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回到家裏,母親還沒有回來。母親出門在外,腳一定很髒,他決定替母親洗腳。他準備好了熱水等待著。母親回來後,年輕人給母親打來熱水,讓母親把腳放到熱水盆中。年輕人發現,母親的腳已經像木棒一樣僵硬,他不禁潸然淚下。讀書時,他心安理得地花著母親如期寄來的學費和零花錢,現在他知道,這些都是母親的血汗錢啊!
第二天,年輕人來到報社,見到社長後,對社長說:“謝謝您,是您讓我知道了母親為了我受了很多苦,讓我學到了在學校無法學到的東西。我會好好工作,不辜負母親對我的期望,我要好好照顧她,再不能讓她老人家受苦了。”社長點了點頭。隻有敬字在先,知道感恩的人才會對社會更有用。年輕人後來成為了報社非常出色的員工。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繈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花費了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
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感情方麵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
漢時韓伯愈,他的母親非常嚴厲,他小時侯可沒少挨母親責打,即使有一些小的過失,他的母親也是絕對不肯寬恕他的。韓伯愈平日每逢母親責打時,都隻是默默承受。有一日,被母親打過之後,他忽然涕淚悲泣。母親遂驚訝地問他:“平日打你,並不曾悲泣,今日為何這般悲苦?”韓伯愈跪地答道:“母親平日打我身上覺疼,今日不似往日疼,是母親氣衰了,叫我怎不悲苦?”
即便自己挨打,心裏也是懷揣著對母親的一番敬愛、孝道之心,怎不叫人感動?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今天,有的人已把它丟棄了。例如那些養小狗小貓的人,有的就不孝敬父母。他們對寵物關懷備至,人吃饅頭,貓狗吃火腿腸;人吃火腿腸,貓狗吃海鮮,寵物比人吃得還要好。有些貓狗的主人,無微不至地設法滿足貓狗的需要,卻全然不管自己的父母,常常是父母吃饅頭,貓狗在吃肉;父母在勞作,自己卻殷勤地陪貓狗遛街;更有甚者,居然打罵父母。這些人連父母都不愛,何談愛別人!
《新三字經》裏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流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在炎熱的夏天,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枕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枕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便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讚譽。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有一次接受意大利《機會》雜誌記者采訪,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麼時,他說:“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本以為滿腦子都是生意經的他,會回答“莫錯過商機”之類的話,可是他卻語出驚人,發人深省。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隻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裏,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17.給對方想象的空間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你不了解的事情總會帶給你一種神秘感,而神秘感就是一種吸引力,吸引人去探索和發現秘密。因而,富有神秘感的人常常擁有特別的吸引力。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一本書在被草草地翻過一遍後,內容便昭然若揭,人們常常會斷定它索然寡味。而如果書中的重要線索隻是略微顯露出一點端倪,我們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領悟,才能徹底地把它搞懂,這樣的作品往往會使人印象深刻。因為人的情緒的爆發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太長菜會燒焦,太短米飯還生,都將是很難吃的。一個恰當的過程往往是這樣的:首先表現出一點兒神秘感,引起人的注意,給人的想象力創造空間,最好還有一點兒難度,有點兒挑戰性,這將會激發人的激情。然後人們便開始領略、體悟、思考,接著是恍然大悟的興奮,最後是產生喜愛之情或者反感和不信任感。
簡而言之,無論是美好的感情,還是生動的故事,都需要留出一些空間和時間讓對方去體會、去適應、去想象、去接受。經濟過熱遲早要引起股市震蕩,人際關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