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四樣東西一去不複返:說過的話、潑出去的水、虛度的年華和錯過的機會。機會對一個人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在機會麵前如何選擇才是正確的呢?也許每個人都有一套理論為自己的選擇論證。針對每個人、每件事,如何進行選擇並沒有一個完美答案。因此,如果你在選擇你“愛情博弈”的對手,那麼就一定要慎之又慎。
如果你經常關注野生動物或是《動物世界》這樣的電視欄目就會發現:獵豹在狩獵羚羊時遇到的情況。
獵豹狩獵羚羊時,羚羊的尾巴的腹麵是白色的,當有食肉動物捕獵的時候,羚羊習慣於翹起尾巴把鮮明的白色亮出來一晃一晃地跑,一群羚羊一塊開始奔跑。這時候狩獵羚羊的食肉動物很容易被眼前這一大片白花花的尾巴搞亂。如果斜刺裏突然有一隻羚羊奔過,它的距離比獵豹一開始盯住的羚羊更近,但它的方向可能和獵豹正在奔跑的方向不一致。這時候,如果獵豹放棄了原來的目標而去盯住這個看似更近一些的目標去追,由於中間動作的遲疑和重新調整方向的時間,實際效果必然還不如追逐原來的那一隻,這樣三換兩換獵豹可能就什麼也捉不著了。所以有經驗的食肉動物都明白,在捕獵的時候一定要預先看準一個目標然後窮追不舍,不受中間的其他目標所幹擾,這樣才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說,要想捕獵成功,先要把獵物盯準,這和我們經常說的目標明確是同一道理。獵豹麵對一大群羚羊它的辦法是挑出最弱的一隻作為獵物猛追,也就是說在獵豹和羚羊這場競局中獵豹隻選取一隻羚羊作為目標進行博弈,多方競局被簡化成了獵豹和一隻羚羊間的追逐和逃跑關係。
讓我們再看看“布裏丹的驢子”的故事,故事揭示的是麵對不相上下的兩個選擇時的選擇。在一頭驢子的前麵有兩堆草,對於這頭驢子來說,這一左一右兩堆草一模一樣。這頭驢子盡管餓得要命,但它無法挪動它的腿,因為一模一樣的這兩堆草使它無所適從,它沒有理由選擇其中的一堆而放棄另外一堆。這頭驢子最後在這兩堆草麵前活活餓死了。
這就是被稱為布裏丹的驢子。布裏丹是哲學家,他否認人具有自由意誌,人們提出的這個“驢子問題”意在反駁他的觀點。即使每個人都希望有選擇,而且希望做出正確選擇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較好的,那麼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呢?
麵對兩個策略選擇,無非是兩種可能,一是其中一個好於另外一個,二是兩個策略“無差異”,即一模一樣。若是前者,作為理性人無疑應當選擇給我們帶來更大利益的那個策略,而對於後者,選擇那個策略都一樣。當然,在實際中由於我們不可能掌握充分的信息,我們對兩個策略下的後果不能確定,我們認為兩個都一樣,但實際情況則不是如此。但是,我們無論選擇其中哪個策略,都要好於不做選擇,我們為何要猶豫呢?如果驢子所麵對的這兩堆草中的一堆離它距離近,或者分量多,它自然應當選擇這一堆,但當這兩堆草都一樣的時候,它無論選擇其中哪一堆,都會比其結果為餓死的不做任何選擇要強。重要的不是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是要做出選擇當然這是有條件的。
博弈智慧
愛情不是遊戲,沒有悔過重來的機會。因此在你選擇愛人的同時就一定要心無旁騖,不要被紛亂的世界所迷惑而錯過最適合你的那個“愛情博弈”的對手,因為這樣的結果實在讓人扼腕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