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路上,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場麵,有個女孩站在馬路邊上等他朋友,旁邊一個好心的人提醒她:“小姐,你的褲子後麵破了一個洞。”
女孩臉色一變,原來過來過往的人看著她笑是這個原因,她趕快將上衣脫下來係在腰間擋住褲子,當男友趕來時,女孩一下就委屈地哭了,身邊的男友手忙腳亂地給她擦眼淚,一邊問她,“怎麼了,到底出了什麼事了?”
女孩羞紅著臉說明了原委,最後一句“多丟人呀,別人會怎麼看我呀……”後哭得更傷心了。
也許我們會笑這個女孩活得太不灑脫了,可是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曆,上學時,老師提問問題時你不敢回答,怕萬一錯了同學們笑話;工作中,老板讓大家說一下看法,你怕你的觀點引起大家的非議死活不開口;買了件漂亮的衣服,因為怕別人說是奇裝異服從來不敢穿,隻能讓它衣櫥裏睡覺;為了多掙點錢找了一份在酒吧當服務生的兼職,因為恐於別人的指指點點,隻好不了了之……這裏是不是有你的影子。
可見,“別人會怎麼看我?”“不能被別人議論”這些信念在我們心裏已經是根深蒂固了,有時候甚至感覺我們就是為了別人的眼光、別人的評價而活,而它們的殺傷力甚至重於我們自身的感覺。
美國的科學奇才費曼曾經說過一段自己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費曼和他的妻子貓咪關係很好,他的妻子很開朗,總有玩不完的花招,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情趣,朋友都視他們為典範。
費曼在普林斯頓時,有一天收到了一盒妻子寄來的鉛筆,上麵還寫著金色的字:“理查親親!我愛你。貓咪。”
費曼覺得心裏流過一陣電流,他非常喜歡這禮物,簡直有些愛不釋手。但他又想,萬一在與人討論問題或不小心忘在別人桌子上被人看見時,別人會怎麼想呢?所以他想來想去,最終還是不好意思用這些筆。可是那時的物質缺乏,又舍不得浪費,所以他最終決定刮掉筆上的字再用。
結果沒過多久,費曼又收到了一封妻子寄來的信,一開頭就寫著:“你把鉛筆上的名字刮掉了嗎?這算什麼?你難道以擁有我的愛為恥嗎?”然後是大寫字體寫著:“你管別人怎麼想。”這段話讓費曼很受震動。後來他結合一生的經曆寫成了一本書,記述了他們的感情、生活軼事和他自己在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就用“你管別人怎麼想”當書名。
你還在總為別人的指指點點困擾嗎?你還在為無聊人的“七嘴八舌”不快樂嗎?馬上刹車吧!記住,了解別人會怎麼想是正確的,但如果太在意別人怎麼想,就會產生麻煩。你無法做一個人人都喜歡的橘子,別人愛吃香蕉愛吃芒果,那不是你的過錯,開心地接受自己,不要對自己那麼苛刻,你試圖讓每一個人都對你滿意,那是不可能的。
而且,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你往往會在別人的逢迎誇獎中迷失自己,更容易在別人的口誅筆伐中潰不成軍,你可能很難堅持自己的卓見和判斷。更嚴重的是,太在意別人的目光會讓你的心理壓力過大。每天麵對著千目所視、萬手所指的壓力,你總會害怕別人都在注意自己的缺點或疏失。這可怕的想法會使得你退縮,失去積極主動的活力,當然也會失去很多快樂。提醒自己,你是為自己而活的,不是為別人的看法而活的!
