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解讀快樂,重視快樂(3 / 3)

人生雖然有一些不如意的事,但總還是有更多讓我們得意的事情。

在美國,有一位名叫露西莉?布萊克的婦女,生活非常忙碌,簡直是一刻不停,結果終於因心髒病發作被送進了醫院,醫生要求她必須得躺在床上靜養一年。

她又哭又叫,心裏充滿了怨恨和反抗,但是沒的辦法,還是得遵照醫生的話躺在床上。開始時,她很消沉,她的一個朋友就勸他說:“你現在覺得要在床上躺一年是一大悲劇,可是事實上並不那麼糟。至少你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思考,能夠真正地認識你自己。說不定會有更多的成就。”

聽了這話,她平靜了下來,開始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後來,她每天都強迫自己想一件快樂的事:比如,我有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兒;我的眼睛還看得見,還能看書讀報;耳朵還聽得見,能聽到收音機裏播放出的美妙的音樂;我有很好的朋友常常來看我,等等。一年過去了,她終於結束了臥床生涯,從此她也成了一個快樂的人,因為她學會發現並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且養成了每天想快樂事的習慣。很多年過去了,她仍舊保持著這個習慣,深深地感染了她身邊的人。她常對朋友們說:“養成看每一件事理想的一麵,是你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或許你感到有些慚愧,我們這麼多年來每天生活在一個美麗的世界裏,可是我們卻對那些生活中的美麗視而不見,隻關心我們沒有得到的那些東西。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快樂一點的話,請你一定要記住這條規則:“算算你的得意事,而不要理會你的煩惱。”你可能就會發現——其實自己已經很幸運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即使雙目失明,我們仍然應該為擁有發達的觸覺和敏銳的聽覺而高興。

心情好壞,不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

奮鬥法則:調整心態,忽視不完美的環境

有位偉人說過:“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師。”這些話道出了心態的重要性。所謂“心態”,就是指一個人看待事物的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常常會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心態可分為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兩類。良好的心理狀態通常會讓你開心快樂,而不良的心態,則會讓人心生煩悶。

有一個商人和哲學家,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同住在一家賓館裏。這天夜深人靜的時候,兩人都已熟睡,突然傳來一陣狗叫聲,聲音越來越大,二人同時被吵鬧聲驚醒。這時,商人火冒三丈,大發脾氣,一麵叫罵一邊穿上衣服準備找東西過去打狗;而哲學家卻在床上動也不動,他認為狗這樣狂吠,一定事出有因,不是通知主人家中有賊,就是被人打傷疼痛難忍。不僅沒有咒罵他,還很是可憐它。過了一會,狗叫聲終於停了,那個商人卻因心恨狗吠上了火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哲學家則平心靜氣地,沒一會就安然入夢了。

有些人常常說,他們現在心情不好是環境造成的,環境對他們的人生的影響巨大。其實,我們的境況並不完全由周圍環境造成,心態才是心情的主人,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一個心境平和,心態樂觀的人在什麼環境下都能感到快樂。

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還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隻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裏。環境不太好,生活也很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嗬嗬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身都困難,你們怎麼還能這麼開心呢?”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當然會很開心了。”

過了幾年,朋友們陸陸續續地都成了家,先後搬了出去,最後屋子裏隻剩下他一個人,但他每天還是非常快樂。

又有人問他:“朋友們都搬走了,就剩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別說交流了,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了,你怎麼還能這麼快活呢?”

“當然快活了,我有很多書,每一本書都是一位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我隨時都可以向他們請教,這難道不讓人高興嗎?”

又過了幾年,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一棟七層高的大樓最底層。底層比較嘈雜、不安靜,也不安全、不衛生,不過這位哲人還是一幅自得其樂的樣子。

有人很奇怪:“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住這一層很好呀!進了樓門就是家,搬東西很方便,朋友來訪很方便……最重要的,門口還有小院,可以在空地上養花、種草。這些樂趣呀,數之不盡!”蘇格拉底喜不自禁地說。

又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一層的房子賣給了一位家裏有老人的朋友,自己搬到了樓房的最高層。搬到頂樓後,蘇格拉底仍是快快樂樂的。

有人不解地問他:“先生,住頂樓有那麼好嗎?”

