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兩個弟弟分別是趙匡義和趙匡美,當時趙匡胤還有德昭和德芳兩個皇子。趙匡義登上皇位有3個疑點:第一,為什麼趙匡胤沒有把帝位傳於長子德昭?第二,趙匡義在做了皇帝之後,德昭為什麼會死於非命?第三,假如宋朝推行的是“兄終弟及”,而不是父死子傳的話,為什麼在趙匡義死後,他的兒子卻繼位了?由以上這3個疑問可以看出趙匡義的繼位是撲朔迷離的,讓人想一探究竟。
更大的疑問則是:趙匡胤死時居然沒有召重臣顧命,也沒有親侍在旁,他是在夜間突然暴斃的,身邊隻有趙匡義一個人,真可以說死得不明不白。不過,據站在遠處的宮人描述,這二人曾經發生了一場爭論,之後燭影搖晃,緊接著就傳出斧杖戮地聲。後來,這段話被文瑩和尚記到筆記裏,也就是前麵說的《湘山野錄》。趙匡胤不是病死,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卻在和弟弟發生爭論之後突然死掉了,可以想一下,趙匡義跑去和趙匡胤爭什麼呢?想必應該是繼位的問題,其目的沒有達到,最後就把趙匡胤殺害了。“燭影斧聲”就是最好的證明。
趙匡義殺死趙匡胤做上皇帝後,為了名正言順就製造了所謂的“金匱之盟”:在趙匡胤官拜後周的點檢節度使時,他好像從來沒有篡位的想法,可是趙匡義則虎視帝位很長時間了,他早就留心身邊的機會,借口把握有兵權的趙匡胤弄上龍椅再做打算。他編造了“契丹入寇”的假情報,以得正式的派兵命令,讓趙匡胤得以帶兵出征。軍到陳橋時,他就趁機發起兵變,把一襲黃袍強加在趙匡胤身上,這便是有名的陳橋兵變。也就是說,趙匡胤的皇帝是被趙匡義逼著做的。趙匡義在做皇帝前就和趙匡胤有個秘密協定,第二任皇帝由趙匡胤傳位給他,這個協定就是“金匱之盟”。而這張白紙黑字的協議就留在母親身邊,以做日後的證據。而且“金匱之盟”據說是奉太後之命而訂的,說宋朝皇帝的繼位采用“兄終弟及”的製度,如果誰反對,就是違背朝規,會遭到歧視。於是,這個無人作證的謊話證明了宋太宗繼位的合理性。
可若事實如此,也應該假戲真做才是,但趙匡義在死後並沒有把帝位傳給趙匡美,而是恢複了“父死子傳”的傳統,當然,為了讓繼位問題更合理,他早就把有皇位繼承權的趙匡美和侄子德昭全部滅口。這怎麼能讓後人相信趙匡義的帝位是合法得來的呢?
然而趙匡義的所作所為。正符合了快樂守恒規則,用零和博弈來解釋趙匡義的行為是再符合不過的。如果他不把對手消滅,自己是無法遂意的,在這場博弈中,趙匡胤是輸家,而趙匡義則獲得了本該屬於趙匡胤的東西。
如今“零和遊戲”的觀念慢慢被雙贏的觀念所代替,很多人意識到“利己”也不一定要“損人”,通過雙方的合作,完全有可能出現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真正從“零和遊戲”過渡到“雙贏”的局麵,是很不容易的。
博弈智慧
雙方不僅要有真誠合作的勇氣,而且還要極力克製自己的“利己”行為,否則“雙贏”的局麵就隻能是個幌子。在生活中,我們雖不應存害人之心,但也要防備被“零和遊戲”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