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長久保持你的低調姿態(2 / 3)

成年後的劉備深沉老練,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鄉裏的少年都依附他。後來,劉備結交了關羽、張飛,在一點點地開創自己事業的過程中,劉備一直不忘大智若愚、低調做人。

下麵的這個例子,雖已被大家所熟悉,但溫故而知新,重讀一下劉備與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對低調的智慧也許會有一種新的認識。劉備被呂布奪去徐州後,曾投奔曹操。曹操欣賞劉備的才華,便極力善待他。劉備非久居人下之人,投靠曹操,實屬無奈之舉。他深知,曹操雖然善待他,但對他並不信任,因此,便在住處後園種菜,以掩曹操的耳目,逃避可能遭受的迫害。關羽、張飛不能理解,問:“兄長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農之事,是為什麼呢?”“這不是二位兄弟所能知道的。”劉備回答。一天,劉備正在後園澆菜,忽有曹操親隨來傳“丞相相邀”,劉備心中頓時忐忑起來,暗想:“不知曹操又要耍什麼花招。 ”

心中揣度著,劉備隨來人到了丞相府。曹操笑著迎他至後園涼亭。亭中已設酒宴,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酣耳熱之際,天上忽然陰雲密布,眼看驟雨將至。曹操這時突然問道:“玄德久曆四方,當今英雄屬誰?”劉備說:“我因為您的恩庇,方能在朝中任職。天下的英雄,實在有所不知。”曹操笑著說:“就是沒有見過麵,至少也該聽到他們的名字吧?”

“淮南的袁術,兵糧足備,可稱為英雄?”劉備說。

“他像棺材中的枯骨,我早晚一定要生擒他!”

“河北袁紹,是公卿名門出身,如虎踞冀州之地,部下有許多能幹的人,可稱作英雄?”

“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也不是英雄!”

“那麼,威鎮九州的劉表,可是英雄?”

“劉表虛名無實,哪算得上是英雄?”

“血氣方剛的江東領袖孫策,該算得上英雄吧?”

“孫策靠他的父親才立命於江東,也不是英雄。”

“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輩怎麼樣呢?”

“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曹操鼓掌大笑著說。“除了這些之外,我實在不知還有何人?”劉備說。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劉備聽了,心中暗驚,手中筷子不覺落於地下。正好此時傳來一陣震耳欲聾的雷聲,劉備即刻掩飾說:“震耳的雷聲使我如此失態,請您原諒。 ”曹操反問道:“大丈夫難道還害怕雷聲嗎?”劉備答道:“古人說:迅雷烈風,必定會改變容色,我又怎麼會不害怕呢?”曹操聽了,放心了許多:看來劉備並不是什麼英雄豪傑,不由放鬆了對劉備的戒備之心。劉備的大智若愚,成功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低調之人應做到外晦而內明:目有所不見,但眼光不會受到蒙蔽;耳有所不聽,但耳聰不可受到遮掩;心有所不慮,但明慧之心不可亂。低調是大智若愚,奧妙就在於低調之人看起來木訥糊塗,內心卻保持清明。第五節不爭是最好的競爭低調,不是一般人心目中“胸有城府”“喜怒不形於色”的處世術,它其實是一種生存智慧,正如老子所說,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之相爭。在中國的曆史上,舜是第一個低調做人的智者。根據曆史記載,舜出生後不久母親就離開了人世,後母生了一位弟弟,叫“象”。盡管舜總是小心地侍奉後母和弟弟,但還是遭受了無數次毒打,最後他實在無法在家裏待下去了,隻好離家出走,一個人流落到曆山腳下,開荒種地。

在清苦的生活中,舜沒有一點怨言。他與當地的農夫和山林中的鳥獸生活在一起,他觀察周圍的事物,一切都是那麼溫馨和睦。在這樣的環境中,舜觸景生情,製作了一首首感人的歌謠。

舜的低調影響了周圍所有的人:農夫相互謙讓已開墾好的田地,漁民相互謙讓打魚的場地,等等。舜成為眾人仰慕的對象,人們從四麵八方扶老攜幼搬遷過來,為的是和舜成為鄰居。僅僅用了一年時間,舜住地的周圍就變成了村落,繼而擴大為城鎮、都市。後來,甚至連當時的天子堯都對舜十分青睞,並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了舜。這兩位聰明美麗的妻子給了舜無窮的力量,他順利地通過了堯對他進行的能力考試,最後,堯將天子之位禪讓給舜。

舜用低調的方式成為天子,可謂有“大智慧”。舜的“大智慧”,是基於低調的:他從未有意識地獲取人心,也沒有主動顯示處理複雜事務的能力,而是因為其淳樸、堅強和虛心,最終贏得了勝利。

儒家的低調是一種手段,低調的主要內涵是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對其中不善和有過錯的言論給予低調的處理。對於對立的觀點、看法,知道最恰當的度量在哪裏,然後利用最恰當之點——折中來處理問題。

老子的基本觀點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不可道”,所以,人隻能夠以“無為”的態度對待“道”,張揚、高調與“道”是不相幹的,低調者才更容易與“道”達到渾然合一。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大事者必要寬容於人,才能為人們所悅納、所讚賞、所欽佩。根基既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禁風雨。而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方式。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露水中成就事業。

低調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修煉到此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第六節像蘑菇一樣生存