患得患失隻會越失越多
奮鬥法則:看淡得失,保持平常心
尤利烏斯是一個快樂的畫家,他生活得很快樂,畫出來的畫也全都是快樂的世界。唯一令他偶爾傷感的是,沒人買他的畫,但這種悲觀的情緒一會兒就被他忘記了。
他的朋友有一天勸他說,“玩玩足球彩票吧!幸運的話隻需花2馬克就能贏很多錢。”
於是,尤利烏斯就花了2馬克買了一張彩票,他很幸運,一下就賺了50萬馬克。
他很高興,立即買了一幢別墅並對它進行了一番裝飾。身為藝術家,他很有品位,他的家裏一時間多了很多昂貴的東西:維也納櫃櫥,佛羅倫薩小桌,阿富汗地毯,邁森瓷器,還有古老的威尼斯吊燈。
尤利烏斯很喜歡自己的新房子,從此他便常常很滿足地坐在地毯上,點燃一支香煙,靜靜享受他的幸福。有一天,突然他感到很孤單,想去看看久未謀麵的朋友。他像原來一樣,習慣性地把煙蒂往地上一扔,甩手就出去了。
未熄滅的香煙不一會就引燃了華麗的阿富汗地毯,維也納櫃櫥……幾個小時後,別墅變成了火的海洋,被完全燒毀了。
朋友們知道這個消息後,都來安慰尤利烏斯。
“尤利烏斯,你太不幸了,我們很同情你!”他們說。
“不幸?為什麼?”他問。
“你那幢幾十萬的別墅失火了!尤利烏斯,你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什麼呀?不過是損失了2個馬克。”尤利烏斯答道。
尤利烏斯不拘小節的做法我們雖然不讚同,但他能夠看淡得失,這一點的確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如我們也能像他那樣超越患得患失的貪婪心理,人生是不是也會快樂許多呢。
在《格林童話》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罕斯得到了一塊石頭那麼大的金子,在回家的路上他發現一匹馬比一塊金子要強得多,因為騎馬是一件何等快活的事呀,於是他用金子換了一匹馬。又走著走著,他的馬摔了一下,跛了腿,於是他又用馬換了奶牛。後來,走著走著,他又覺得奶牛不如一頭豬,便又換了豬。最後他又因磨刀匠的一席話,用豬換了一塊磨刀石。
於是,罕斯就背著一塊沉重的磨刀石往回走。他想自己以後一定能過上很幸福的日子,以後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了。但這塊磨刀石實在是太重了,沒走多遠,罕斯就累得受不了啦。
他又累又渴,就到井邊喝水,一不留神,磨刀石掉到井裏去啦。
罕斯突然感到自己擺脫了好大的累贅,他覺得自己輕鬆快活,簡直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
讀了這則童話後,大多數人可能都會笑罕斯蠢。他本來有那麼一塊石頭大的金子,可現在什麼都沒有了,竟然還如此開心。
你可能還會假設,會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是我,絕不會做用金子換馬再換豬再換石頭的事,也決不因失去了唯一的東西而感到高興。我一定會先找一塊石頭,然後想方設法地用它換來一隻鵝,再換來一頭豬、一頭奶牛,一匹馬,最後再把它換成一塊石頭那麼大的金子,再用這塊金子換房子換地,然後娶妻生子,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
可事實上,當我們擁有了那塊石頭後,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地掉到一個陷阱裏。從此以後,我們便會為此東奔西走,氣喘籲籲,緊張慎重,患得患失,唯恐這些東西有一絲一毫的閃失。這樣的人活得並不自在,並不輕鬆,可真算得上是“熙熙攘攘為名利,時時刻刻忙算計”,結果還多半會“算來算去算自己”。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在痛苦與無聊,欲望與失望之間搖晃的鍾擺,永遠沒有真正滿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看似愚蠢的罕斯或許才是生活的智者,至少他能不計得失,當我們還在為丟掉了那塊“石頭那麼大的金子”而充滿煩惱時,罕斯早已明白“丟掉為之所累的重擔是輕鬆而快樂的”。當我們都走到人生盡頭回首往事時,才會發現,我們留的是煩惱痛苦的一生,而像罕斯一樣能夠恬淡生活、看淡得失的人留下的則是幸福和快樂的一生。
大概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杆秤,在秤的兩頭分別赫然寫著兩個大字“得”與“失”,在患得患失之間,我們收獲的可能是自我安慰似的坦然,可能是捶胸頓足般的懊惱,也可能僅僅是一種是然非然的狀態,而真正的得失的多寡,隻有我們自己才能算得清楚,說得明白。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保持平常心,不去想著得失,你便能獲得更多的收獲,反之,你越是在意越容易誤入歧途,得不償失。
古時候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後羿。他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立射、跪射、騎射樣樣都能百發百中,幾乎從來沒有失過手。人們爭相傳頌他高超的射技,夏王偶然的機會目睹了後羿的神箭法,很欣賞他的功夫。
夏王便招他入宮中,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好盡情領略他那爐火純青的射技。夏王命人把後羿找來,帶他到禦花園裏找了個開闊的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對後羿說:“今天請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於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沒射中,那就要削減你的一千戶封地。”
原本很自信的後羿聽了夏王的話,麵色變得凝重起來。他腳步沉重地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但因為心裏想著這一支箭的重量,他無法安心,拉弓的手也開始微微發抖起來,箭應聲而出,卻沒有射到靶心上。
後羿更加緊張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不能集中了,給果一連幾發都沒有射到靶心。
