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7章 把醜話說在前頭(2 / 2)

從唐太宗本身來講,靠著政變做了皇帝,已經不夠理直氣壯,如果再做不好,就會被後人當作秦二世、隋煬帝那樣的昏君和暴君來看待了。所以,唐太宗需要良臣幫助他治理國家,魏征既然表明了自己的良臣身份,唐太宗自然會對他另眼相看。而且,一個臣子是否忠心,最主要的還是看他為皇帝出過多少建議,做過多少實事,對唐太宗而言,這才是最大的忠誠,以前魏征有過多少個主子,相比之下就不那麼重要了。所以,魏征靠著“做良臣不做忠臣”的口號,為自己謀求了施展才能的機會,也最終成為千古流芳的名臣。

魏征為唐太宗做過很多的事情,最主要的就是幫助唐太宗製定繼位之後的一些基本國策,並且在國家已經安定、統治已經穩固之後,提出善始慎終的原則,提醒唐太宗在實現了清明統治後如何維持下去,讓後來的皇帝也能繼承這一政治傳統。從這方麵而言,魏征確實是當得起“良臣”的稱號。

不過,在後人眼中,魏征最主要做的事情是進諫,說白了就是給皇帝提意見,這不能不說是對曆史的誤讀。而且,後世廣為傳頌的魏征的故事,最為著名的就是他因為提意見,惹得唐太宗大為惱火的那一次。

根據史書記載,魏征在朝廷上和唐太宗因為意見不一致爭吵起來,結果讓唐太宗很下不來台。唐太宗十分氣憤,退朝之後,回到後宮,說:“我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鄉巴佬兒!”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後見到丈夫如此發怒,就詢問到底是因為什麼。當長孫皇後得知是因為魏征提意見惹得唐太宗不高興時,她馬上進到內室去換了上朝所穿的禮服,出來對太宗行君臣之禮,並且恭喜太宗得到了魏征這樣敢於表達正確意見而不是對君主阿諛奉承的人才。這樣一來,魏征才轉危為安。

實際上是怎麼樣呢?情況並沒有這麼簡單。魏征當時已經是朝中的宰相,就算唐太宗真的一時動怒想要殺掉他,除非是太宗本人在朝廷上親自動手,否則都不可能真正殺掉魏征的。為什麼呢?因為唐朝的法律有一個規定,就是判處流放以上的罪(包括死刑),都是要在一審判決之後,進行複審,並且還要由朝中最重要的幾個行政機關的長官聯合審查之後才能執行。有這麼一套法律作為保障,就算是唐太宗想要殺魏征,也是要通過一個複審並且審查的過程的,但唐太宗殺魏征的罪名肯定是不成立的,所以,魏征根本就不會因為激怒唐太宗而被判死刑。正因為這樣,魏征才能夠從容不迫並且理直氣壯地頂撞唐太宗,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他知道,自己死不了,頂多是在太宗心中的印象分打折扣而已。

由此可見,以往人們在評價魏征的時候,所用的那些“剛直不阿”“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評語,都是隔靴搔癢,沒有看到魏征恰恰是在製度的保護下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不會受到任何法律製裁這一真相。

博弈智慧

可以說,如果唐朝不是有這樣的法律保障,魏征也許不會像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樣侃侃而談,甚至會看著唐太宗的眼色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