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下,按照現在的發展方式,那麼50年後,你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呢?這種生活方式是否與你所期望的一致呢?按照“目標導向式”的思維方式,你應該倒推資源配置,倒推時間分配,鏈接戰略戰術為自己的目標著手規劃。
非洲有一個奇特的民族,他們計算年齡的方法可以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在這個民族中,隻要嬰兒一生下來,馬上就得到60歲的壽命,以後逐年遞減,直到零歲為止。這種倒計時的方法,跟以前人們用電話磁卡打電話時非常類似。人們用電話卡時將磁卡插入話機,顯示器立該顯求出卡中的餘額,隨著通話時間的延長,卡中的數值不斷減少。人生其實就如同一張小小的磁卡,生命在不停地消退,不過因為數值消退速度緩慢,你經常會忘了不斷減少的讀數。
如果把人生看作是人們與時間進行的一場博弈,那麼倒計時的方法,可以使人學會從終點出發的思維策略,通過對整體人生的全盤構想和倒後推理,來進行每天的自我管理,知道每一天有哪些事情是應該做的,哪些行動是正確的。
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劄》中,有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標題是《一個法國人的墓誌銘》。文章的全文是這樣的:
“此地安息著一個生前從不曾得到安息的人。他曾經追隨過530隊送葬行列。他曾經慶賀過680名嬰兒的誕生。他用永遠不同的詞句,祝賀友人們所得到的年俸,總數達到260萬鎊。他在城市所走的道路,總長9600斯大特(古希臘色路的長度)。他在鄉村間走過的路,總長36斯大特。他言談多逸趣,平時準備好365篇現成的故事。此外,從年輕時候起,他從古書中摘錄箴言警句180條,生平逢機會,即以顯擢。他終於棄世長逝,享年60歲。”
這個法國人的一生,是很多人一生的基本寫照。其中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差別,但都像墓誌銘中的法國人一樣整天沉醉於各種無聊的事情之中,最後卻一事無成。一個不能用博弈思維管理人生的人,整天忙碌卻無法取得成就的狀態是大同小異的。
人生就是一場與時間的博弈,你每個星期有168個小時,其中56個小時在睡眠中度過,21個小時在吃飯和休息中度過,剩下的實際上隻有91個小時,由你來決定做什麼——每天13個小時。每天在這13個小時裏做什麼,決定了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整個人生不過是從上蒼手中借的一段歲月而已,大一歲就歸還一年,一直到生命終止。所不同的是所借到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
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同意滿足他們每人一個要求。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過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裏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隻見他手裏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裏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裏還懷著第三個。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係,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決定命運的是選擇,而非機會。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什麼樣的生活,你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所做出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的抉擇,將不僅決定你三年後的,更會影響你最終離開人世時的樣子。這就是人生博弈的法則。
我們可以假設你正在前往墓地的路上,去向一位你最親近的人做最後的告別。到了之後,你卻發現親朋好友齊集一堂,卻是為了來向你告別。這個場景也許會在50年以後,也許會在10年以後,但無論如何,每個人都將麵對這一幕:朋友、同事來到墓地,並且默默追思你的生平事跡。
這時,你最希望他們對你做出什麼樣的評價呢?你最希望人們會記住你這一生的什麼成就和事跡呢?你最希望他們用什麼樣的目光來送別呢?
伍迪·艾倫曾經說過,生活中90%的時間隻是在混日子。大多數人的生活層次隻停留在為吃飯而吃、為工作而工作、為回家而回家。他們從一個地方逛到另一個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卻很少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標。就這樣一直到老死。很多人臨到自己垂垂老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虛度了大半生,剩餘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點一點地流逝。
博弈智慧
看到了50年後你生活的樣子,一步步地分解倒推到現在,你是不是覺得當下所做的遠遠不能達到你所期望得到的呢?那麼,嚐試下把你所有生活層麵的東西過濾,提煉出最根本的人生目標,發掘心底最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