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處於哪種社會狀態下,都有各種不同的事件驗證零和博弈。好像整個世界隨時都在進行著一場巨大的“零和博弈”。在幽默範疇中,零和博弈又被引申為“快樂守恒規則”——有人高興,就一定有人失落,換句話說,就是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它是二元對立,隻會是善或惡、勝或負、生或死。
比如,在股市中就存在著零和博弈,它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達:贏家收益 融資 交易成本=輸家損失 現金分紅(等式左邊是股市資金的索取者,右邊則是股市資金的提供者)。
零和博弈並不隻存在於可以算出結果的經濟圈內,在其他各種競爭中它表現得更為明顯甚至殘忍。
中國曆代王朝在其傳承帝位時,大多會有一番爭奪過程,或者經曆一段手刃同胞、夷戮子侄的血腥曆史。其中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趙匡義因帝位之爭而上演的“玄武門之變”和“燭影斧聲”更是廣為人知。從博弈的角度來看,嫡位之爭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零和博弈”。
“玄武門之變”在曆史上也有所記載。李淵有3個兒子,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按照常理,太子李建成應該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可是次子李世民卻心生不服,因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認為自己出力最多,而且功績彪炳,如果讓李建成繼承帝位,他是不能忍受的,於是他因妒生了殺心。因為想繼承帝位,哥哥和弟弟都是心腹之患,如果不除掉他們,讓他們得知自己的心意後,勢必將自己置於死地,於是,他在心裏埋下了弑兄殺弟的種子。
而李建成呢?他自知李世民是有野心的人,雖然看李世民表麵上行事低調,但他依然嫉妒弟弟的才能,也怕他覬覦自己的嫡位,因此就想把李世民置於死地。當二人的矛盾激化時,李世民於公元626年7月2日,親自率領部將尉遲恭等伏兵玄武門,等候李建成入門之後一擁而上,當場用箭把李建成射死,而且開弓之人正是李世民。緊接著尉遲恭開始追殺齊王李元吉,結果李元吉也死在李世民的野心之下。在殺死兄弟後,李世民又把兄弟的兒子都殺死以斬草除根,最後又逼李淵退位。這場弑兄政變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帝位的得來稱得上是殘忍、血腥的,可以說唐太宗的名字是用殘忍換來的,其血腥程度連他自己也不加隱瞞。顯然,唐太宗在這場有你沒我的博弈中取得了全部勝利,他是笑到最後的人,而他的笑是建立在兄弟的死及父親的悲傷之上的。
相比較而言,宋朝太宗皇帝的政變則顯得疑雲密布了。因為宋太宗趙匡義的弑兄篡位疑案在正史上並沒有記載,好像這樣的事情從未發生一樣。不過,《宋史》是依照《實錄》編修的,而《實錄》裏是很難把這段真實的曆史留下來的,這未免有傷太宗皇帝的形象。雖然正史上沒有記載,但一些筆記卻是不會放過這件事的。根據宋人筆記《湘山野錄》中的記載,曾有“燭影斧聲”事件的全過程。所以後人隻好根據傳說和常理來挖掘這次政變的過程。
這次政變是在燭影搖紅,柱斧戮地中演出的。宋太宗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開國之君,在“陳橋兵變”後,被其下屬扶上帝位,“黃袍加身”說得就是宋太祖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