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宋濂的《宋文憲公全集》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玉娥生和三烏叢臣是朋友。玉娥生說:“我輩應該自我激勵,他日入朝為官,對於趨炎附勢之事絕不涉足。”三烏叢臣說:“這是我痛恨得咬牙切齒的行為,我們幹嗎不對神起個誓?”玉娥生很高興,二人就歃血盟誓道:“二人同心,不徇私利,不為權位所誘,不趨附奸邪獻媚的人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準則。如有違背此盟誓,請神明懲罰他。”
沒多久,他們一起到晉國為官。當時趙宣子在晉王跟前很得寵,各大夫每天奔走於他家。玉娥生重申以前的誓言,三烏叢臣說:“說過的話猶在耳畔,怎麼敢忘記啊!”但三烏叢臣反悔當初的誓言,又怕玉娥生知道他反悔。於是在一個大清早,雞剛一報曉,他就前去拜望趙宣子。進得門來,他忽然看到正屋前東邊的走廊有個人坐在那裏。他走上前去舉起燈來一照,那個人原來是玉娥生。
人們對某種權力表現得忠誠服從,實際上並非興趣使然,而是人們服從一種被選擇的納什均衡。因為在人們的預期中,往往先假定別人絕對會服從,這樣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隻能選擇服從。
在麵臨有權勢的上司時,麵臨的選擇有以下幾個:選擇A——不巴結,落選;選擇B——巴結,落選;選擇C——巴結,升官。在這些選擇裏麵,如果選擇巴結上司會有升官的機會,而其他人也麵對同樣的局麵。假定兩個人競爭一個官職,對於玉娥生來說,隻要他選擇了巴結,而如果三烏叢臣選擇不巴結,職位自然屬於玉娥生;即使三烏叢臣也選擇巴結,就需要一個附加的條件——他巴結得比玉娥生更到位,這樣才能得到僅有的一個位置。
所以,在這一博弈過程中,無論三烏叢臣做出什麼選擇,玉娥生隻要自己拚命巴結,就會有機會升官,這是遵循我們上麵所說的原則的。權力的影響力以及領導的尊嚴便是這樣形成的,人事腐敗也是這樣產生的。
在這個過程中,利害計算在每一個參與者那裏都是超越一切價值與信念的。我們僅就上麵故事中兩個人的關係來看,可以看出故事中包含的“囚徒定律”基本精神——背叛。無論對方做出什麼樣的策略選擇,背叛對方(同時也是背叛自己曾經發過的誓言),都能夠讓自己獲得收益,那麼必然要選擇背叛這一道路。
這個故事中,玉娥生和三烏叢臣的思維方式,像極了約瑟夫·海勒的小說《第22條軍規》中的尤塞瑞安。小說中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在望,可是為了給自己撈取功勞,一個飛行大隊的指揮官沒完沒了地提高下屬的任務定額,弄得人心惶惶。投彈手尤塞瑞安不想成為勝利前夕最後一批犧牲者,千方百計逃避執行任務。指揮官質問他:“可是,假如所有士兵都這麼想呢?”尤塞瑞安答道:“那我若是不這麼想,豈不就成了一個大傻瓜?”
博弈智慧
在這種思維裏麵,實際上揭示了一個形成囚徒困境的機製——擔心自己成為傻瓜。而了解這種機製,恰恰可以提供減少自己在“囚徒困境”中損失的策略,盡量做到自己不受侵害,正是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