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
看到氣喘籲籲的王巧星,張老師看了看表:“不錯!王巧星,果然早到了。你今天遲到了4分鍾,而且看你的樣子,是跑步過來的,更不容易啦!記著,明天要比今天早一點哦!”
又得到了張老師的表揚,王巧星有點不好意思:“老師,我今天雖然忘記東西又回去了一次,但是還能比昨天提前1分鍾,說明我以後一定可以準時到校的。”
“沒錯!老師相信你!可是你經常因為忘記帶作業而遲到也不好。你最好找個本子記錄一下容易忘記的事情。那樣,你就不會因健忘而遲到了。”
“好的!我回去就準備。”
第三天,王巧星比前天提前了3分50秒;第四天又比第三天提前了2分鍾……
用了不到兩周,王巧星就準時到校了。
為此,張老師專門向他祝賀:“恭喜王巧星今天沒遲到。希望你從今天起,都不要遲到了,那樣,你就是我們班班規執行的最好的學生了。不過,其他同學也應該從王巧星這裏學到點什麼。那就是隻要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而且,看著自己一天天進步,你們就會越來越上進。因為你們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後,就不想退回到過去了。”
“沒錯!老師!我每天早到那麼一點,就能得到您的誇獎,我就特別有成就感,就不想再像以前那樣漠視自己的遲到、健忘啦,甚至還想在其他方麵做得更好一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學生的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良好的品質。”轉引自[美]林格倫:《課堂教育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也有大量的事實在證明著:一旦學生在某方麵失去或者缺乏上進心,他就會對其產生厭倦、漠視情緒,無論教師怎樣進行苦口婆心地勸導、教育,甚至聲色俱厲地嗬斥,他(她)都“巋然不動”、滿不在乎。然而,一旦他的上進心被激發,他(她)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好像久旱的禾田被注入一股清泉,變得生機盎然起來。
因此,在教育學生時,我們教師要注意激發、培養學生的上進心,並以此作為教育的基礎與前提。
對此,張為林老師認為:“學生最難能可貴的精神就是上進心。隻要有上進心,多麼差的學生都能變成優秀生,而如果沒有上進心,就算你擁有再高的天賦,也都是浪費。”因此,在發現班規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輔助班級管理的重大作用之後,張老師就非常注重把班規與學生的上進心聯係起來。
張老師說:“班規中規定的都是學生的基本行為準則,但是也是學生最容易違反的,甚至有的學生根本就是屢教屢犯,很讓人頭疼。如果老師說多了,他們就會反感,更不認真落實班規了。但是如果把班規的執行與學生的上進心、進步聯係起來,效果就會好得多,不僅可以讓學生把班規落實到位,還能帶動學生其他方麵的進步。”
同時,張老師還認為,就好像我們不能一口吃個胖子一樣,學生的進步以及學生上進心的培養,都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一點點地來。這樣,學生才能在取得進步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上進心理。
案例中的王巧星是個愛遲到的學生,因此在落實“準時到校”這條班規上,總是做不到位。他甚至會莫名其妙地連續遲到。
“作為教師又不能天天督促他,隻能盡量給他點壓力,讓他自覺一點兒。”張老師說。
所以,在發現王巧星遲到的時間比上次稍微少點兒時,張老師就借機表揚了他,讓他產生一種進步感。當時,張老師表揚王巧星是麵臨著很大壓力的:一來準時到校是學生的“義務”,是應該做的;二來其他學生準時到校都沒得到過表揚。
盡管如此,為了讓王巧星能夠上進,張老師還是找個理由,表揚了他。
這讓王巧星很是感動,有了一點上進的衝動。
盡管如此,王巧星還是有壓力。因為遲到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說改就能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