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放不下“身份”的人,路隻會越走越窄。這並不是說有“身份”的人就不能取得成就,但這個普通店員不經意的舉動,換得了夢想不到的輝煌前程。有一點是需要考慮的,那就是在非常時刻,如果還顧及自己所謂的身份,那麼你就有可能進入死胡同。如果你能放下架子,那麼路會越走越寬,生活也會因此而改變。
你如果想在社會上走出一條路,活出從容快樂的人生,那麼你就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要再背著你的學曆、你的家庭背景,讓自己回歸“普通人”。另外,也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批評,做你認為有意義的事,追求你所愛的東西。
放下自己的“身份”,會讓我們的思考更富有彈性,不會有刻板的觀念,從而能吸收各種新鮮的事物,豐富自己的頭腦。可以說,放下架子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而且抓住的機會也會更多。
第八節高處立誌,低處修身
曾國藩說:“煌煌先哲,彼不猶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聰明福祿,予我者厚哉!
悖天而佚,是及凶災。積悔累幹,其終也已……一息尚活,永矢弗諼!”
曾國藩 20歲的時候,曾經到衡陽去讀書一年,然後又回到本縣的漣濱書院就讀。這使他得以遇到汪覺庵、劉元堂這兩位當時的湖南名儒,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教導。在兩位先生的栽培下,曾國藩窺見了聖賢的奧秘,探到了學問的本源,對儒家思想的信念也更加堅定。從這時起,他立下了終身踐行儒家學說,誓做天地完人的宏偉誌願。他希望自己像深山中的巨木一樣,終究會成為國家的棟梁;像雲中翱翔的鳳凰一樣,終究會一鳴驚人,給天下帶來祥和與康寧。
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這樣表述自己的誌願(為了方便讀者,本書所引用的多翻為白話文。後麵不再贅述):
君子立誌,要為百姓謀幸福,要成就內聖外王的事業,這才無愧於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愧為天地間一個完人。所以,君子憂慮的是什麼?是因為自己不如堯舜和周公而憂慮,是因為自己的道德沒進步、學問沒長進而憂慮。這樣,他也會為小民固執不知改變而憂慮,為野蠻的夷族擾亂華夏而憂慮,為小人封閉了才德之士上進的道路而憂慮,為普通百姓得不到自己的關注而憂慮,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這才是君子所應當憂慮的。至於個人的得失、家人的溫飽、世俗的榮辱貴賤、流言蜚語,君子是沒有工夫想到這些的。六弟科舉不順,就抱怨命苦,我私下裏以為,他所憂慮的事情太小了!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曾國藩胸懷之廣闊,有民胞物與之量,立誌之高遠,以天下為己任,是那些隻看到一己得失的人所無法比擬的。
曾國藩能夠樹立這樣的誌願,是以他對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的理解為前提的。他認為,讀書首先應該治“大人之學”,而所謂“大人之學”,就是像周公和孔子那樣,“使耳、目、口、鼻、心,四肢百體皆得職”“行為合乎仁義之則”,就是通過進德修業來“盡己之性”,通過“盡己之性”來“盡人之性、盡物之性”,達到既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的目的。成就自己,達到學探本原、思通造化的境界,就是所謂“內聖”;成就外物,就是通過經天緯地,濟民利物,也就是“外王”。“內聖”是內在修養,是根本,是“外王”的前提;“外王”是外在功業,是“內聖”的展開和運用。曾國藩認為,一個人必須樹立誓做“內聖外王”的完人的誌願,才能成就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才能無愧於天地,無愧於父母,無愧於先賢往哲、子孫後代。
曾國藩的誌願,也是和他關於治學目的的思想緊密聯係著的。每個有誌於學問的人都有自己的治學目的,比如高官顯爵、發家致富、著書立說、陶冶性情,等等。傳統的讀書人,還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而曾國藩對這些卻不屑一顧。他反對為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而讀書,認為這樣即使有所成就,也隻會很小;為報國為民而讀書者,雖路途遠,但必將成其大、立其功。所以他治學的目的非常明確,這就是進德修業,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一方麵提高自己的知識和道德修養,成為聖人或者賢人;另一方麵經世致用,澄清天下,從而達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與此相聯係,曾國藩還根據《論語·憲問》中“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說法,針對當時為別人做學問的人多,為自己做學問的人少的現象,重新提出了治學為人還是為己的問題。
所說的為己,就是抓住道理自己堅守,執著而不存他念,雖然功效不明顯,但是在日益長進。所說的為人,就是曲就學問而阿談世故,追逐大家都好,雖然看似明確,而實際上每天都有損失。因此,有誌於治學的人,就不可不先求得自立自達。他在《送別劉君椒南歸序》中說:
為人而學者,不去實踐聖人的做法,而總是追逐大眾的喜好,他疲於奔命的一生隻不過是為了一些庸人的毀譽,竟然為此死而不悔,這種人可稱得上是最愚蠢和沒有靈氣的人!