“當然,住頂樓的好處很多呢。比如說:每天上下幾次,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有利於身體健康;視野好,能看到遠處美麗的風景;光線好,看書寫文章不傷眼睛;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沒有人在頭頂幹擾。”

有人看到蘇格拉底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高高興興的,非常不理解,遇到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時,便問他:“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快樂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那麼好呀?”

柏拉圖說:“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是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

此話真是有道理。如果我們都像蘇格拉底那樣能隨時調整好自己的心境,尋其之樂,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我們就總能保持樂觀和滿足,開心快樂了。

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去拜訪恒寂大師,那天的天氣很熱,李白見恒寂大師在房子裏打坐,覺得大師一定會覺得酷熱難忍,李白便說:“禪師,這裏太熱了,您為何不換個清涼的地方呢?”禪師平靜地回答說:“我覺得這裏很好呀。”李白頗有感悟,當即作詩一首:“眾人避暑走於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心自涼。”

“為人心靜心自涼”,以平靜的心態去麵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不管環境多麼複雜喧囂,也都能處之泰然。反之,一個人如果以壓抑、煩躁、消極的心態待人接物,即使我們的環境再優越,也難以感到快樂,被虛無的煩惱困擾。同時,心情不好還會導致生理和心理的疾病。正所謂“智者治心不治境,愚者治境不治心”。現實生活中,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時,最好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待萬物,你將有無數美好的收獲,你的人生也會充滿勇氣和智慧,能夠應對人生的一切艱難險阻,得到更多的快樂和成功。

生命不應虛擲於瑣碎之事中

奮鬥法則:生活簡單一點就會快樂

青蛙看見蜈蚣行走,非常好奇為什麼這麼多腳的動物走起路來那麼輕鬆,他是怎麼安排他的腳運動的。於是他就問蜈蚣:“你看我有四條腿,有前後的分工,每次都是一蹦一蹦地前進。你們蜈蚣號稱百足之蟲,有這麼多隻腳。我很想知道,你走路的時候,最先邁的是那隻腳?”為了解答青蛙的疑惑,蜈蚣開始關注起自己走路了,它認認真真地想了幾分鍾,還是沒有拿定主意,該邁哪隻腳,於是這隻蜈蚣就頓在那兒,不會走路了。當然它不是因為真正的殘疾,而是因為它忘了行走的理論,可在此之前,它行走的是如此流暢。

蜈蚣說:“你不能再問我這個問題,再且以後你也不要再問任何蜈蚣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先邁哪隻腳。我要一思考,我所有腳都不會動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走路了。”

可能你會因此而發笑,但是想一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做這樣的事情?

有人曾經問過著名畫家張大千,“這一大把胡子晚上是怎麼睡覺的,胡子是放在被子外麵還是放在被子裏麵的。”張大師聽了此話後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因為他從未注意過這個問題,後來就對這人說,“我還是明天再告訴你吧,我從來沒有注意過,今晚睡覺時注意一下。”

那天晚上,張大師在睡覺時,先將胡子擱在被子外麵,覺得不妥,後又將胡子收回到被子裏麵,也覺得很不舒服,於是再把胡子拽了出來,折騰了半夜,也不知怎麼放是好,搞得一夜都沒睡好覺。本來自然而然的事情,現在忽然變得非常複雜了,甚至成了一件令人頭疼的事啊?

