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暗示,是一種堅強的牽引力(2 / 3)

看著班級學生小氣的架勢,許業琳隻好提議:“我們就先借給他們吧,反正我們還沒有開始呢,再說等會我們可以先撿紙,擦玻璃、牆麵,最後再拖地呀!”

誰知竟然還有學生說道:“他們把我們拖把弄壞了怎麼辦,不借!”

麵對學生狹隘自私的本位主義思想,許業琳一怒之下,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學生一頓:“你們也太不懂事了,怎麼能這麼自私……”

頓時,教室裏鴉雀無聲,學生們低下了腦袋。

這事過後,許業琳驚訝地從學生周記裏發現很多人都寫了這天的想法,他們還是認為不該把拖把借給(3)班,還羅列了一大堆理由:什麼愛護公物啦、班級集體榮譽感啦等等。許業琳這才發現,教師以勢壓人的批評是不能解決孩子們的思想問題的。簡單生硬的批評訓斥,至多隻能改變學生的口頭認識,隻有從思想深處觸動學生,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思想情感乃至行為。

於是,許業琳故意設計了下麵的情節:許業琳把班級的拖把藏了起來,學生值日時,找不到拖把,許業琳就安排他們去二(3)班借。

“許老師,他們不會借給我們的!”

“為什麼?”

“因為他們也要用呀!”

“不一定哦,請我們勞動委員去借借看!”

勞動委員不太情願地去借了(許業琳已經事先和(3)班的值日生說好要借給她班勞動委員了)。不一會兒,勞動委員帶著很驚訝的笑容回到教室,情不自禁地告訴大家:“他們竟然同意了,說讓我們先用!”

其餘的學生也都瞪大了眼睛,覺得不可思議。

許業琳趕緊抓住時機引導學生:“(3)班同學自己也要用拖把,為什麼就願意借給我們呢?雷鋒叔叔一事當前先想誰?我們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該怎樣做呢?”

教室裏安靜了下來,學生們陷入了沉思之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古時便有孟母三遷,為的是給孩子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一個能陶冶情操的環境。環境有著無與倫比的強烈的暗示力。人能改造環境,環境也能改造人。但是,對於人格和意誌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的少年學子們來說,環境的影響力往往要大得多。正如許業琳一樣,優秀的教師往往善於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氣氛來暗示學生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

老師巧妙地運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直言不諱的正麵教育更佳的教育效果。當學生親眼看到老師撿起自己隨手亂扔的廢紙時,他們不可能無動於衷。

環境的美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當學生們看到美麗的鮮花和動人的風景畫與周圍的環境反差太大時,他們就會自己動手,使之協調。借拖把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看到其他班的學生如此大方,好勝心強的學生豈能落於人後?沒有太多的言語,沒有過多的批評,許業琳隻是通過幾次暗示教導,就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讓原先一個出了名的搗蛋鬼班麵貌一新!許業琳無聲的暗示收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暗示的巨大魅力,在於它的不直接、不嚴厲、不說教,在於它的溫和、它的圓滑和巧妙,在於它讓對方自己去反省,而不是強製性灌輸。也因此,學生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老師的各種暗示。比如,當你親昵地拍拍學生的肩膀,或是瞪他一眼,他很快就能感受到你的鼓勵或譴責。再比如,在課堂上,你讓學生們猜個謎,並說這個謎非常難猜,盡管此謎未必難猜,但是學生們大多已無心解謎,靜等謎底——這和你說謎前的“趨難暗示”有關。

特級教師劉英曾經教過一個高三班級,這個班的學生有一個特點,就是時間觀念不強。於是,劉英總是趕在大部分學生到教室前進班,在教室裏看書,給學生輔導功課,對遲到的學生也不批評。如此,堅持了一個月,學生遲到的現象逐漸減少了。可見,暗示就是通過教師的語言、行為和教學環境,在不造成冷戰、不發生對峙的條件下,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手段。暗示是一種含蓄、間接的教育方法。暗示隻要求被暗示者接收暗示信息,沒有苛求,是一種沒有批評的教育,也因此暗示比直接勸說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