由於學問探到了本源,曾國藩立誌不凡;由於立誌不凡,他對當時幾乎人人熱衷的科舉仕宦之路很不以為然。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
功名富貴,都由天來決定,絲毫不能勉強。科名有無遲早,都要坦然處之。靠得住的隻有進德修業,這兩件事由我作主,得一尺是我的一尺,得一寸是我的一寸。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穀;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道德和事業同時增長,家私也就日益積累起來了。
立誌是人一生的根本。是成就驚天動地的偉業,還是平庸一世,流於俗人,首先決定於有誌還是無誌。曾國藩認為,立誌必須高遠,否則便難以超越芸芸眾生,達到出類拔萃;但是立誌之後,如果隻是誇誇其談,而不肯虛心實做,那也是沒有意義的。高處立誌,必須低處修身,隻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真履實踐,理想和誌願才能變成現實。所以,他分別寫下了自己的《立誌箴》和《座右銘》。
《立誌箴》寫道:
煌煌先哲,彼不猶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
聰明福祿,予我者厚哉!悖天而佚,是及凶災。
積悔累千,其終也已。一息尚活,永矢弗諼!
《座右銘》寫道: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隻問耕耘。
曾國藩還毅然將原字伯涵改為滌生,後來又改名“國藩”。按照他自己的解釋,“滌”是“滌其舊汙之染”,“生”是“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亦即告別舊我,走向新生之意;“國藩”,則是為國藩籬之意。前者體現道德誌願即內聖之旨,後者體現事業誌願即外王之旨。可見曾國藩的決心之大。
曾國藩的《立誌箴》和《座右銘》,體現了他的一個重要觀點,即絕大學問,在生活日用當中。他認為聖賢之道並非高不可及的天外之物,不應束之高閣,而必須體現到自己身上來,落實到生活日用中。他說: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都是我們分內的事。若讀書不能體現到身上去,以為這三項與自己毫不相涉,那麼讀書還有什麼用處?