善於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與善於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一樣,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許多簡單自然的東西都讓人們複雜化、物質化,我們已經習慣於了追問,金錢、事業,親情、友情、愛情,什麼事情都好刨根問底,不停追問,卻忘記了自己內心深處最本真的東西。我們離“簡單、自然的”境界越來越遠了。其實很多時候隨心就好了,為什麼要問這麼多的問題,其實生活本來很簡單,就像渴了就喝水,餓了就吃飯的道理一樣。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第歐根尼曾經說過“所有的人都應當自然地生活。所謂自然的就是正常的而不可能是罪惡的或可恥的。拋開那些造作虛偽的習俗,擺脫那些繁文縟節和奢侈享受,隻有這樣,你才能過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認為他占有寬敞的房子、華貴的衣服,還有馬匹、仆人和銀行存款,其實並非如此。他依賴它們,他得為這些東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費在這上麵,它們支配著他,他是它們的奴隸。為了攫取這些虛假浮華的東西,他出賣了自己的獨立性——這唯一真實長久的東西。”這一席話一語中的地道出“簡單更容易快樂”的道理。

所謂的“簡單生活”並不是說不求上進,一天到晚遊手好閑、無所事事,也不是要減少生活內容,降低生活質量,取消正常的欲望。而是指不要人為地製造複雜,它要求生活目標明確,內容明了,不可漫無目的、毫無章法地亂忙一氣,它要求你清醒地認識人生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並將其緊緊握在手中。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皮魯克斯對簡單生活做出了這樣的解釋:“‘簡單’意味著‘悠閑’,僅此而已。豐富的存款,如果你喜歡,那就不要失去,重要的是要做到收支平衡,不要讓金錢給你帶來焦慮。”

曆經數年,這條真理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看看我們周圍的人,他們為占有物質財富——好房、名車、各種奢侈品等欲望折磨得疲憊不堪,但在習慣的支配下,我們對這個物欲橫飛的嘈雜世界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勁,也許隻有到暮年時,才會悲哀地發現,自己的一生,把大把大把的精力和時間花在並不能讓我們快樂的複雜的事情上,而忘記去享受最簡單的快樂。

想想自己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為了一次升職,我們不得不違背心裏想休息的意願,連續在公司裏沒日沒夜地加班;為了我們的20年的房貸,我們不得不換一個我們根本不喜歡的工作;為了一筆大額合同,我們不得不去應酬,精心裝扮,強顏歡笑……問問自己這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嗎?為什麼非要這樣不可,你必須要那麼做嗎?

簡單的好處在此就體現出來了:你或者可以不那麼玩命地工作,你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提升並不一定是你最好的選擇,或許和家人、朋友共同享受一個美妙的夜晚更讓你快樂;我們不一定非要擁有一套豪華的房子,一間小一點的房子或者是租房沒準是更好的選擇,至少你可以省出很多錢來做你更想做的事情,比如旅行,看場電影或者送孩子一樣心儀的禮物。如果你能想辦法推去一些不必要的應酬,你就不會那麼疲勞……

我們似乎永遠走不出這個誤區,總是把擁有物質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壞看得過於重要,因此不惜用金錢、精力和時間換取一種有目共睹的優越生活,同時狠心地讓自己的內心一天天枯萎。

事實上,真實的自我更容易讓人容光煥發,當你隻為快樂的自己而活,而不在乎外在的虛榮時,快樂和幸福感就會潤澤你的心靈。正如詩人愛默生說過:“簡單就是快樂。”當我們不被日常瑣事幹擾,剔除心中的各種物欲和焦慮不被虛榮所累時,你就生活於簡單、快樂之中。而且,無論是有錢人、窮人,都可以生活得盡量悠閑、舒適,在過“簡單生活”這一點上人人平等。

請記住梭羅的話:“我們的生命不應虛擲於瑣碎之事中,而應該盡量簡單,盡量快樂。”從現在起,不要理睬你最初可能產生的焦慮,隻取你所需要的,而非你所不可求的,開始你的簡單快樂的生活。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

奮鬥法則:別用放大鏡看生活中的不完美

人們常常用放大鏡去看生活中那不如意的10%,卻忽略了幸福快樂的90%。我們追求快樂,總想讓快樂更快樂,但苛求的結果卻讓我們離快樂越來越遠。人生是實實存在的,想讓自己幸福快樂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丘吉爾曾說過:“完美主義等於癱瘓。”有位哲人也說過“完美本是毒”。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也不是!它總是會以“缺陷”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麵前,所以對人對事追求“十全十美”無疑是自討苦吃,而那種不得目的的失落感還會侵蝕你的快樂,給你帶來無數煩惱。

有一個人想要蓋房子。

他看到河麵的風景不錯,離水源又近,可以釣魚為生,就想在河邊蓋,可他又想:“河邊挺好,可是離水這麼近,萬一房子被水衝了怎麼辦?”

