要勇於承認並改正。因為看不到自己長處的人,容易自卑進而自卑;看不到自己短處的人容易自負和自傲。正確的態度是:用長處鼓舞自己的信心,用短處來警戒自己不要驕傲。
悅己應該更高地要求自己,塑造自己美的形象,用知識和道德讓自己更有修養,用溫柔的笑臉和語言去感染他人,影響他人。讓自己永遠自信和美麗。
拿破侖說過,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好習慣,即使再危急,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氣與毅力。人要經常富有創意地自我對話,找到自己的價值,從而能夠自我肯定,自我欣賞。用一顆真誠、善良的心靈,去感知世界、追求幸福,充滿自信地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時間也有“快樂價值”
奮鬥法則:快樂地浪費時間
關於時間的珍貴,這一問題很早就被人們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這些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直至今日,隨著經濟的發展,效率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時間成本”的概念也相應而出,被人們視為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考核指標。
為了節省時間成本,很多人尤其是職場中人,想到了很多方法,比如,盡量通過電話交流,減少見麵而花費在路上的時間成本,打電話前也要有所準備,通話時要直奔主題,在電話裏不說或少說無關緊要的廢話;再有,不為省小錢而浪費時間,不做“一分錢智慧幾小時愚蠢”的事,為省兩元錢而排半小時隊,為省五毛錢而步行三站地等等。這些做法,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我們可以用這些時間做更多的工作,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而且,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將“不產生價值的時間”認為是無意義的消耗,或者說是浪費生命,比浪費金錢更為奢侈,更不能被原諒。有篇法國小說中寫道:我在唱機盒裏投下20法郎,點那支在戛納聽過的樂曲,平添5分鍾的憂鬱。
有人看到這句話,不禁會說:花錢去浪費5分鍾時間,還隻是為增添憂鬱!這真是奢侈,簡直是最大的浪費。
看來,“時間成本”的範圍已經從工作延伸到了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就連我們去享受美好時光的時間都必須去考慮成本。
有位女士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我每天用於鍛煉身體的時間為4小時,其中包括早上醒了之後我躺在床上花半小時按摩日漸隆起的腹部,去健身中心來回路程約一小時,在健身中心花40分鍾遊泳,半小時蒸桑拿及洗澡,20分鍾脫衣服穿衣服,午飯後及晚飯後散步各半小時。”
有人替她算了一筆賬,像她這樣鍛煉身體,大約能多活10年。可是,她每天花在鍛煉身體上的時間約4小時,占一天時間的六分之一,比起能多活10年,而且是老朽不堪的10年,這樣的時間成本仿佛根本不劃算。如果能把這些時間用在工作上,能賺到多少錢呢?有了這些錢就完全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這種算法,看上去挺有道理,可是仔細想想,問題就出來了,其一,每天鍛煉身體並不僅僅是為了延年益壽,每天花4個小時鍛煉身體也並不為多活10年,更重要的是我們享受了過程的快樂;第二,這些時間可以用來工作,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可是,我們8小時的工作已經足夠累了,為什麼還要把好好的休閑時光再用來賺錢呢?第三,更好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無非也是悠閑快樂的日子,這和現在的日子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嗎?
有很多時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宜計算時間成本的,那應該叫做“幸福地享受剩下的時間”。工作、吃飯、睡覺以外的大部分時間用這種方法來消耗掉就是最快樂的。這些時間不必非要產生什麼經濟價值,它最首要的功效就是讓我們覺得舒服和快樂。
要是純粹用經濟眼光去衡量,一個人隻睡4個小時,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在創造價值,這才劃算。可是,人的一生短短幾十年,如果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創造財富和價值上,不是太可怕,也太可憐了嗎?那我們還能算是一個“人”嗎?與時刻不停運轉的機器有什麼區別呢?
這麼看來,一個人,一生中必須拿出一部分時間用來享受,每天當中要有幾小時能被正確地揮霍掉,那才是幸福的。這是一段形容法國人生活的話:“春天工作,夏天度假,秋天罷工,冬天過聖誕”,法國人不愧為浪費時間的高手,但所有人都知道法國巴黎是個浪漫之都,如果不能幸福地使用剩餘時間,浪漫的情趣又從何而來呢?
