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的快樂就是盡己之力給大地換上綠裝;花朵的快樂就是綻放燦爛的笑臉,釋放宜人的清香;太陽的快樂就是給人間帶來溫暖和光明;遊魚的快樂就是不碰魚鉤,能在水裏自由自在地玩;小鳥的快樂就是在空中自由地飛,能在樹林中盡情歌唱……
看來連小孩子都知道快樂是因人而異的,我的快樂在我眼裏不一定是快樂,你的快樂我也不一定認同。你就是你,別人永遠成為不了你的鏡子。
愛因斯坦的父親曾經對愛因斯坦講過自己所經曆過的一件事。有一次,他和傑克大叔一起去清掃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踩著裏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於是傑克大叔在前,他在後,一級一級地爬上去;下來時,傑克大叔依舊在前,他還是跟在後麵。當他們走出煙囪的時候,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愛因斯坦的父親身上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兩個人一對望,愛因斯坦的父親看見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自己的臉肯定和他一樣髒,於是就到附近的小河裏洗了又洗;而傑克大叔看見了愛因斯坦父親幹幹淨淨的樣子,也沒想到自己臉上都是灰,大模大樣地上街了。街上的人看到他都笑他,還以為傑克大叔是個瘋子。
後來父親告訴愛因斯坦說:“其實,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如果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
這個故事理解得並不難,但這種智慧能用到生活中的卻並不多,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不快樂,正是由於我們沒有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而是在不經意間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刻意改變,違背內心,所以我們不快樂。
有人說,有了房子才有安全感,於是你為了別人的安全感背上了20年的債務,使得你節衣縮食,連瓶飲料都舍不得喝;有人說,在高級咖啡廳裏喝一杯過百的咖啡感覺很妙,你就把這當成一種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人說不做瑜珈不學普拉提沒玩過動感單車就是老土,你就趕快去健身中心報了名,學著那些你並不感興趣的課程……
仔細想想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曆,好像隻想快樂給別人看,正應了那句話——走別人的路,讓自己難受去吧。幸福和快樂不過是心理的一種感覺,如果隻是迎合別人的取向難免會苦了自己。
在《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城市老鼠和一隻鄉下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鄉下老鼠寫信給城市老鼠,請他在豐收的季節到家裏做客。
城市老鼠接到信後,高興極了,便在約定的日子動身前往鄉下。到那裏後,鄉下老鼠很熱情,拿出很多大麥和小麥,請城市老鼠享用。城市老鼠很不以為然:“你這樣的生活太乏味了!還是到我家去玩吧,我會拿許多美味佳肴好好招待你的。”
鄉下老鼠動心了,就跟著城市老鼠進城去。
鄉下老鼠可開了眼界了,城裏有好多豪華、幹淨、冬暖夏涼的房子,它非常羨慕。想到自己在鄉下從早到晚,都在農田上奔跑,看到的除了地還是地,冬天還在那麼寒冷的雪地上搜集糧食,夏天更是熱得難受,和城市老鼠比起來,自己的生活實在太不幸了。
到了家,他們就爬到餐桌上享用各種美味可口的食物。突然,咣的一聲,門開了。兩隻老鼠嚇了一跳,飛也似的躲進牆角的洞裏,連大氣也不敢出。鄉下老鼠想了一會兒,對城市老鼠說:“老兄,你每天活得這麼辛苦簡直太可憐了,我想還是鄉下平靜的生活比較好。”說罷,鄉下老鼠就離開都市回鄉下去了。
一隻鄉下的老鼠尚有這樣的智慧,而聰明的人們為何想不通這個道理呢。我們每個人對生活都有不同的理解,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生活是你自己的選擇。不要拿別人的標尺來衡量自己,要知道,讓你燦爛的是你快樂的心而非別人的目光。
看清煩惱的真相
奮鬥法則:調整心態,或著手解決問題
說起煩惱,相信大家都有親身體驗。生活中,人們常因一些瑣事而陷入煩惱之中。但是,如果說要用明白的語言來說明煩惱究竟是怎麼回事,可能就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了。
