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前進的漫漫過程中,總會遭遇到方方麵麵的困難和阻力。這也是擺在我們教師麵前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究竟怎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出迷途?
或許,張笑林的行為,就是我們的最佳答案。
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少女來說,父親去世當然是個極大的打擊。
大多數老師在麵對學生這種信心喪失的情形,往往會來一次“急風暴雨”般的嚴厲教導,或三令五申或苦口婆心。但實際上,這些方法見效並不大。學生反而會認為老師隻知管教卻不懂人情,不懂他們的苦衷。
其實,學生也想前進,也想學會堅韌,但他們卻又偏偏在稚嫩中夾生著青春少年特有的叛逆和個性。他們雖然不喜歡老師粗暴的教育方法,但卻理解老師,知道老師這麼做是對的,隻是從感情上,他們接受不了。
從這一點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如果你想讓那些處於矛盾中的學生回心轉意,讓他們乖乖地聽你的話,你就得在與他們溝通時做到入情入理,做到體貼細微,做到他上坡時,你必須用力推一把而不是隻顧在旁邊高聲喊叫“加油”。案例中的張笑林“幾乎每個星期都要找她談心,在學習上予以指導,在生活上予以關照”就是明證。
我們都熟悉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是采用“導”的方法才製服了凶猛的洪水,而在他前麵,包括他的父親都是用“堵”的辦法去和洪水較量,結果一個個都敗下陣來。這就好比是老師教育那些想上爬卻又沒有太多的力氣爬過坡的學生,你推他一把,就相當於“導”,你隻顧急風暴雨地痛斥,就相當於“堵”。而最終誰勝誰敗,自然是一目了然。
當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我們當老師的就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一下:我們是該堵還是該導?是該推一把還是該在旁邊大喊“加油”?如果選擇“導”,如果選擇推他一把,那我們又該如何去“導”,如何去推?
1.分析問題的根源
首先,要仔細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對症下藥。很多老師一旦發現學生有不好的苗頭,往往習慣於采取高人一頭的辦法,極力進行幹涉壓製,表麵上學生被老師訓得一聲不吭,實際上心裏往往不服氣,甚至生出逆反心理。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從學生的心理入手,和學生做朋友,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對話,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或者從其他渠道了解清楚具體事由,看看是個體心理原因,還是家庭的原因,還是學習誘發的原因,然後再視不同原因采取合理的對策。
2.正確引導,不能一味地堵,要變不利為有利
如果是壓力過大所致,則可考慮放開“韁繩”,為學生鬆鬆綁。如果是教師從前的教育方法不對,則要自我檢討,找最佳切入口,用“情、理、導、引”式的方法重新引導。如果是學生信心不足所致,則要設法幫助他樹立信心,揚起自信的風帆,要堅信“花蕾一定會開花”!
3.教師、家長、同學形成合力
對心理有障礙的孩子,教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而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更多地加以滲透性的教育,多旁敲側擊,使之一步步放開束縛自己的心緒,慢慢地轉變看待周圍事物的不正確思想,將自己融入集體中去,一點點感受大家的善意。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父母、老師、同伴上來,最終消除與所有人的隔閡,樂於接受教育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