如果你已經覺得工作太重了,不妨給自己放幾個小時或者是幾天的假,去做自己一直想做又一直怕花時間的事情吧。爬爬山,打打球,溜溜冰,聚聚會,收拾一下屋子,看上一本早就想看卻不舍得花時間看的書,或者幹脆就是讓自己停下工作,享受一下冬天裏的日光浴,夏天傍晚安靜的乘涼,千萬別有犯罪感,這都是“正確地浪費時間”,你隻要心安理得地享受心理上得到的快樂感覺就好了。雖然它不能產生什麼社會價值或經濟價值,但是,它足以讓你更健康,更快樂,世界上難道還有比這更劃算的“浪費”嗎?
別在生活中再去算計那些讓我們快樂的事情要花多少時間成本了,讓我們學會享受生活,一起正確而幸福地浪費時間吧!
盡量將興趣與吃飯統一
奮鬥法則:別把才能放錯地方,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近些年來,國際上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什麼才是賺錢的最高境界?——快樂賺錢”;“什麼才是工作的最高境界?——快樂工作”。職場人士也越來越重視到,將愛好和工作合二為一的重要性。
在暢銷書《賈平凹談人生》中,賈平凹說:我比別人好一點就是我的吃飯和我的理想它是統一的,不像有些人,與愛好是斷裂的。比如說我現在愛好的是文學,我整天卻給人跑推銷,理想和吃飯問題它老是割裂,它產生一種痛苦。我的好處就是三十多歲開始就統一了,是理想,同時還是生存之道。這點恐怕是一生比較幸運的一個地方。
有些人選擇工作總是很盲目,他們隻想著這份工作能多賺多少錢,卻總是不去問問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歡,這樣的人常常抱怨工作讓他們煩躁。他們經常失去了動力,還會遇到事業的瓶頸,而沒有辦法突破,他們不斷地征求別人的意見,試圖改變這一現狀。但是盡管這樣,他們在工作上也很少能取得成功,更談不上從工作中感到快樂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夠、機會不多,而是因為他們可能一生都在從事自己不擅長、沒興趣的事務。因此,他們隻能把工作當成工作,很難享受到其中的樂趣。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當中卻很少有人能夠勇敢地去嚐試真正的改變——換一份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其實,如果能把自己的喜好與工作統一,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可能就會把自己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就能讓你在工作的同時享受快樂,也更容易給自己帶來財富和成功。正如一位成功學家說過:“人應該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容易有所成就。”
人生總有一個最適合你的位置,它能讓你的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他能讓你縱然辛苦也樂在其中;即使忙忙忙碌碌也會不知疲倦;即使麵對千難萬險也不會想到退縮。你會為它癡狂,為它心醉,為它傾其一生。
一個名叫羅克的青年從小就喜歡運動和數學。
從小到大,羅克一直是運動健將,不僅擔任過體育代表和籃球、乒乓球隊長,也是校田徑隊的傑出運動員,他深諳“興趣和吃飯應該統一”的道理,思考著如何把興趣發展成職業。後來他發現,盡管他非常喜歡運動,但靠體育為生,並不是他真正喜歡過的生活。
數學成績優異的他也曾經想過,去當一名數學教授,但想想或許那並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
後來,羅克列出了一張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條件表。第一,時間一定可以由他自己掌握;第二,要能不斷地接觸人,不斷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最好還能跟一些成功人士交朋友;第三,有機會四處旅遊;第四,必須能夠不斷地學習與進步;第五,多勞多得,收入的狀況可以根據他的努力來控製。
根據他的理想條款,他開始嚐試不同的工作,都覺得並不理想,直到有一次,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羅克參加了一個激發心靈潛力的課程,短短幾個小時的課程,讓他有了很多收獲,並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
羅克突然想到,假如他以後也能做這樣的事情,把一些真正對人們有幫助的資訊,分享給那些要想要獲得這些資訊的人,那該有多好!羅克發現,這個工作完全符合他所列出來各種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條件。從此以後,他便開始為這個目標而奮鬥。經過了幾年的堅持與努力,他越來越發現這其中的樂趣,很快便在這個行業裏嶄露頭角,享受到了他期望的快樂,過上了他喜歡的日子。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世界最頂尖的成功人士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自己有一定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通過快樂而執著的努力才達到目標的。可以說,事業成功與興趣所在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
如果你也想成為一個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如果你也想把工作作為一種快樂的享受,那麼就得趕快放下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去尋求與自己的愛好相統一的事情去做吧!它關係著你的前途和命運,快快行動吧!
