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眼神激勵,此時無聲勝有聲(1 / 3)

一次教學藝術研討會上,主持人引出了這樣一個議題:在眾多課堂教學技藝中,最能影響學生的因素是什麼?

與會者有的說是淵博的學識,有的說是風趣的談吐,有的說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有的說是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有的說是生動形象的語言……而一位資深教師的一番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把研討推向了高潮。

“最能影響學生的應該是老師會說話的眼神。”這位老師認真地說,“我年少的時候是一個成績很差的學生,上初二時成績在全班倒數幾名,因為成績不好,學什麼都沒有興趣,上課隻剩下搞小動作的份了。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我,常常投來輕視、厭惡的眼神——那是我最為討厭的。我便向老師和同學投去更冷漠甚至是仇恨的目光。漸漸地,大家都放棄了我,我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和勇氣,我以為我完了。直到上初三,李老師當我們班主任時,我才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李老師對我說的話並不多,隻是常常投來和藹、關切、期待和信任的眼神。那眼神中流動著鼓勵和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溫暖著我自卑和沮喪的心。我就是從他的眼神中得到前進的信心和勇氣,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

那次的課堂教學藝術研討會使與會者感觸良多,並讓人不由自主地憶起了皮格馬利翁。

這是一個流傳甚久的希臘故事,說的是遠古時候,塞浦路斯有一位十分喜愛雕塑的王子——皮格馬利翁。

一天,他傾盡全部的心血塑造了一個美女的雕像。這個美女雕像是如此的栩栩如生,以至於皮格馬利翁王子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她,整日茶不思飯不想。終於,雕像被王子的誠心所感動,化成了一個真人。

當然,這是一則神話故事,但卻說明了一個真理:帶著愛意的眼神,能感動所有的人,哪怕是石雕泥塑。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鼓勵的眼神,可以讓拙於回答問題的學生大膽地舉起手來,讓退縮不前的學生勇敢地向前邁步;一個讚揚的眼神,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被老師肯定的快樂,激勵著他們向著那無限頂峰不斷前進。

1995年,克林頓政府給猶他州年近73歲的退休教師朱麗·狄德羅頒發了一枚終身成就榮譽勳章,以獎勵她近50年來為美國教育所作的貢獻。朱麗·狄德羅成了猶他州所有教師的楷模。

朱麗·狄德羅總能用一些特有的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進步。但凡朱麗·狄德羅的學生都會深深地感到,朱麗老師總會給他們帶來很多愉快的回憶和深刻的教誨。

那年,24歲的朱麗·狄德羅剛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來到猶他州一所小學教五年級的語言課。

第一天上課時,她注意到台下20個學生的眼睛裏都帶著一種不安又膽怯的神色,這讓她感到很奇怪。

上課了,學生們大都表現得很安靜,除了在她要求下介紹了一下自己的名字“我叫理查德”,“我叫安迪”,“我叫凱莉,來自聖迭戈”……當朱麗提問時,也沒人主動舉手回答。

朱麗奇怪地注視著全班學生:“孩子們,你們是不會還是不想回答啊?”

沒有一個學生吱聲。

朱麗更加奇怪。

下課後,朱麗設法和學生們一起玩,並順便了解到他們的許多情況。

原來,這些學生大多數都是上個學期才轉學過來的,他們的父母因為工作調動或者生活原因,經常搬家。結果,學生們剛剛熟悉了一個地方,環境又變了,加上學生們原有的基礎不太紮實,來到新學校後,有點跟不上教學進度,成績大都處於年級末位,尤其是閱讀能力很差。其他任課老師也不太喜歡他們,幾乎每個來上課的老師都是一副冷冰冰的麵孔,似乎自己正對著一群石頭講課。

想起課堂上學生們那沮喪的眼神,朱麗心裏很難過,她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第二天課上,學生們仍然低著頭,一副垂頭喪氣、心不在焉的樣子。朱麗便叫道:“孩子們,挺起你們的胸膛,抬高你們的頭,看著我!”聲音不大,但語調的分量卻很重。

學生們慢慢地抬起頭,他們突然注意到,朱麗的眼睛閃著一絲光芒,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潔淨、透明,從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是一種鼓勵的力量。

這是一種他們在別的老師眼睛裏沒有見過的眼神,伴著朱麗的這種眼神,學生的心刹那間也變得“晴朗”起來,一個個有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