他又來到了森林,覺得這裏綠樹成蔭,鳥獸成群,可以打獵為生,也不錯,可他又想:“森林挺好,可是出門被樹枝紮了可怎麼辦呢?”

他隻好又到了一個小村莊,這裏村民淳樸、友好,可以種地為生,可他又想:“這裏挺好,可惜沒有水。”

就這樣他走了十幾個地方也沒有選中一個能蓋房子的地址,他向自己的父親抱怨,老人對他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你趕快定奪吧!”

這個故事不禁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的生活又何嚐不是這樣呢?許多人堅持“隻要最完美的”“隻做最完美的”,並為此付出了很多,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可到最後卻一無所獲,此時才恍然大悟,完美不過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就像故事裏那個人一樣,最後的結果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否定了。

而與此相反,就是包容缺陷,當我們以“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心態審視世間萬物時,那日子肯定會輕鬆許多,你也會發現更多的快樂就藏在“不完美”中!

有一個名為“丟失的一片”的故事:

有一個圓被切掉一小塊,它覺得自己不完美了,便到處尋找丟失的那一片。因為缺了一塊,所以它不能向原來那樣有風馳電掣的速度,它滾得很慢,於是便和沿途花花草草打打招呼,偶爾還和小蟲子聊上幾句,有時累了它就在陽光下舒舒服服地曬曬太陽,盡情享受陽光。它找呀找,找到很多碎片,但都不合適,終於有一天,發現了絕對適合的一片,它為再次變得完整感到興奮。

然而,當它再次開始滾動時,因為是一個整圓,滾得非常快,盡管它能很快到達目的地,可是,它卻再也無法欣賞花兒的美麗,也顧不上和小蟲子說話了,它發現,原來完美並不一定就快樂。於是,它忍痛割愛,還是丟下那找到的一片,慢慢地滾下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禁想到,完美也許正是一種妄念,在很多時候,追求完美反而會喪失生命的本真,會與快樂相悖。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一味地追求完美,隻會讓自己離生活越來越遠。”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形容:生活就像拚圖遊戲,不管你對了多少,錯了一個就不合格;生活更像一個足球賽季,即使最好的球隊也會輸掉1/3的比賽,最差的球隊也有它輝煌的一天。我們的目的就是贏多負少,而不是全贏。

同樣道理,每個人也都是有缺點和弱點的,任何人都有他無知無能的方麵,隻不過人與人的優劣勢表現在不同的方麵而已。很多人都以為,自己並不完美,所以不能在與人交際中贏得別人的喜愛,老是怕自己會“出醜”。所以,他們情願不做事、不講話、不交際,以免在別人麵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於是,在燈光燦爛、樂曲悠揚的宴會廳裏,你永遠看不到他們的舞姿,他們總是怕別人笑話自己舞技拙劣,總想等到有一天自己成為舞林高手時再一顯風光,這樣的人總是在矛盾的心緒中做看客,失去了許多享受快樂的機會。

這種擔心大概有點多餘,心理學家戴維德·波恩寫過一個傑出律師的故事,這個律師是個完美主義者,總是害怕犯錯誤或輸官司,害怕同事們會因此而不尊重他。然而,他驚奇地發現當他犯錯誤時,同事們不僅沒有因此看不起他,反正更加喜歡他了,因為他們認為他更像一個普通人。

可見,長時間裏我們都陷入了一個信念的誤區——隻有完美,人們才會愛我們,才會看重我們。當我們為此付出許多代價後才明白,不完美是世界萬物共同的特點。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像那個圓一樣,享受沿途的風光,享受生命帶來的快樂。當我們能夠理解“事事物物過於追求完美,就變成了一種負擔”時,再回頭來看很多東西,就會發現,原來“缺陷”正是一種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