平淡生活不忘偶爾寵愛自己
奮鬥法則:適時“放縱”一次
有一個小孩子想去玩球,母親說:“路很滑,這樣太危險。”
小孩想去玩沙子,母親又說:“不行,會把衣服弄髒。”
小孩想到公園裏走走,母親生氣地說:“那可不行,萬一走丟了或是被壞人帶走了怎麼辦?”
小孩隻好留在家裏,正準備要打開水龍頭,母親又提醒道:“不要玩水,感冒了還要打針吃藥。”
於是小孩隻好什麼也不做,在房間裏發呆。母親發現了,對她的朋友說:“我的孩子不知道怎麼了,每天什麼也不做,隻在房間裏發呆。”
大概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吧,大多數中國人生活得很規矩。故步自封這個成語成為很多人生活的寫照,他們日複一日,總是生活在條條框框裏,從來不想突破這種限製,大有“作繭自縛”之感,尚不如一隻春蠶。因為春蠶一待時機成熟,就會破繭而出,化繭成蝶呢。
人不是機器,日複一日重複單調性的例行公事,隻會將我們的熱情慢慢耗盡。即使從一個地方跳槽到另一個地方,如果心境不改變,外在的景物再怎麼變,自己依然還是那個枯燥而提不起勁的人,生活得永遠沒有激情,總會覺得很累。緊張和瑣碎充滿了生活的每個角落,人們更渴望一份超然的解脫;處於單調、呆板的生活節奏和進程中,人們也更憧憬心靈的享受。我們應該適時地給自己安排一個心理放縱和偶爾愛自己的機會。
別讓一成不變的生活磨滅了你的激情,讓生活偶爾脫軌,適時地放縱自己、寵愛自己一下,讓平日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和外麵的世界溝通,把一個不同於平日的自己展現在大家麵前,展露自己的真性情,這樣可能更有助於我們找回真正的自己,釋放出壓抑許久的心情,重新燃起對美好生活的熱情。
放縱的時候,做一些平常不敢做、不會做的事,隻要能使自己快樂,即使有些“異”於常人的事,都值得我們去試一試。你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必掩飾內心的想法,恐慌也好,喜悅也罷,動情時自然流露,傷心時放聲大哭,想唱就唱,想喊就喊,盡情發揮那內心深處最真的情感。
一般來說,“放縱”可以分這兩種,一種是行為放縱,一種是心理放縱。
所謂行為放縱,就是會做一些你平時很想做,卻又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做的事,比如給自己買件禮物,一束花、一條披肩、一套舒服的內衣、一雙價格不菲的鞋子,也可以是一頓講究可口的菜肴。偶爾放縱的行為,真實地寵愛自己,足以治愈高壓緊張所帶來的壞心情;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出去跳舞、唱歌也是很好的放縱方式。待到工作完畢後去迪廳,跟著節奏蹦蹦跳跳、搖搖擺擺,所有的麻木都不再屬於你,新鮮的熱力和活力馬上就會重新回到你的身上;去KTV或是隨便什麼地方放聲歌唱吧,把壓抑了許久的欲望全都釋放,唱他個嗓門啞然仍舊意猶未盡,腦中還在拚命地搜索自己能唱想唱的歌曲,這時候,就算是五音不全、嗓音不好,全都不管,隻知要狠狠地叫喊;玩遊戲也是很好的選擇,完全沉浸在另一個世界,暫時的忘我能大大緩解平日的疲勞;奢侈一次,去看看自己喜歡的明星的演唱會,或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忙了一天,洗一個噴嚏香的舒適的泡泡澡,當然不是僅僅用清水沐浴了,嚐試一下成本很高的牛奶浴,東方傳統的藥草浴,抑或是清新的水果浴,你可以完全沉浸在其中,體會放鬆、放縱的滋味。在清香氤氳的熱氣裏,你的美麗心情將再度鮮活;你甚至可以參加一些與陌生人一起出行的活動(當然在能保證安全的情況下)……
所謂心理放縱,通俗點說就是假想的過程。
如果你每天忙得團團轉,沒有一絲輕閑的時候,可以假想自己飄逸似神仙,每天無牽無掛、優哉快活地生活;如果你因容貌不佳心情不爽,在不得異性青睞,戀愛屢戀屢敗時,不妨想象你某天變成了一個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或是一個又酷又帥的美男子,對那些曾經鄙視現在仰慕你的人不理不睬;如果你正遭遇學業上、工作中的挫折,就假想自己左右逢源、輕鬆戰勝困難,蒸蒸日上,幾番拚搏後終於大展宏圖,事業有成;如果你總是受同事和上司壓製,就想象你有一天成為公司的老總,那些人一天到晚圍著你轉,終日看你的臉色行事;你還可以設想自己在一個超豪華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唱歌、跳舞、狂歡……你演繹著你內心世界裏不為人所知的一舉一動,在想象裏,你可以不把所有人放在眼裏,玩世不恭卻又真切地表達著情感。這樣的心理放縱能使我們張揚個性,不會淪入庸碌的麻木的人群。
