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作為群體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應該有自己的組織管理規範——班規,以告訴生活在這個班集體的成員——學生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班規是一種極微觀的教育製度和教育規範,它是規範、約束以及引導每個班級成員,包括學生與教師的所有規則,如班級習慣、相關法律法規、成文性班級規則。培養學生上進心,不妨利用班規。
學生要進步,就需要有上進心,而上進心的形成其實是由一個個的上進心理衝動組成的。當學生能抓住每一個心理衝動,並把其作為進取的動力之時,他就已經進步了。上進心理衝動指的是上進心的突然萌動和進步欲望的突然閃現,是人們在受教育過程中因教育活動刺激、師長同學的言行激勵而閃現出的一種渴望進步、意欲進取的思想火花和振奮情緒。這種衝動過程不但是學生自我選擇規範、接納揚棄的思想碰撞過程,而且是學生追求進步、奮發向上的思想萌動、孕育、生長的過程。
上進衝動具有豐富的教育附加值,教師應該盡力發掘,使之成為幫助學生成長進步的推動力。
安徽六安一中優秀教師張為林認為:“每個學生,即便是後進學生,都有上進心,也能上進,但是這個上進過程充滿了曲折與反複。然而,隻要學生每天進步了一點點,我們就應該及時給他們加強,讓這一點點慢慢變大,直至培養出他(她)的上進心來。”
小樹要想長得直、長得壯,就得有籬笆的支撐,而班規就是扶持學生茁壯成長的籬笆。於是,在教學實踐中,張老師非常注重借助班規引導學生一點點地進步。
“準時到校”是一個最基本的班規,但是有不少學生經常違反,比如張老師班上一位叫王巧星的男生就經常遲到。
王巧星是個做事慢吞吞而且健忘的學生。聽他媽媽說,他每天起得並不晚,但是刷牙洗臉能用半個小時。而且,他常常已經出家門了,才想起忘記帶這樣那樣的東西。為此,王巧星的媽媽傷透了腦筋,但是王巧星就是改不了。
王巧星除了早晨上課遲到,就連下午第一節課,甚至是其他時間的課,都經常遲到。對於他這樣的“遲到大王”,張老師也很頭疼,一直在想辦法幫助他盡快改正過來。
製定了新班規後,張老師三令五申地要求大家嚴格執行其中的每一條。
班規實施的第二周星期一,王巧星照舊遲到了,但是隻遲到了5分鍾,遠比他以前的10分鍾甚至15分鍾要少。
借此機會,張老師就大張旗鼓地表揚了他一下:“今天,王巧星同學表現不錯,較好地執行了‘準時到校’的班規。”
“張老師,我們其他人都沒遲到,隻有王巧星遲到了,可是你怎麼光表揚他而不表揚我們啊?”有位同學不服氣地說。
“因為準時到校是你的優點。如果我誇獎你的話,你就會驕傲了。而在這方麵,王巧星同學是有很大潛力可挖的!”張老師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雖然王巧星是遲到了,但是與以往相比,他遲到的時間縮短了。這說明他是很看重‘準時到校’這條班規的。隻要王巧星很看重這條班規,我相信他總有一天會準時到校,甚至提前到校的。王巧星,老師說得對嗎?”
“我想我會的!”王巧星在聽了張老師與同學的對話後,有點不自信地說。
“王巧星,你現在對自己能否準時到校有點懷疑,是吧?”
王巧星點了點頭。
“其實,你不用擔心,從今天起,你隻要記住我們班有‘準時到校’這條班規,並且每天都比前一天早一點點,哪怕是一分鍾、一秒鍾,都算是一種進步。比如明天,你隻要比今天早到1分鍾,甚至是59秒,就算早到了。你認為這難嗎?”
王巧星說:“聽上去好像不難!”
“本來就不難嘛!老師相信你肯定可以比今天早的。你記得明天督促自己早到一點就可以了。”
第二天早晨起床後,因為惦記著張老師的話,王巧星匆匆地洗漱、吃早飯,急急忙忙地出了門。剛走到樓下,他忽然想起要交的英語作業本忘記了。沒辦法,他隻好又急急忙忙地返回去,拿作業本。
等到教室的時候,張老師已經站在講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