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這句話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旅途中,每個人都會遇到許多為難的事,有些人總是隻顧自己,對別人的難處幸災樂禍,從而導致他們自己在前進的路上也不會很暢順,而有些人則能站在合適的位置,給予別人力所能及的幫助。其實在前進的道路上,為別人下絆腳石的同時,也會堵了自己的路,如果搬開別人腳下的石頭,自己的路也就會越走越寬。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博弈論中很多著名的案例都是基於這一點而發生的。人的自私不僅在於“理性”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更是在於盡可能地削弱競爭對手,不讓對手超過自己。以下這則故事即是講明了這個道理。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起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了,發誓不到達聖山朝聖,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這位聖者看到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
“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腳程,但是很遺憾的是,在這十字路口我就要和你們分手了。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可以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則可以得到那個願望的兩倍!”
此時,其中一個教徒心裏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許什麼願了,但我不能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
而另一個教徒也在心裏想:“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
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嘛!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客套”了一番後,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你幹嗎!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聽,沒想到他的朋友居然變臉,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義,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
於是,這一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狠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瞎掉了,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瞎掉了兩隻眼睛!
這就是自私的天性所招致的自我煩惱。為了不讓對方得到好處,寧肯傷害自己。人們在麵對利益衝突時,往往會選擇競爭,拚個兩敗俱傷也在所不惜。就是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時候,人們也往往會如故事中的人一樣,優先選擇競爭,而不是選擇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競爭優勢效應”。心理學家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缺乏溝通,如果雙方曾經就利益分配問題進行商量,達成共識,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在麵對幫人還是幫己的博弈時,人們麵臨以下幾種選擇:
1.幫助自己,不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