有心理學家調查研究發現,即使是語言修養很高的煩惱者也難以說清楚煩惱是什麼。但多數人都共認煩惱的一些特點,如:
煩惱總是包含著不少想象和猜測。想象中的事情不是真實的,但是想象帶來煩惱是真實的;煩惱常常包含著理性的推斷,叫人對猜測深信不疑;數量極多,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發生,躲不開,推不掉,叫人總是不順心、不如意,憋在心裏難受,發泄出來又不知從何說起;煩惱使人的注意力專注於煩惱本身,一旦被煩惱纏上了,就很難脫身,有時明知道不該這樣,卻還是控製不住自己。
對此,心理學家得出了如下結論:人的情緒不是由於某一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因為當事人對事件做出了悲觀的認識和評價,從而形成了某種信念,導致了負麵情緒的出現。也就是說煩惱的根源在於看待事件的角度,而並非事件本身。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態度比事實重要得多。”
這一觀點在心理學上被稱作“ABC”理論,其中,A代表某一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當事人的情緒與行為。A並不會直接導致C的發生,但卻能通過中間的B起作用。比如一個人被領導炒了魷魚,他認為自己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是領導嫉賢妒能,這種信念使他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便越發的討厭開除他的領導,使自己陷入了憤怒和煩惱之中;反過來說,如果他想,這個公司的領導嫉賢妒能,待下去也沒有大發展,剛好借這個機會跳到別的公司,說不定還能有更好的發展,這種理性、樂觀的信念,則會使自己情緒有所好轉,或者根本就不會有煩惱情緒的產生。
所以,當我們被煩惱、憤怒等負麵情緒包圍時,在鑽牛角尖想原因之間,不妨換個角度檢查一下自己的態度,看看我們的“B”是不是太過消極。如果是,就趕快調整自己的心態,重新評價所發生的事情。要時刻記住這句至理名言:“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怎麼對待它,它就怎麼對待你。”
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時,相信生活中的大部分煩惱都會主動消失了,但總有一些讓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通的事情在產生大量的不良情緒,而且這種情緒還具有強大的破壞力,會使我們的意誌力變得薄弱,判斷力、理解力都會降低,理智和自製力也容易喪失。這種煩惱不能主動消失,就隻能用適當的方法來轉移和調整。比如以下的幾種方法,就可以讓自己的心情逐漸平靜。
第一種方法是找事做。
體育活動,尤其當劇烈運動時,體力的消耗會讓你的注意力轉移,煩惱得到釋放;努力使自己困倦,這樣你心裏渴望得到休息的信念就會取代導致煩惱的信念;聚精會神地做某事,當你把精力放在某件事上時,自然就不會想到煩惱你的小事;讓自己過得忙碌充實,這時你早已顧不上想那些不開心的事了;讓自己沉浸在藝術或科學的世界裏,原因正如叔本華所說:“把人引向藝術和科學最強烈的原因之一,是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苦悶。”
第二種方法是心理暗示。
可以在心裏默念一些安靜、平和的字句,比如“寧靜”、“沉著”、“緩緩”、“消消”、“慢慢”等詞輕輕地重複念出,並想象與之相應的音樂節奏,讓心情平靜,再以理智的心態去麵對麻煩;或者一種美麗的景色,比如幽靜山林風光、波光粼粼的湖麵、日落時的火燒雲、銀光傾瀉的月夜。不需太長時間,煩惱就會隱退了。
第三種方法就是最理智分析法,即看清事實、理智分析、做出決定、按計劃照辦。
裏蘭·裏區菲是一個在遠東地區非常成功的美國商人。1942年,日軍侵入上海,他正在中國。當時日軍轟炸珍珠港後不久就占領了上海,而他當時是上海亞洲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日軍派來一個所謂“軍方的清算員”命令他協助以清算他們的財產。盡管他很不情願,便是也沒有一點辦法,因為不合作就是死路一條。
他隻好遵命行事,但他隱瞞了屬於香港公司的一筆大約75萬美元的保險費。結果不久就被日本人發現了。那個日本海軍上將非常生氣,拍桌子罵人,對他公司的人說他是個強盜,是個叛徒,侮辱了日本皇軍。
裏蘭·裏區菲知道自己不久就會被抓進恐怖的憲兵隊。他非常緊張,什麼事情都做不下去。他意識到自己必須解決當前的不安情緒,於是,他坐在打字機前,打下兩個問題及其答案。第一個問題是,我擔心的是什麼?第二個問題是:我該怎麼辦?
