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們信奉“先禮後兵”的原則,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不願意單刀直入,因為那樣即便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讓別人感到不快。可是,這種辦法不適用於所有的場合,如果你麵對的是老謀深算又深諳人情世故的人,那麼先禮後兵或者彬彬有禮的姿態反而會讓對方感覺你是在矯揉造作,不肯信任你,也就自然不肯重用你了。
“醜話說在前頭”是人們的一句俗語。但是這句俗語在很多場合下都被使用著,說明在一些情況下,不那麼中聽但是能表現出你沒有挾私沒有做假的言語更能獲取他人的信任。
魏征,作為古代廣為人知的一位以“提意見”而著稱的大臣,就是一個喜歡把醜話時時說出來的人。其實,他的說醜話,和一些人的說好話,是異曲同工的。
魏征早年在瓦崗軍中效力,後來投靠了唐朝。當時,他是作為與唐朝敵對武裝力量的下屬身份出現的,如果按照正常的升遷途徑,他一生都無法顯貴。不過,他選擇了在太子李建成身邊。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在皇帝駕崩之後,太子自然就會成為新任皇帝,而太子登基之後,所重用的人無非是三種:老皇帝留下的朝廷重臣,按照升遷途徑一步步走上來的大臣,太子的親戚和心腹。顯然,魏征就是朝著這其中的第三種人的標準去努力的,而且他確實也為李建成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展開皇位爭奪的時候,魏征甚至建議李建成先發製人,采取武裝行動殺掉李世民,可見他的急切心情。
不巧的是,最後先發製人的是李世民。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兵變,殺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自己做了太子,並且逼迫唐高祖李淵退位,“名正言順”地成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經過皇位爭奪,魏征再次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失敗,不同的是,第一次他是以降將的身份出現,而這次是以階下囚的身份出現。
在被押送到唐太宗麵前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問魏征:“你為什麼當初建議太子李建成先下手為強殺掉我?你這不是挑唆我們兄弟相殘嗎?”
要知道,挑唆皇族手足相殘這樣的罪名,就算不治一個死罪,此後的政治前途也肯定是沒有了。不過魏征十分有應對策略,麵對李世民的問題,魏征毫不畏懼地回答說:“要是當初太子接受了我的建議,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局麵了。”
言外之意,他的建議是十分正確的,隻不過太子沒有采納才導致了失敗。這樣的回答,看上去好像回避了唐太宗的問題,實際上卻委婉地表達了魏征的意思:“所謂手足相殘雲雲,隻不過是一個虛偽的道德口號,實際上你還不是殺掉了自己的兄弟才做了太子掌握了政權?”
果然,魏征的回答讓唐太宗十分欣賞,他覺得魏征有膽有識,不但敢於當麵頂撞自己,而且他當初提出的讓太子李建成殺掉自己的計謀也確實合理。就這樣,魏征擺脫了政治犯和階下囚的命運,被唐太宗重用,沒過幾年就做了宰相,迎來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春天。
魏征這一次,沒有像以前那樣表現出忠心耿耿,而是直接對唐太宗說:“我希望陛下把我當作一個良臣,而不是把我當作一個忠臣。”這說的是實話,但也是十分高明的自我表白。從事實上來說,魏征前後投靠了幾個主子,如果按照“忠臣不事二主”的標準,他肯定是算不上忠臣了,但他沒有隱諱這一點,相反,開誠布公地對唐太宗講了出來,並且擺出了另外一張王牌:良臣。他向唐太宗表明,他是一個可以治國安邦的人才,隻要按照他的建議去做,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唐太宗本人也會成為古往今來少有的好皇帝,這一點對唐太宗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魏征的這番話正是擊中了唐太宗心中最敏感的部位:做一個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