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生存才是硬道理(3 / 3)

但“合縱”和“連橫”的真正關鍵是楚國。或者說齊秦鬥爭的焦點在於爭取楚國。因為楚國是南方的一個大國強國,楚國是領土最廣大、人力最雄厚的大國,秦國不敢輕視它,尤其恐懼楚國跟齊國聯合。在當時的條件下,秦國還沒有實力來戰勝齊楚兩國的聯盟。而強大的秦國對其他六國都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楚國在分析了各方麵的情況後,與齊歃血為盟,結成了“合縱”的局麵。正如我們前麵所分析的,因為生存的利害關係,促使了博弈雙方的兩個“囚徒”走上了“抵賴”的合作之路,而出現這種結果條件就是兩者利益完全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是齊楚兩國在客觀理性上的分析而能夠通過協商來進行合作的結果。

但這種聯盟很明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秦國是齊楚的共同敵人,而在國家關係上是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的,所以一旦敵人轉化為朋友,“合縱”這個聯盟也就霎時崩潰。而在此時,“連橫”高手張儀橫空出世,他正是深諳此道的博弈高手,正是他上演了一幕“一人打敗楚國”的神話。為了瓦解齊楚“合縱”聯盟,張儀入楚並口頭許願,以歸還楚國商於(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六百裏的地方為代價。楚懷王信以為真,就和齊國斷交。這裏張儀運用的正是“囚徒困境”中的“坦白”利益條件,使楚國陷於“嚴格優勢策略”的選擇當中。

但這種嚴格優勢策略的選擇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說囚徒之間的坦白隻是從此以後兩個人的私人關係的終結(當然不是絕對的),那麼,國與國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再進行合作了,齊楚“合縱”聯盟瓦解。

這時,齊秦鬥爭趨於白熱化。山東五國的“合縱”依然存在。公元前298年,齊、韓、魏、趙、中山五國聯軍攻入函穀關。秦國被迫退還韓、魏的一些地方,五國才退了兵。齊國成為關東各國的盟主。但這種同盟並不牢固,當利益條件再度改變時,山東五國的“合縱”也就不複存在了。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齊國,破壞了關東的“合縱”聯盟。

在戰國這嘲合縱”和“連橫”的曆史博弈中,秦國成了最終的“警察”,而其他六國則相繼淪為了“囚徒”,這六個“囚徒”在各自的曆史舞台上都進行了“嚴格優勢策略”的選擇,然而都沒有逃脫滅亡的曆史悲劇,正如博弈中“囚徒困境”中的囚徒不能逃脫懲罰一樣。在曆史的博弈中,國家眼前的利益和國家長遠的利益永遠是一個辯證的矛盾體,二者統一於國家的發展之中。當眼前利益跟長遠利益一致時,它就促進國家的發展;當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悖時,就會阻礙國家的發展,甚至使國家走上滅亡。

“合縱”是六國的長存之道,也就是它們的長遠利益。但它在當時是難以直接地顯現出來;而“連橫”是六國的暫存之道,但這種暫存之道卻是不利於六國的長存之道,但這種利益是眼前可以看到的,而這種眼前利益正是博弈中的“嚴格優勢策略”,能使國家暫時地很好生存,但這種生存不是長存。

博弈智慧

生存未必是硬道理。長存才是硬道理。由此看來,在“合縱”和“連橫”這場曆史的較量中,“連橫”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囚徒”分擔了罪名,“警察”得到了最大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