接著他自己寫出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一、我怕會被關進憲兵隊裏。
二、有四種可能采取的行動以及後果。
1.我可以立即去向日本海軍上將解釋。可是他現在正在氣頭上,而且“不懂英文”,如果找個翻譯來跟他解釋,他未必會耐著性子聽我說,沒準他會非常惱火,直接殺了我或者把我送到憲兵隊裏。
2.我可以馬上動身逃走。這點仿佛行不通,他們一直派人在監視我,如果我逃走,不是正證實我理虧嗎?沒準會被他們抓住而槍斃掉。
3.我可以留在我的家裏不再去上班。但如果我這樣做,那個海軍上將很可能會起疑心,也許會派兵來抓我,根本不給我解釋的機會就直接把我關進憲兵隊了。
4.我可以當做什麼事情都不知道,一切正常,周一早上,我照常上班。那個海軍上將可能正在忙著,沒時間處理我的事情。即使他正閑著,也可能已經冷靜下來,如果他問起,我還有機會解釋。
最後,他決定采取第四種對策。果然那個日本海軍像平常一樣正坐在那,想必他已經聽到他的下屬們的解釋了,早已經冷靜下來了,他看了我一眼,什麼話也沒說。一個多月後,他被調回日本,我的憂慮就此告終。
裏蘭·裏區菲擺脫憂慮並能成功解決問題應歸功於這種分析憂慮、正視憂慮的方法。它有效而又直攻問題的核心。當我們遇到一些憂心忡忡的問題時,不妨也模仿其做法,清楚地寫下我們所擔心的是什麼?我們有哪些可以采取的辦法?其中哪一種是最佳方法?在選定之後,馬上行動。
每個人都很富有
奮鬥法則:多想自己擁有的,少遺憾自己沒有的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很少去想已經有的東西,但卻念念不忘得不到的東西。”這句話是許多人心靈的寫照。
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經曆:
早晨起來,你就開始煩著,“我今天該穿哪件衣服呢?黃的、紅的還是黑的?要圓領還是V字領?”你總是覺得衣櫃裏似乎永遠都少了那麼一件最合適的衣服。總覺得應該再買一件兩件三件四件才能保證自己在合適的場合有衣服穿。
已經擁有的東西你視而不見,你的心卻一直在找尋那些沒有的。結果,你越來越覺得自己所欠缺的太多而且沮喪。
表麵上看來,你是在追求幸福,其實,你那是在找不幸。事實上,已經擁有如此之多的你已經是很幸福的了,隻是你卻忘了這一點,因而變得如此“不幸”。這大概就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吧。如果我們能把視角轉一轉,多看看自己擁有的東西就會覺得自己其實已經很幸福了。
黃美廉是個自小患腦性麻痹的病人,這導致她肢體的癱瘓,也奪走了她發聲講話的能力。偶爾口中也會咿咿唔唔的,但人們通常聽不懂她在說些什麼。從小她就在眾多異樣的眼光中生活,她的成長充滿了血淚。但她絲毫沒有讓這外在的痛苦擊敗她內在的奮鬥精神,她排除萬難,終於獲得了加州大學藝術博士學位。她還用自己手中的畫筆,以色彩告訴人“寰環之力與美”,並且以親身經曆向世人證明了她能夠燦爛地“活出生命的色彩”。
在一次演講會上,一個學生有點冒昧地問她:“請問黃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樣,你怎麼看你自己?你都沒有自卑或者怨恨過?”這個尖銳的問題立刻使氣氛變得很緊張,這樣的問題,一般人難以接受。
“我怎麼看自己?”黃美廉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這幾個字,然後對著大家嫣然一笑,繼續寫到:
“我好可愛!我的腿很長很美!爸爸媽媽這麼愛我!上帝這麼愛我!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她回過頭來,平靜地看著大家,再回過頭去,在黑板上補充她的結論:“我隻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掌聲立刻在場內響起。
以這種心態看世界,我們會發現自己身上值得快樂的事有很多,這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本。我們應該去正視它們,珍惜它們,而不是視而不見、妄自菲薄、怨天尤人。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他總是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因此終日愁眉不展。有一天,他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去向一位年紀很高的白發智者問計,他對老人說:“我不明白,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地工作,積極地生活,我還是這麼窮。”
“小夥子,你怎麼會窮呢?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年輕人很奇怪,“我沒有存款,沒有任何值錢的家當,你怎麼說我富有呢?”
