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克西特和斯凱思的《策略思維》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兩個大學生,選修了博弈論教授的課程。這兩個學生的平時成績很好,成績總是得“A”。轉眼到了期末,考試前一個周末正是應緊張複習的時候,而這兩個學生卻到外地參加了另一個大學舉行的舞會。他們本打算周日早上一早趕回,這樣就可以利用周日的下午複習第二天的考試。但是,由於玩得太盡興,結果周日睡過了頭。當他們返回學校的時候,已經到了晚上,要準備第二天的考試已經來不及了。於是他們打電話給教授,謊稱趕回學校時所乘坐汽車的輪胎爆了,而他們一直被耽誤在路上沒有時間複習功課,希望可以緩一天參加考試。
對教授而言,如果這兩個學生說的是事實,他的確想體諒他們並準予緩考;如果這兩個學生說的僅僅是編造的借口,那麼顯然應該拒絕他們這種不合理的要求,讓他們為自己的謊言付出代價。問題是,教授不知道這兩個學生的緩考理由是真是假,那他該怎麼辦呢?
專事博弈論的教授自然足智多謀,他爽快地答應了這兩個學生的緩考申請。到了星期二,兩個學生如約來參加緩考。教授安排他們分別在兩個教室作答。試卷第一頁隻有10分的題目,由於已經爭取到一天時間準備考試,加上平時成績不錯,所以兩名學生很輕鬆地寫出了正確答案。然後,他們心情舒暢地將試卷翻到第2頁。第2頁隻有一個90分的題目:“請問爆的是哪隻輪胎?”
故事的結果,自然是學生們為自己的謊言付出了代價。一個學生填了左前輪,另一個學生填了右前輪。教授輕鬆地發現了他們的說謊行為,學生們失去了寶貴的90分。
在這個故事裏,為了識別這兩個學生是否說了真話,給他們一個公平的交代,教授巧妙地設下了“局”。這樣,如果這兩個學生說的是真話,那麼答案無疑是一致的,教授給他們的成績也是公平的。而如果這兩個學生對教授撒謊,他們就很難做到答案一致,他們也會因此得到懲罰。
看了這個故事,相信你已經被博弈論所展現出來的智慧深深地吸引。
那麼到底什麼是博弈呢?
因對博弈論的研究而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奧曼教授認為,博弈論就是研究互動決策的理論。所謂互動決策,即各行動方(即局中人)的決策是相互影響的,每個人在決策的時候必須將他人的決策納入自己的決策考慮之中,當然也需要把別人對於自己的考慮也納入考慮之中……在如此迭代考慮情形下進行決策,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策略。
上麵的故事中,兩名學生在決定是否對教授撒謊時就在進行一場博弈,他們需要考慮教授是否會發現他們的謊言;與此同時,教授也需要猜測學生說的是否是真話,他們之間的決策是相互影響的。
博弈論,最早起源於英文“GameTheory”,它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博弈聖經》中寫道:博弈論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意義。它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在經濟學、政治學(國內的以及國際的)、軍事戰略問題、進化生物學以及當代的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都已成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還與會計學、統計學、數學基儲社會心理學以及諸如認識論與倫理學等哲學分支有重要聯係。
事實上,人生本身就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博弈過程。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怎樣打理一宗生意,該和誰結婚,怎樣將孩子撫養成人,要不要競爭總裁的位置,都需要進行互動的決策。你不是在一個真空的世界裏作決定。相反,你身邊全是和你一樣的決策製訂者。你的選擇和決定將對別人的決策結果產生影響,同樣別人的選擇和決定也直接影響著你決策的最終結果。你的對手和你同樣聰明並且關心自己的利益,一方麵,他們的目標常常與你的發生衝突;另一方麵,你們之間也存在著潛在的合作可能。在你決策的時候,必須要將這些因素加入到你的考慮範圍之內,同時還要考慮到如何發揮合作因素的作用。
人類早已進入利益博弈時代。古語雲“世事如棋”,生活中每個人都如同棋手,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在一張看不見的棋盤上精心布置每一個棋子,在紛繁蕪雜的競爭與合作中間選擇最為有利於自己的方式,爭取在利益博弈中搶占先機。
博弈智慧
雖然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博弈論,但實際上在生活中,我們早已參加到博弈的對局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博弈的思維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