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數學家阿爾伯特·塔克爾第一次提到“博弈遊戲”,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揭開了冰山一角。他在給心理學家們講演時,用了兩個囚犯的故事,把當時專家們正在研究的博弈論問題作了一個形象的描述。顯然這個描述是非常成功的。後來,提出的“囚徒困境”準確地抓住了人性中需要相互防範和不信任的一麵,讓人在生活中做一個成功的“交易”者。
我們先來看一個“困境”遊戲,值得一提的是,參與這個遊戲的人是一群專門研究“合作”的專家。
一些博弈論專家曾經應邀到荷蘭參加了一次“合作及社會兩難困境研討會”。在會議結束後,路特和麥息克兩位學者提議專家們做一個遊戲。
他們拿出一個不透明的大袋子,請在場的43位專家和學者拿出一些現金放到這個袋子裏。假如到最後這個袋子裏的現金超過250美元,他們兩個願意自己掏腰包,退給每個人10美元。可是,假如最後袋子中的錢不到250美元,這些錢將被他們兩個沒收,放錢的人拿不到一分錢。不妨認真算一下,假如你在會場,你會拿出多少錢放在袋子裏呢?
這是一道很簡單的算術題,在場的每個人都知道,如果每人放進去7美元,最後的結果就會超過250美元。而且等到那兩位學者返還10美元時,還能從中賺到3美元。不管怎麼看,這都是一個不賠本的買賣。
但是,這個遊戲要求人們不能在一起討論,也不能看其他人放多少錢進袋子中。
後來,當那個袋子傳到兩位學者手中時,他們當眾數了數,裏麵共有245.59元,離250美元隻差一點。
專家和學者們看到這樣的結果,頓時一片嘩然,大家都不敢相信,事情怎麼會是這樣子呢?這些參與遊戲的人都是德高望重的學者,而且他們剛結束為期兩天的“合作研討會”,這個結果似乎有點諷刺,專家們合作的結果不僅沒有超過既定的目標,而且還差了5美元,路特和麥息克勝利了,這些專家們拿不回一分錢。
做完這個遊戲,專家們一起討論這個讓人感到意外的結果,有些專家抱怨說隻要多一個肯放進去7美元的人就好了,還有些專家說早知道結果是這樣,自己寧肯多放幾十美元進去,好讓每個人都賺到錢,讓主持人虧本。人們都在後悔當初自己沒有再多放一點點進去。
可問題是,在人們知道結果之前,根本沒有人真的想拿出超過10美元來,因為人們都有一種僥幸心理,希望他人拿出自己該付出的部分,假如真是那樣,就沒有必要比別人多做出一點犧牲,反正多付出了也是浪費,而且也隻能在最後得到10美元,所以多數人都不肯多拿一分錢;另一方麵,人們還會想,假如自己少出一點,這麼多人集錢,一定會超過目標的,而且我隻是多賺了一點點;還有人想,如果每個人都拿出7美元,而自己不用付出的話,就能不冒任何風險白得10美元;即使其他人沒有拿出足夠的錢,而自己也沒有付出,最糟糕的情況不過是拿不到錢而已,這對自己是沒有什麼損失的,所以有些人的優勢策略是——不會放進袋子裏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