偶爾的放縱使我們的生活似乎不那麼沉重了,好像忽然平添了幾許鮮活俏皮的滋味。當然,這樣的放縱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過分沉溺、不過分迷戀,否則天天寵愛自己、天天做白日夢,就違背了心理放縱的初衷——讓自己的心理更健康。別忘了,放縱是為了更好的回歸。放縱是感情的極端體現,但人的大多數時間終究要平淡地生活,放縱不過是為了體驗生活中的另一種滋味,就是要把日常工作生活積蓄的壓抑通通排解,再用一個全新的,充滿激情的自己去迎接新的生活。
所以,隔上一小段時間就讓自己好好放縱一下吧!不一定非要驚世駭俗或違反常規,隻需踩出別樣的舞步,或朝另一條路出發,讓自己按照內心所想勇敢地“秀”出真我!
自救是你重返快樂的唯一方法
奮鬥法則:別讓突如其來的災難奪走你的快樂
俗話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幾乎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上,都要受到命運之神的捉弄。不論是誰,在人生中有時總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突如其來甚至是從天而降的災難。當身陷逆境的時候,每個人的態度也截然不同,麵對這些情況,有的人習慣忍受苦難,有的人會自暴自棄,有的人會報複。當然,你選擇怎樣的態度,也就選擇了怎樣的結果。
有一位女士,原本家庭很幸福,卻偶然發現自己的丈夫愛上了另一個女人。離婚後,她的心靈受到了傷害,她心灰意冷,不敢在感情上再次冒險,寧願自己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忍受著無數心靈上的痛苦,也不願接受身邊無數追求她的真誠而優秀的男士,終於有一天得了抑鬱症。
有一個青年,在文學方麵頗有天賦,少年時便立誌成為大作家。當他滿懷激情地精心創作的文稿被幾個雜誌社退回來時,他對自己完全失望了,發誓再也不寫作了,每天渾渾噩噩過日子,就連自己的工作都不好好做了,終被老板趕出了公司。
有一位年輕職員,因工作失誤,被老板訓斥了一頓。他覺得很沒麵子,想著,反正自己的地位不保,便趁著同事們不注意,在公司裏放了一把火,最後被關進監獄,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忍受、自暴自棄、報複都不是好的對策,隻有自救才是你擺脫逆境、重獲新生的唯一方法。要知道,唯有靠自己的奮力衝鋒,才能趟出一條光明大道,才能求得海闊天高的生存空間。這時候,當別人幫不了你,上帝也無法救你之時,隻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麥克的祖父在去世後留給他一份遺產——一座美麗的“森林莊園”,麥克沒費吹灰之力就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可是突然有一天,雷電引發了山火,將他的莊園燒毀了,麥克很受打擊,閉門不出,茶飯不思,整個人沒有了一點兒生氣。
一個多月過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心疼自己的孩子,便勸麥克說:“我的孩子,莊園成了廢墟並不可怕,至少它能通過我們的努力再回複原來的樣子。但是,如果你現在就跌倒了不爬起來就永遠都不會有希望了,現在你唯一該做的就是通過自救來擺脫現在的困境。”