後羿收拾弓箭,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夏王為此心生疑惑,就問手下道:“這個神箭手後羿平時射起箭來百發百中,為什麼今天卻大失水準了呢?”
手下解釋說:“後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績直接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呢?看來他的得失心太重,以至於不能專心射箭,有愧於神箭手之名呀!”
患得患失、過分看中自己的利益將會成為我們獲得快樂生活的大礙。從後羿身上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別讓任何事擾亂了你原本平靜的心態,麵臨任何情況時都應盡量保持平常心,去對待身邊的世事萬物,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如此這般,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都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寵辱是你的權利,快樂是我的自由
奮鬥法則:寵辱不驚,看淡別人對我們的態度
《幽窗小記》裏麵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意思是說,與人交往,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寥寥數語,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以這樣的心境對待萬物才能總保持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但是,世界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想做到寵辱不驚、不憂不懼、不喜不悲,的確不易。很多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因不得寵而失意落魄、心灰意冷、鬱鬱而終。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對待這樣的事,調整自己的想法與心態尤其重要。首先,不要有太多的私欲。古語有雲:“心底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欲,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保持內心的淡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
清朝名臣謝濟世,一生坎坷,曾經四次被誣告,三次入獄,兩次被罷官,還有一次充軍,一次刑場陪斬,僅憑這些遭遇我們都會認定他的人生一定充滿了抑鬱和幽怨,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雍正四年(1726年),謝濟世任浙江道監察禦史。上任不到十天,便因上疏彈劾河南巡撫田文鏡營私負國,貪虐不法,引起了雍正的不快,被免去官職,謫戍邊陲阿爾泰。
與謝濟世一同流放的還有姚三辰、陳學海,經過漫長艱難的跋涉,他們終於到達了陀螺海振武營,三人商量著準備去拜見將軍。有人告訴他們:戍卒見將軍,要一跪三叩首。
姚三辰、陳學海二人聽後很是淒然,自己身為一個讀書人卻要向人下跪磕頭,這樣的大禮實在讓人難過。謝濟世倒不以為意,勸慰兩個同伴說:“這是戍卒見將軍,又不是我們見將軍。”二人一想,說得有理,便一起去見將軍。一見麵,將軍對這三個讀書人很尊重,不僅免去了大禮,還尊稱他們為先生,賜座賞茶。姚三辰、陳學海覺得得到了不錯的待遇,很是高興,不禁露出得意的神色,謝濟世卻還是不以為然。他說:“這是將軍對待被罷免的官員,並不是將軍對待我,沒什麼好高興的。”
在他眼裏,沒有得意,亦沒有失意,自我肯定,寵辱加身,心無所動,去留無意,心態平和,在心理調適方麵,不失為人們的榜樣。
有位哲學家說過:“隻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現在的人大多感到不堪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精神卻越發空虛,失落感越來越重,快樂的次數越來越少。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然而一旦想法未能如願,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誌。更有些人得到寵愛時便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驚慌不安,還有些人無論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禍患看得有如生命之重,甚至超過生命,結果必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難以控製自己內心的感覺。活得挺累,寵辱如影隨形,失之不快,卻之不恭。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誌,大約隻有一個辦法,就是能以“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態度對待人生。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仔細品味,盡顯出灑脫與風流!“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望天空”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雲卷雲舒”則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你還在為某人的寵愛與否鬱悶嗎?你還在為職位的上上下下而不安嗎?試著以“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豁達心態去麵對人生,你將會感到出奇的自在、安寧和快樂!