我的誌願所在,從大的方麵說,是要行仁義於天下,使所有的人和事物各得其分;從小的方麵說,則是要把聖賢之道體現於自身的一言一行,推行於妻子兒女之間,用符合義理的言論來教育宗族和鄉黨。這個誌願有所成就,我會畢生躬行;即使無所成就,也同樣畢生躬行。
曾國藩的低處修身,還體現在虛心拜師求教方麵,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進入翰林院以後與唐鑒和倭仁的交往。
唐鑒,字鏡海,湖南善化人,是曾國藩的湖南同鄉,也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家。唐鑒在從江寧藩司調京任太常寺卿的時候,道光皇帝曾經在乾清門接見他,當時身為翰林院檢討的曾國藩,就侍奉在道光皇帝的旁邊。道光皇帝對唐鑒治朱子之學的成就極為讚賞,對他能按“聖學”的教導努力躬行尤其稱道,說他是朝廷官員的楷模。什麼樣的人才能得到皇帝這樣的當麵稱讚呢?曾國藩對唐鑒感到非常羨慕和好奇,於是以弟子的身份主動到唐鑒的家去拜訪,恭恭敬敬地當麵向他請教讀書修身之道。
唐鑒當時已經年過花甲,很高興曾國藩這位同鄉後輩這樣謙恭好學,所以對曾國藩一見如故,悉心指教。
曾國藩向唐鑒請教讀書、修身的要訣,唐鑒告訴他,讀書應當以《朱子全集》為正宗。這本書是修身的重要典籍,萬不可看作八股文章之類的進身之階,必須悉心體會,融會貫通,尤其必須努力躬行。關於修身,唐鑒提出了“整齊嚴肅,主一無適”八個字,讓曾國藩作為要訣,並做到整齊於外,主一於內。至於讀書的方法,唐鑒認為不在於讀得多,而在於讀得精,尤其是在開始的時候。所以要專攻一經。一經精通之後,再旁及其他經典。唐鑒還指點曾國藩說,學問隻有三個門類,即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而三者之中,義理之學最,是帶有根本性的,其他兩種學問都要靠義理來統率。
第九節把困難視為對勝利的挑戰
挑戰未來的勇氣和能力,是生活唯一的保障。
明宇和葉子同時考入同一所知名高校。在校期間,兩個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畢業時,兩人又被同一家國際知名大企業聘用。
因為是校友,兩人自然成了好朋友。從普通大學生一下子跨入白領階層,這讓他們身邊的人豔羨不已。葉子對這份待遇優厚的工作非常滿意。現代社會競爭非常激烈,為了保住這個“金飯碗”,葉子總是小心翼翼地工作,生怕出一點差錯。
與葉子相比,明宇則完全不同。雖然到公司以後,工作也非常出色,並且博得了上司的賞識,但明宇覺得這家公司不太適合自己。於是在工作了一段時間、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之後,明宇毅然決定辭去這份工作,下海拚。臨行前,明宇跟葉子打了個招呼,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她。
“你簡直是瘋啦!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卻要下海。你以為生意就那麼好做?要是破產了怎麼辦?”葉子對明宇的想法非常不理解。
“我們年輕,年輕就是資本。我覺得這份工作不太適合我,我要出去闖一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相信,我有足夠的能力做出一番事業,我完全可以自己當老板! ”明宇充滿信心地說。
“我們剛工作沒有多久,不要有那麼大野心。對我們來說,穩定是最重要的,並且我們的工作不錯,待遇已經非常好了,別人想找這樣的工作還找不到呢! ”葉子善意地規勸明宇。
“葉子,現代社會競爭非常慘烈,我們不能總安於現狀,進取心是非常重要的。我要向自己發起挑戰,你也一樣,別老安於現狀。你要自己衡量這家公司到底適不適合你。不管是走,是留,你都要有進取心才行。”明宇反過來勸葉子。
最後,明宇離開公司自己下海闖蕩去了;葉子依舊悉心嗬護著她那份穩定而待遇優厚的工作。
明宇離開後不久他就有些後悔當初的決定了,外麵的世界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美好,沒有好的項目和起步資金,他真是寸步難行啊,而想找份像樣的工作,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許多公司都要求有幾年工作經驗,明宇陷入了深深的悵惘中。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個難得的商機,這使他興奮不已,他開始四處奔走融集資金,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籌到了第一批貨款,接下來的事情越來越順,他的第一筆生意就這樣成功了。明宇繼續研究業務,不斷地提出富有創意的思路,2年後,他的公司已經有上百萬的資產了。
人生下來注定要同困難打交道的,或是困難吞沒懦夫,或是強者征服困難。我們每走一步都會遇到困難,我們應該振作起來,勇敢而理智地麵對各種困難,盡量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苦難,向著未來一步一個腳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