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發動機的保養與修理(六)(3 / 3)

油麵高於油尺刻度上限者,說明油麵過高,應檢查其潤滑性。用手指摸揉,如無粘性感覺,油尺上發現有水珠,說明有水漏入如有汽油味,說明汽油漏入。這應找出原因,排除放障,更換機油。若機油呈現黑色或有汙物,說明機油過髒,濾清器堵塞,須清洗機油濾清器,更換機油。

機油標尺遺失怎麼辦?

機油標尺是測試內燃機油底殼內存油量的一個重要機件,為此不慎遺失,應重新加工一根。這很好製作,隻是怎樣正確刻劃上下限兩條刻線,將內燃機任一缸活塞置於下止點。

向油底殼注入機油,注意觀察所加油麵到低於連杆大端軸承蓋最下點10毫米時停止。此時標尺的機油浸濕處,即為機油的最高油麵度。用鋸刀或鋸條刻線標記。

怎樣測知機油內是否含有機械雜質?

粘度小的油液注人試管內片刻後,就可觀察出試管底部沉澱的雜質。如機油粘度較大,可在被測試油內加入一定量潔的汽油或煤油,降低試油的粘度,而後用濾紙過濾濾紙上存有的雜質即為機械雜質。

怎樣清洗潤滑係?

趁車熱放出油底殼和粗、細濾清器內的潤滑油。清洗濾清器並更換濾芯。從加機油口加注相當於標準容量的稀潤滑油(或在普通潤滑油中摻入20%的柴油)作清洗油,拆下全部火花塞,用手搖轉曲,再將清洗油全部放出,加入清潔的潤滑油。清曲軸箱通風裝置,拆下通風管和閥門,清洗後用壓縮空氣吹淨,裝回後檢查各接頭有無漏氣現象。

怎樣及時更換發動機潤滑油?

發動機所用潤滑油,經過一定時期,由固體與液體的雜質摻入及本身產生的化學變化,將使潤滑油改變和失去潤滑性能。因此需要及時更換。不同型號的汽車,對換油周期的規定存在著差異。

燃油種類燃用煤油的發動機較燃用汽油的發動機更易衝淡潤滑油,換油周期應短。燃用煤氣的發動機,氣體內常含固體雜質,易使缸壁上的潤滑油變髒、含雜,更換也應勤快。運轉溫度寒冷地帶使用的發動機,燃油較易凝結混入潤滑中,因此要勤換油。反之常在溫暖地帶使用的發動機,換油周期可延長。負荷情況經常全負荷運動的發動機,進入缸內的潤滑油易被燃燒,不易積炭和汙油。反之,經常輕負荷運轉易使潤滑油變質。因此後者換油應勤。但如考慮負荷大磨損曆害,換油期也應適當縮短。

環境情況灰砂多的道路,缸壁潤滑油易變髒和含雜;在潮濕地區運行,曲軸箱內易凝結水滴。二者應勤換油。反之,可適當延長換油周期。

技術狀況新(包括翻新)的汽車,走合期換油應勤;正常使用可酌情延長。總之,汽車的設計和使用情況不同,潤滑油不換油期也應不同。

怎樣進行廢機油的再生處理?

廢機油再生處理前,應先使其沉澱過濾,初步除去水分和雜質。再生處理一般利用蒸汽鍋加熱處理,先將廢機油加入蒸汽鍋內,而後通過管道將水蒸汽引入蒸汽鍋內,當蒸汽鍋內的油溫升高到250度時,將水蒸汽通入蒸汽鍋底部,起到劇烈攪拌作用,幫助蒸餾,當油溫升至290度左右時,就可將廢機油中的柴油、汽油全部蒸餾出來,最後冷卻,進一步沉澱放水雜質。

機油泵齒輪與底蓋端麵間隙增大怎麼辦?

機油泵齒輪與底蓋端麵很容易磨損,使端麵間隙增大,影響泵油。要縮小其間隙,增加油壓,可撤去中間的墊片。若墊片已經去完,間隙仍然大、油壓低,可以將油泵蓋和油泵殼體端麵塗上氣門砂,放在鑄鐵平台或玻璃上研磨。操作時務必用力均勻,以免偏磨,影泵油壓力。

怎樣調整機油限壓閥?

限壓閥調整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潤滑係的功能如果機油粘度大,流動性差,壓力過大將增加油泵的磨損,損壞過濾器濾芯或油管,此時可在閥塞上加裝墊圈,以減小彈簧壓力;如果潤滑係統壓力過低,則換以較強彈簧,或在原彈簧後麵加裝墊圈

怎樣清除潤滑油道油汙?

曲軸輸油道的油汙可用細鐵絲幹淨布條蘸煤油清洗,後用壓縮空氣吹淨,不讓道內存有油汙和纖維。

缸體油道的油汙可拆下油堵,用圓毛刷蘸煤油插入主道來回拉動;用鐵絲纏布條疏通隔板上的小油道正時齒輪噴油管用煤油清洗,再用壓縮空氣吹淨。

連杆軸瓦油孔、活塞銷襯套油孔的油汙用煤油清洗,再用壓縮空氣吹淨。油道清洗疏通後,上緊各部油堵和管接頭,不得有鬆動漏油現象。

怎樣檢修粗濾器?

檢查濾清器殼蓋有無損裂變形,如殼蓋變形,應修整校平。檢查濾片、星形中間片和清潔片(刮片)是否平正光滑,有無破裂,否則應予更換。檢查和疏通濾清器體油道及旁通閥孔道,檢查旁通閥鋼球和閥座的密封性,若密封性較低,應研磨修理或更換新件,汽車每行駛100千米後,應轉動粗濾器手柄3~4圈,轉時要在發動機達到正常溫度後進行。每次更換機油時,必須打開放油螺塞放:出汙物。

清洗濾清器時,先將其分解,放在汽油盆內,用硬毛刷刷洗濾芯,並不斷地轉動粗濾器手柄,將濾片上的髒物除掉,若轉不動,可分解成單片進行清洗。有翹曲和彎折的應校平。裝複時,應徹底清洗濾清器殼、旁通閥及油道等。

怎樣檢修機油集濾器?

將機油集濾器卸來分解,後放入汽油盆內用硬毛刷刷洗,並用壓縮空氣吹濾網,蓋的截麵位置須照原樣裝複,不可裝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