太多的目標會迷失自己
奮鬥法則:把精力集中在最能讓自己快樂和滿足的事情上
有一個很上進的年輕人,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時常覺得很煩躁,很困惑,朋友問他為什麼,他便說:
“我是個很有理想並且願意為此努力的人,從小我就有很多人生目標,自從我大學畢業以後,我就開始經營我的理想和事業,可到現在我付出了許多,學到了很多,本領卻一事無成。比如,我一畢業馬上去學會計,我覺得那更實用;後來我發現心理學在今後一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馬上又去學心理學;在這同時,我想踏實幹好現在的工作以證明自己,但因壓力覺得不安穩便又去進修與我工作相關的計算機編程,我想我很快就會成為一名高手。諸多的課程讓我很疲憊,但是我想到未來一定會有用,又不忍心放棄我正在學的東西,可事實上到現在為止,我所學的課程進度都很慢,所以我很煩惱,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卻看不到成就呢?”
目標太多,卻沒有分身之術,舉棋不定,不知應該放棄還是堅持。不知道你是否有過諸如此類的困惑。
一位智者曾經給這些困惑的人做過這樣的比喻,“這種選擇就像在過一個陌生的十字路口,隻要你選準一條路徑直往前走,每一條路都可以通往目的地。可如果總是懷疑自己的方向不對,一次又一次地退回來選其他的路,那麼不管你以什麼樣的速度走都總在原點附近徘徊,永遠走不到你的目的地。你付出的越多你就會越覺得疲勞和辛苦。”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曾說過,現代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心裏很易產生挫折感和種種焦慮,甚至不快,是迷失和淹沒在各種目標中的結果。他們總是把自己的思緒搞得一團亂,在不停變轉的目標裏迷失自己,並丟失許多機會。對付這種壓力和不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精力集中起來,放在一件能讓你快樂的事情上”。
小張從一家廣告公司的小職員,做到副總,正是得益於這條至理名言。
剛到那家公司上班時,小張很勤奮,很快就掌握了工作的竅門,做起事來得心應手,每天大約隻用一半的時間就能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空閑的時間一多起來,他便想起自己學生時代曾寫了一半的長篇小說——一直以來,當個小說家也是他的夢想之一,於是在空閑的時間裏他便繼續了他的文學創作。
直到有一天,老板發現了他的秘密,小張很不安,但老板並沒有因此批評他,而是與他進行了一次開誠布公的交談。
老板很溫和地問他:“我看過你的小說,寫得還不錯呀!但是,我希望你能和我說說,對人生,你有什麼樣的規劃?”