老人很嚴肅地問他道:“假如現在斬掉你一個手指頭,給你一千元,你幹不幹?”
“不幹。”年輕人搖搖頭,非常明確地回答。
“那麼,假如斬掉你一隻手,給你一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那假如給你十萬元,換你一雙明亮的眼睛,你幹不幹?”
“絕對不幹。”
“那……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人,給你一百萬,你會考慮嗎?”
“不,絕不同意。”
“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一千萬,你幹不幹?”
“當然不幹。”
老人笑了笑,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這就對了,你已經擁有超過一千萬的財富,為什麼還哀歎自己貧窮呢?”
青年愕然無言,突然什麼都明白了。
現實生活中,像這位青年一樣哀歎自己很窮的人很多。有的歎自己金錢貧窮,有的歎能力貧窮,有的歎相貌貧窮,有的歎精神貧窮,諸如此類,我們總是期待得到那些我們沒有的財富,覺得沒有那些就不快樂,然而卻總忽視我們本身所擁有的。殊不知,我們擁有的那些往往是生命中最貴重的。明白了這些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個富有的人了。
美國某個小鎮上的一位已過了耄耋之年的老人曾對來采訪他的記者非常自豪地說:“我是這個小鎮上最富有的人。”
不久,這句話傳到了鎮上的稅務稽查人員的耳朵裏。稽查員的職業敏感度促使他們在第一時間登門拜訪這位老人,他們開門見山地問:“我們聽說,您自稱是最富有的人,是嗎?”
那位老人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是的,我想是這樣。”
稽查員一聽,便從公文包裏拿出筆和登記簿,繼續問道:“既然如此,您能具體說一說您所擁有的財富嗎?”
老人興奮地說道:“當然可以了,我最大的財富就是我健康的身體,你別看我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我能吃能走,還能做點力氣活呢,我不用光臨醫院,就是在變相地省錢和賺錢。”
稽查員有些吃驚,仍然耐心地問:“那麼您還有其他的財富嗎?”
“當然,我還有一位賢惠溫柔的妻,”老人說著一臉幸福,“我們生活在一起將近60年了,另外,我還有好幾個很孝順的子孫,他們都很健康,也很快樂,這也我的財富。”
稽查員再次耐著性子繼續問:“還有嗎?”
“我還是個堂堂正正的國民,享有寶貴的公民權,這也是個不容否認的財富。還有,我有一群好朋友,還有……”
稽查員有點忍耐不住了,單刀直入地問:“我們最想知道的是,你有沒有銀行存款、有價證券或是固定資產?”
老人十分幹脆地回答:“這些完全沒有”。
稽查員又問:“您確定沒有嗎?”
老人誠懇的回答:“我發誓,肯定沒有。除了剛才我說的那些財富,其他我什麼也沒有。”
稽查員收起登記簿,肅然起敬地說:“確實如你所言,您是我們這個鎮上最富有的人。而且,您的財富誰也拿不走。連政府也不能收取您的財產稅。”
千萬別認為自己很窮,我們每個人都很富有,比如:也許你尚在年輕之際,你青春洋溢的臉以及對生活的激情就是你人生的財富;也許你的心裏自有柔情百轉,你能體會到人間各種各樣的感情;也許你擁有自己幸福的家庭,溫柔的妻子和漂亮的女兒;也許你有著健康的體格,能夠輕鬆對抗各種疾病;你還可能有更多財富,比如健全的身體,明亮的雙眼,驚人的記憶力……難道,你擁有的還少嗎?這個世界總是這樣,人們除了互相羨慕,還有互相羨慕。對自己擁有的幸福從來不珍惜;對那些我們所沒有的,卻非常在意。
小孩子總是很容易開心,因為他們非常容易滿足。一個小玩具、一塊糖都能使他們轉悲為喜,大概就是因為他們能夠珍視自己手中已擁有的東西,而忘卻那些他們沒得到的東西。因此,快樂也就比較容易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