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芝加哥有個公交司機,喜歡一邊開車一邊唱歌。他不是自己小聲地哼給自己聽,而是讓整個車上的乘客都能聽得見。他一整天都是這樣邊開車邊唱歌。
這個現象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注,在接受芝加哥電視台采訪的時候,司機說出了原委。原來,他並不是職業公交車司機,而是一名職業歌手,他開車完全是為了每天都能有無法走開的聽眾。“會唱歌的公交車司機”受到乘客們的歡迎,他們喜歡一邊乘車一邊聽他的演唱。如今,人們是排著隊等著坐他的車,有時為了能搭乘他這個“會唱歌的公交車司機”開的車,而有意錯過別的公交車。他們樂此不疲。
芝加哥電視台這樣評論這名公交車司機:這是一個知道自己為何而生的男人。對他來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讓別人快樂,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快樂。他找到了一種將自己的生活目的和職業結合起來的途徑。
可見,要讓自己快樂起來,總能尋找到這樣或是那樣的方法。
古時候的金國,有一位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他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在禪師雲遊的這段日子裏,弟子們非常細心地照顧蘭花。但是有一天,弟子們在澆水的時候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弟子們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國禪師回來後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誰知他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是希望用來供佛,二是為了美化寺裏環境,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金國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而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無蘭花這個障礙。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
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牽掛的太多,我們太在意得失,所以我們總是有太多的情緒起伏,所以我們總是覺得不快樂。其實,在生氣之際,隻要我們能夠多想想“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學習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交朋友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結婚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生兒育女的”,那麼,我們會為我們煩惱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詳。
20世紀初,一位少年夢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閑就練琴,練得心醉神迷、走火入魔,卻進步甚微,連父母都覺得這可憐的孩子拉得實在太蹩腳了,完全沒有音樂天賦,但又怕講出真話會傷害少年的自尊心。
有一天,少年去請教一位老琴師,老琴師說:“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給我聽聽。”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練習曲中的第三支,簡直破綻百出,不忍卒聽。一曲終了,老琴師問少年:“你為什麼特別喜歡拉小提琴?”少年說:“我想成功,我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師又問道:“你快樂嗎?”少年回答:“我非常快樂。”老琴師把少年帶到自家的花園裏,對他說:“孩子,你非常快樂,這說明你已經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呢?在我看來,快樂本身就是成功。”
少年聽了琴師的話,深受觸動,他終於明白過來,快樂是世間成本最低、風險也最低的成功,卻能給人真實的受用。倘若舍此別求,就很可能會陷入失望、悵惘和鬱悶的沼澤。少年心頭的那團狂熱之火從此冷靜下來,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於成為帕格尼尼的夢想。這位少年是誰?他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他一生仍然喜歡拉小提琴,即使拉得十分蹩腳,卻能自得其樂。
快樂即成功,這是充滿陽光的人生哲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這樣一類人,他們臉色紅潤,身體健康,笑口常開,心情愉快。他們才真正活出了人之為人的全部趣味。
16.學會孝順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曆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的人格呢?誰還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在日本,一名大學生應聘一家報社,社長出乎意料地問:“你給你的父母洗過澡,擦過身嗎?”
“沒有。”年輕人誠實地回答。
“那麼,你替你的父母擦過背嗎?”
“有過,不過那是在我很小的時候了。”
臨走的時候,社長對年輕人說:“明天這個時候請你再來一次,不過有一個條件,就是回家後給你的父母擦一次身。能做到嗎?”年輕人一口答應下來。
年輕人的家境貧寒,他剛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是母親給別人做用人,拚命掙錢供他上的學。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東京一所名牌大學。學費雖然很貴,但是他的母親毫無怨言,繼續供他上學。直到他大學畢業,母親依然在外做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