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享受生活(5)(1 / 3)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是會轉回到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作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兒,最後他隻得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麼。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匹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隻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十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八百英裏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鬥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無論他走多遠,走出的始終都會是一些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英裏沒有一點兒參照物,若不認識北鬥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位男子,隻要他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立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曾經說:“歸根結底,生活是各種機遇的總和。每個機遇都應運而生並且影響深遠。”而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如一艘缺舵的船,一個流浪漢,一個空殼人,一副行屍走肉,即使機會就在眼前也會視而不見,失之交臂。反而是那些專心致誌、堅定目標生活的人,他們所發揮的影響力是他人所望塵莫及的。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裏,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它們是好朋友,馬在外麵拉東西,驢子在屋裏推磨。貞觀三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經西域前往印度取經。

17年後,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它重到磨坊會見驢子朋友。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曆: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雲霄的山嶺,淩峰的冰雪,熱海的波瀾……那些神話般的境界,使驢子聽了極為驚異:“你有多麼豐富的見聞啊!那麼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其實,”老馬說,“我們跨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的腳步也一步沒停。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研究表明,芸芸眾生中,真正的天才與白癡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當這些人在走過漫長的人生之路後,有的功蓋天下,有的卻碌碌無為。為什麼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他們取得的成就卻有天壤之別呢?

專家曾對世界上一萬個不同種族、年齡與性別的人進行過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發現,隻有3%的人能夠明確目標,並知道怎樣把目標落實;而另外97%的人,要麼根本沒有目標,要麼目標不明確,要麼不知道怎樣去實現目標……10年後,對上述對象再一次進行調查,結果令人吃驚:調查樣本總量的5%找不到了,95%的人還在;屬於原來97%範圍內的人,除了年齡增長10歲以外,在生活、工作、個人成就上幾乎沒有太大的起色,還是那麼普通與平庸;而原來與眾不同的3%,卻在各自的領域裏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他們10年前提出的目標,都不同程度得以實現,並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標走下去。

這樣的結論同樣令我們震驚。原來,傑出人士與平庸之輩最根本的差別,既不在於天賦,也不在於機遇,而在於有無人生目標!就像老馬與驢子,一個目標明確,一個沒有目標,最後的結局就大相徑庭。

締造曆史的英雄人物,是最心無旁騖的人。例如聖保祿宗徒幾乎獨立地將基督的福音傳遍整個羅馬帝國。他的秘訣是專心致誌。他說:“我集中全部精神在這一件事上,忘記過去,致力麵前。”一個人的能量其實很大,關鍵在於有沒有好好地加以利用。隻要用心去體察和挖掘,人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能量創造出奇跡來的。

15.每天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快樂

快樂並非是隻有富有者才配享用的奢侈品,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愉悅心態。要想享受到它,其實並不一定非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因為它不是那麼難以獲得,最重要的秘訣就在於它需要每個人自己去耐心尋找。

很多人整天都抱怨日子過得無聊,根本沒有快樂。其實他們忘了,在這個世界上,快樂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隻是需要你自己尋找。因為歡愉就像澳洲土著人使用的武器——木製飛盤一樣,飛出去又飛回來。事實上,這是每個人每天都可以玩的遊戲。你給人家什麼,人家就回敬你什麼;當你釋放出善意、獻出愛心的時候,你也將會獲得更大的回報,並因此而變得更加快樂。而那些總是不開心、總是喜歡生氣的人則隻會離快樂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