這個問題早在五年前他就想得很明白。所以他信手拈來,告訴了老板他的很多夢想,比如當一名作家,一名設計師,一個企業的高級管理者,一名出色的服裝設計師……
老板很認真地聽他說完,並沒有對此有任何評價。隻是問小張是否聽到過這樣的故事:
“在森林裏,三條獵狗追趕一隻土撥鼠。情急之下,土撥鼠鑽進了一個樹洞裏。這個樹洞隻有一個出口。三隻獵狗就死守在樹下。過了一會兒,一隻兔子鑽出樹洞,飛快地跑,跑著跑著就爬到一棵大樹上。兔子很得意,在樹上嘲笑下麵的三隻獵狗,結果它得意忘形,一不小心從樹上掉了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它的三條獵狗。兔子趁機逃掉了。嗯,想一想,這個故事有什麼問題嗎?”
小張覺得很有趣,認真地想過後:“第一,兔子不會爬樹,第二,一隻兔子不可能同時砸暈三條獵狗。”
老板笑著說:“分析得不錯,可是,最重要的問題——土撥鼠哪兒去了?”
小張恍然大悟,“是呀!怎麼把它給忘記了?”
老板笑著說:“這隻土撥鼠就好像是你最初為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顯然,這個目標被你忽視了,想必你已經忘記了?當初剛進公司的時候,你曾信心百倍地說過一句話——‘我要做一個出色的廣告人’,正是這句話打動了我,我才讓你到我的公司裏來的,你不會不記得了吧?”
小張這才明白老板的用意。這時老板又補充說:“我相信你是廣告策劃方麵難得的人才。我隻是想提醒你,人的精力有限,要想做到麵麵俱到,是不太現實的。好好做你的廣告策劃,你會前途無量的。至於寫小說,搞設計,最好隻當成業餘愛好。要記住,人生的目標不能太多,人這一輩子若能把一件事做得出色,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
此後,小張便時常用這話來敲打自己,兩年後,他終於升為廣告策劃總監。
一般情況下,人們對生活的迷失都是所要或所想的太多,而又一時達不到目標造成的。這種想法使很多人不能將精力專注於一項事業,他們總是目標多多,精力分散,總是做著這件事,又想著那件事,最後什麼也做不好,還錯過了許多近在咫尺的成功機會。所以他們永遠也快樂不起來,因為他們永遠都不能達成自己的理想。
大凡成功人士,都能專注於一個目標。伊斯特曼致力於生產柯達相機,這為他賺進了數不清的金錢,也為全球數百萬人帶來了不可言喻的樂趣;比爾·蓋茨一心做軟件開發,終成為世界首富……
每天都花一點點時間問一下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才是你最快樂最滿足的理想,慢慢地,你會發現,那些遙遠的不切實際的夢想和雜念都是你追逐美好生活的累贅,而那些離你最貼近的事物才是你的快樂所在。把精力集中在這些最讓你快樂的事情上,別再胡思亂想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隻要我們一次隻專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就一定會收獲更多的成果和快樂。
童心不泯,快樂不斷
奮鬥法則:保留一顆童心
人們常說,童年時代是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無憂無慮,天真無邪,是人生難得的一段好時光。孩子的心清澈透明、不摻一絲雜質,真誠而簡單,雖然也會有難過和不開心,但總是能一瞬間就會把痛苦忘記,而去想那些快樂的事情了。
我們常說某人“童心未泯”,所說的童心主要表現為無憂無慮,不愉快的事情忘得快,容易滿足,真實不做作,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歡交朋友,不記仇,少猜疑,天真無邪,活潑好動,好奇多問,異想天開等。而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社會經驗的豐富,往往會給自己穿上一層世故的鐵甲,它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保護我們不受傷害,但在更大的程度上卻也限製了我們的行動,使我們負擔沉重,步履蹣跚,很難再有率真與淳樸的感覺,必會失去很多快樂。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如果有人能最長久地保持一顆童心,不斤斤計較,能及時把痛苦放開,不記恨,不自憐,光明磊落,用善良的心腸待人,他的人生一定比別人快樂得多。如果我們在合適的場合下,暫時放棄成年人的角色,找回我們童年時期天真的感覺,必能讓我們感到難得的輕鬆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