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2章 誠信危機(1 / 2)

誠信危機之所以會發生,主要在於很多時候不確定次數博弈的各方之間缺乏一個有利於建立並保持誠信的科學的交易規則,因此,要破解誠信危機,在參與不確定次數的重複博弈時,任何一個參與者都應遵循科學的交易規則。

我們知道,在單次博弈中,由於博弈雙方誰都不必擔心背叛或欺騙所引發的報複行為,因而雙方所麵臨的誠信危機問題也最為嚴重。而在重複博弈中,如果進行博弈的次數是確定的,即所進行的是有限次的重複博弈,那麼這種博弈產生的誠信問題則和單次博弈一樣嚴重,也就是說,雙方都有在博弈中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衝動。

為了證明這一點,有人曾專門做過一個實驗,讓參與者進行重複多次的“囚徒困境”選擇。試驗結果表明,在確定博弈會重複10次、20次或100次的情況下,隻要兩個參與者仍然是理性人,博弈的最佳結果仍然是雙方都坦白。對於這個結果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意外。那麼,下麵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以次數為2的博弈為例,先看第二次博弈的情況,由於這是最後一次博弈,不必再為將來打算,因此每個人都隻追求此次博弈的最大利益,於是,第二次博弈的結果就是雙方都坦白。然後,我們再來看第一次博弈的情況。由於雙方都很清楚在最後一次博弈裏雙方都一定會坦白。也就是說,第一次博弈的結果對下一次博弈沒有任何影響。因此雙方一定還是會選擇坦白。

所以說,不論博弈的次數是兩次,還是三次,甚至是上百次。隻要是確定次數的博弈,其所麵臨的誠信危機與單次博弈同樣嚴重。

而在不確定次數的重複博弈中,博弈雙方的誠信度就會相對較高,且會隨著博弈次數的增加,博弈雙方的誠信度呈不斷提升的態勢。倘若在無限次的重複博弈中,博弈的一方還要做出失信於對方的事,那麼他就一定會受到懲罰,對於這一點,我們古代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曾參就十分了解,並以他的實際行動幫妻子維持了一次誠信。

曾參是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裏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裏的一頭豬殺了。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對丈夫說:“我是哄兒子說著玩的,你怎麼就真把豬殺了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麼都跟父母學。你現在哄騙他,等於是在潛移默化地教他學會欺騙。再說,你現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後還怎麼教育孩子?”

我們知道,博弈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父母對孩子的許諾,孩子應承父母的要求——這中間所進行的也是一場場博弈。而且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所進行的博弈是不確定次數的,這就要求雙方更需要誠信。父母作為強勢的一方往往以欺騙的方式讓孩子按父母的指示行事,孩子雖然無奈,但久而久之他就不會再相信父母的話了,父母便無法再對孩子進行教育。這也是曾參為什麼要殺豬給孩子吃的原因。

誠信是一種人格,也是一種尊嚴,人格和尊嚴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標誌。所以古人有“人無信不立”的忠告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