在外祖母的開導、說服下,麥克終於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又站了起來,走出了莊園,開始了新的生活。他想不如先到市場上看看有什麼他能做的事,他漫無目的地閑逛,看到有一家店鋪的門前人頭攢動,走近一看,原來是一些家庭主婦正在排隊購買木炭。麥克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一線希望。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裏,麥克雇了幾名燒炭工,將莊園裏燒焦了的樹木加工成優質的木炭,然後拉到集市上的木炭經銷店。沒想到,他的生意出奇的好,木炭很快被搶購一空,他也因此得到了一筆不菲的收入。幾次以後,他用這筆錢購買了一批新樹苗,種在他原來的莊園裏,幾年以後,“森林莊園”又綠意盎然,麥克成了名副其實的莊園主。
突如其來的災難總是奪走人們許多快樂,它會讓人們措手不及間突然陷入困境。這時,與其悲傷流淚,等著上帝的救援,還不如依靠自己既有的條件去慢慢耕耘,讓災難的損失降到最小。俗話說,自助者天助。自救的人也常常會得到上天的眷顧,通常會助你擺脫困境,重返幸福快樂。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沒有不可解決的困難,隻有無法逾越的心靈堡壘。”麵對困境的態度往往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格言:失敗20次的人,是可以信任的。如果你已經遭遇過多次失敗,並且每次都通過自己的努力站起來,那麼可以說,你已經具有大人物的潛質了。
然而,生活中的許多人缺乏麵對困境的勇氣,就像一個弱不禁風的人挨了一記重拳,怎麼努力也爬不起來了,或者根本不敢再爬起來了,以免第二記重拳再次砸在身上。所以他們隻好眼睜睜地放棄種種機會以回避那“第二拳”。他們的人生也因為平淡而缺少光彩和快樂。
其實,身陷困境並不一定是可怕的事,真正可怕的是失去麵對新生活的勇氣。要知道,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大大小小的失敗、挫折不計其數,記住,隻有自救才能使你擺脫困境重返快樂,否則等待你的將是更大的失敗。
把你的不快樂“說”出體外
奮鬥法則:讓傾訴化解憂愁
我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有這樣的記載:“思傷脾”、“憂傷神”、“恐傷骨”,“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
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癌症、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的誘發病因很大一部分就是人的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在人體內的長期積壓。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被心理負擔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就容易患上各種疾病。英國權威心理醫學家柯利切爾也認為:積貯的煩悶憂鬱就像一種勢能,若不釋放出來,就會像定時炸彈一樣,埋伏在心間,一旦觸發就會釀成大禍。反之,如果有人真誠而又耐心地來聽他的傾訴,他就會有一種如釋重負、一吐為快的感覺。因為這種心理上的應激反應,可以使內心的感情和外界刺激取得平衡,這就是現代心理學中所說的“心理嘔吐”。
心理專家指出,傾訴是緩解壓抑情緒、釋放壓力的非常有效的手段,還是防治內科各種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和腫瘤的良藥。善於傾訴的人,心理往往更趨於健康。
但是,有很多人並不願意將自己的不快傾訴給別人,在他們看來,向別人訴苦是懦弱、無能的表現,有可能會引起別人的嘲笑;若是對方對你所傾訴的內容不感興趣、不關心、不理解,你想獲得心理安慰的希望也就落空了,不但原有的問題沒能解決,還會徒增新的苦惱。同時,把自己的秘密告訴別人還有安全隱患,說不定哪天傾聽者會把你的事情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公之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