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生存才是硬道理(2 / 3)

“合縱”和“連橫”有其存在的曆史必然性,同時也離不開這兩幕曆史劇的導演人——戰國時的文人說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蘇秦和張儀。蘇秦在研究社會局勢和各國君主的心理後,提出對秦國采取合縱對抗政策。蘇秦先後到了韓國、魏國、齊國,最後再到楚國。六國完全同意簽署這個盟約,並一致任命蘇秦為它們的宰相,讓他擔任“縱約長”——南北合縱對抗盟約組織的秘書長,圍堵政策完成,第一次“合縱”形成。

這裏蘇秦的成功,在博弈論看來,其實就是兩個在困境中的囚徒合作的成功,隻不過這裏的囚徒不是一個,而是六個,但成功的條件卻是一樣的,要使兩個囚徒一起抵賴,就必須使兩個囚徒堅信,抵賴是他們唯一的出路,是他們最大的利益;而要六國“合縱”,也是一樣,必須使六國堅信“合縱”是它們唯一的出路,是它們最大的利益。站在當時六國的角度來看這是完全正確的。

隻有大政治家才能看到十年之後,隻有曆史學家才能看到三十年之後。各國有各國眼皮底下的現實利益,而人往往更相信眼前直接的現實利益。這就是“嚴格優勢策略”的特點。

秦國利用各國統治者的人性弱點,給以小恩小惠,然後各個擊破,所以說,秦國在政治博弈中明顯要比六國勝出一籌,因此,“合縱”也隻能是曇花一現了。

在蘇秦組成第一個“合縱”聯盟的同時,秦國立即采取行動。就在“合縱”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32年,秦國向魏國表示讓步,願把從前侵占魏國的襄陵(山西襄汾)地區七個城市歸還。那七個城市距魏國前首府安邑(山西夏縣)一百六十裏,是防務上最重要的屏障,如果能把它們收回,安邑就可以無憂了。

這是最大的現實利益,在博弈論看來,秦國是拋出了使人選擇“嚴格優勢策略”的利用條件,秦國成了“囚徒困境”中的警察。人有自私的本能,所以永遠都有傾向於“嚴格優勢策略”的自然選擇,這可能也是人的生存本能。魏國自然不能抵抗這個誘惑,因為它更有利於魏國的生存,於是同意脫離合縱;而且為了擴張土地,魏國還向趙國發動攻擊。齊國在秦國的鼓勵下,認為可以從趙國瓜分到土地,就也參加到魏國這一邊。兩國軍隊雖然被趙國擊退,但第一次合縱對抗盟約隻維持一年便告瓦解,蘇秦在趙國無法解釋魏齊兩國的叛盟行動。隻好前往燕國,出任燕國宰相。秦國等到合縱對抗盟約瓦解了之後,卻拒絕歸還襄陵七城,魏國在大怒下攻擊秦國,又被秦國擊敗。這樣,第一次“合縱”就在六國的互相殘殺中轟然瓦解。

合縱對抗盟約固然瓦解,但這種觀念仍被認為是正確的指導原則。所以十五年後的公元前318年,這時各封國都已改製為獨立王國,魏、楚、韓、趙、燕五個國家痛恨秦國趁著盟約瓦解不斷向東擴張,於是再次締結第二次合縱對抗盟約,推舉楚王華槐擔任縱約長,集結五國聯軍,進攻秦王國東方邊界重鎮函穀關(河南靈寶東北)。這次雖然是以楚國為首,好像齊國沒有參加,但此時卻還存在另外一個聯盟,就是齊楚聯盟,這個聯盟在第一次“合縱”失敗後仍然存在,所以齊國並沒有在五國背後插刀。

這是一次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人人都預料將爆發一場大戰。可是,秦國守關大將樗裏疾大開關門,出兵迎戰。五國聯軍震於秦軍的聲威,竟麵麵相覷,誰都不敢先行攻擊。從博弈規則看來,五國同心協力進攻就成了“囚徒”的抵賴,就整個團體而言,它們可能獲得最好的結果,而撤退是它們的“嚴格優勢策略”。從合作性博弈規則來看,五國結成了同盟,就已經是一種合作關係,達到了一個博弈均衡點,而在這個均衡狀態中,參與者誰先改變支付,誰就會得到利益。因此,在僵持了幾天之後,楚兵團因糧道被秦國切斷,在驚恐中第一個撤退,但它的損失應該是最小的,因為它沒有遭到追擊,而其他五國軍隊在跟著倉皇拔營回國時,就很可能遭到秦國的追擊,事實也是如此,最後一個撤退的損失最大。合縱對抗盟約又一次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