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4章 及時從不利中抽身(1 / 1)

生活中,在形勢大好時,人們多是“春風得意馬蹄疾”,憑一股子幹勁與闖勁,將事業做得風起雲湧;而在形勢不好時,卻不知道收縮戰線、準備撤退,結果直至“彈盡糧絕”,最終鬧到連東山再起的本錢都沒有了。

因此,當大失敗的局勢已定時,不要指望會出現什麼翻天覆地的奇跡,唯一的選擇就是盡快撤出,將損失減至最低限度。能在麵臨大敗之勢時,減少損失,就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戰勝了這場危機。

無論是商場廝殺,還是戰場縱橫,任何參與博弈的人都要做到能屈能伸。隻能屈不能伸的人是庸才,隻能伸不能屈的是驕兵。大敗之勢來臨,死扛是沒有用處的,順應時勢,及時抽身而退,才是明智的決策。

梁侃原來隻是個月薪73元的小職員,後來自主創業,用13年的時間,把自己變成了億萬富翁。在創業途中,他經曆了幾次投資失敗,由於能夠從中及時抽身,而沒有讓自己的事業在失敗中溺亡。

1997年,隨著DIY業務的發展,梁侃的公司鄭州眾誠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於是他便開始考慮業務多元化的問題了。當時,他把很多的資金投向了一家工廠。然而,這場投資卻遭到了失敗。梁侃於是及時抽身,果斷切斷資金鏈,以保證自己的公司不被拖垮。

2002年,梁侃又進行了一次多元化的嚐試。做了幾年教育行業項目的鄭州眾誠對教育有了比較多的了解,因此他非常看好教育這個產業,於是又投資建設了一所學校。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次的嚐試再次宣告失敗。

這兩次失敗,給鄭州眾誠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除了經濟上的損失,也帶來了精力上的影響,幸而梁侃在遭遇失敗之後,能夠及時從泥潭中抽身而出。

不少企業家之所以難成氣候,原因就是缺少競爭智慧。他們一旦看到某一領域賺錢,寧肯不惜血本爭得頭破血流,即使遭遇了失敗,也不願及時抽身去開辟無人問津的新市常

可見,善於快速退出可以避免或減少損失,抓住主動權。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先生說:“武功高強的人,往回抽槍的動作比出槍時還要快。”脫身最早、最快、最徹底的往往也是受損最小的。其實,先期脫身的投資者常常會成為下一輪競爭中的贏家。

有兩個人一同開山,開始,他們把石塊砸成石子運到路邊,直接賣給建房的人。後來,傳來消息說不久之後將要封山,不許開山。甲聽了,便加緊了開山的步伐,加大了開山的投入,希望趁沒封山之前多賺一些。乙聽說了要封山的消息後,並沒有加大開山的投入,相反,他停止了開山工作,轉而承包山地種梨樹。後來封山了,甲的石場停工了,而乙的滿山梨樹開始大量產出,獲得了厚利回報。

村子裏的人見乙種梨樹發了大財,也紛紛開始種梨樹。甲也不堪落後,承包了大片山地,種了千株梨樹。

由於梨樹多了,梨產量大增。這時,聰明的乙又把梨樹賣掉了,轉而開始種柳樹,然後再把柳條編織籮筐,賣給那些客商盛裝梨子,又大賺了一筆,而那些種梨的人,由於梨的產量豐富,利潤縮減,反而賺得越來越少,而甲的梨樹實在太多,結果使利潤銳減。

積極主動的戰略性撤退和放棄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而采取的進取姿態,看似守勢,實則進攻。戰略撤退總是為了捕捉主動進攻的戰機,及時抽身當然是為了恰如其分地更好進入。

博弈場上,知機而退,實乃大智之舉。別說麵臨頹敗,要及時抽身而退,即使獲得了大勝,也應該懂得謙退之道。因為在大勝之中,常暗藏危機。正所謂,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大紅大紫,表明興盛之勢,同時也暗示了隨後而來的衰弱。在“高處不勝寒”時能及時抽身的人是真正的大智大勇者。

看到暗藏的危機,急流勇退是正道,也是光明大道。古代許多的政治家、軍事家都深諳此道。在榮譽最大、地位最高的時候,選擇了離開。然而,也總有那麼些人不注意曆史規律,不吸取曆史教訓。所以,他們慘死、冤死,甚至被滅門。

當然,抽身而退不是無節製的、無止境的亂退,而應借退蓄力,借退蓄勢,為下一輪競爭做準備。無節製的敗退,必將導致體係瓦解,形成“潰不成軍,一敗塗地”的局麵。因此,即便是抽身而退,也要退而不亂。投資者要對事業保持控製力,管理者要保證管理不滑坡,職場人要保證工作有條不紊,軍事家要令行禁止,使下屬人心不散。

無論事業麵臨多麼嚴重的困難,處於何種危急局麵,決不可慌不擇路,而應全力以赴地挽救殘局,盡量減少損失。

及時抽身需要有大氣魄,為了遠大的目標,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及時抽身需要有大胸襟,主動放棄既得利益或一定時期的穩定利益;及時抽身需要有戰略眼光,要能審時度勢,科學判斷,果斷決策等。

博弈智慧

在博弈中,不能讓自己陷入失敗的泥潭,更不能在弱勢的時候與人硬拚。當你因為競爭而疲憊不堪、焦頭爛額時,不妨及時抽身,或許你會發現另外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