在大森林裏,生長著一種蘑菇,沒有人關注它們成長所需的所有水分和養料,它們都需要自己去努力爭取。蘑菇在無人注意的角落悄悄長大,一點點變得茁壯。許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憑著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一些專業知識,就顯得十分恃才傲物,一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就牢騷滿腹,滿以為自己付出了就應得到認可和嘉獎,卻不知書本知識和社會知識是兩回事。故常常受到同事與上司的排斥和擠兌,自己卻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因此,年輕人就需要學會像蘑菇那樣默默無聞,低頭生長、低調生存。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自生自滅,隻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接受陽光了。

對年輕人來說,“蘑菇的經曆”是成長必經的一步。在人生的很多時刻,成長是默默實現的。沒有人會注意,沒有人幫助,完全靠自己逐漸成長每個人都是那樣走過的。

一個年輕人常常抱怨公司領導對自己不公,自己有那麼新鮮的創意卻得不到領導的賞識。一次次的會議,自己作為普通職員沒有參加的機會,而那些衣著光鮮的高級經理們,隻是動動嘴便定了他們的生死。

年輕人找到一位智者,講出了自己的煩惱。智者聽後無言,領他到了海邊。智者隨手撿起一塊鵝卵石,又把它拋進一堆鵝卵石中。智者問道:“你能把我剛才扔出去的鵝卵石撿回來嗎?”

“我不能。”年輕人回答。

“如果我扔出去的是一粒珍珠呢?”智者再問。

年輕人恍然大悟:如果自己隻是一枚平淡無奇的鵝卵石,就沒有權利抱怨不被注意,因為自己沒有被注意的價值;要想引起注意,要想有自己的立場和聲音,就先要站起來去為自己爭取,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成為珍珠後自然能引人注意。

無論多麼優秀的人才,初次工作都隻能也必須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比如,惠普公司董事長卡莉·費奧利娜,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地產投資經紀公司做接線生,她的工作就是接電話、打字、複印……但卡莉發現,任何事情都能讓人學到不少東西,關鍵在於是否選擇了低調——沒有資格表現的時候,就埋頭做事好了。

剛剛進入一個等級分明的機構工作,你要從最細微的瑣碎小事做起,沒有人幫助你,人人都在忙自己的事,你得不到關注,也沒有表現的機會。從平常的接電話、發傳真到待人接物,你都要自己留心注意,一點點學習。你沒有自己的聲音,因為你的話不被注意,這時候,怨天尤人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你唯一的選擇就是埋頭努力,低調做人。首先,磨去棱角,適應社會。學校的高材生,未必能成為商場的風雲人物。綜觀商界,那些辦事能力強、工作積極的成功人士,都有某些共同的行為標準和思考模式。人們把這種成功的模式,稱為“商界適應行為”。如果年輕人能夠迅速學習和掌握這種商界適應行為,就能迅速適應自己工作,職位的提升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七節放下尊貴的身份

放下“尊貴的身份”,能贏得更多 ——放下自己的“身份”,會讓我們的思考更富有彈性,不會有刻板的觀念,從而能吸收各種新鮮的事物,豐富自己的頭腦。可以說,放下架子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而且抓住的機會或許會更多。

有一位博士,在校時成績很好,老師、同學和家長對他的期望也很高,認為他必能做出一番成就。事實證明,人們沒有看錯,他的確取得了成就,但不是在仕途上,也不是在跨國公司裏,而是他開餐廳開出了成就。

畢業後,當他得知家鄉的夜市有一個攤子要轉讓時,他仔細考慮了以後,就向家人借錢,把它買了下來。因為他對烹飪很有興趣,便自己當老板,開起了飯店。他的博士身份曾招來很多人詫異的目光,但由於人們的好奇,也為他招來了不少生意。而他自己也從未對自己學非所用及高學低用產生過懷疑,依然認真地做了下去。

經過幾年的努力,他把餐廳經營得紅紅火火,同時還搞起了投資,收入比一般人不知高多少倍。

那個博士如果不去開餐廳,或許也會很有成就,但無論如何,他能放下博士的架子,還是很令人佩服的。我們常常固執於自己的身份,認為自己很“尊貴”,不肯放下自己的“架子”,不去做很多事情,結果讓成功與自己擦肩而過。

發生在美國費城的一個普通店員與一位老婦人之間的“一把椅子”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那是在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下午,街上的行人紛紛進入附近的商店躲避,有一位老婦人也慌忙進了一家大商店。

由於她衣著簡樸,當時又很狼狽,所以售貨員們都對她視而不見。隻有一個年輕人走過來,禮貌而且很誠懇地說:“夫人,我能為您做點什麼嗎?”老婦人莞爾一笑:“不用了,我在這躲一會兒雨,馬上就走。”老婦人說完,又很快不自然起來,覺得借人家的屋子躲雨,就應該買點什麼,哪怕是買個頭上的小飾物呢,才算心安理得呀!於是開始到貨架前麵轉起來。

小夥子很明白她的心思,當老婦人正猶豫地想挑選點什麼時,他又走了過來,用禮貌而非常溫和的語氣說:“夫人,您不必為難,我給您搬來把椅子,您坐著休息就是了。 ”

兩個小時過後,雨過天晴了,老婦人道了謝,並向那年輕人要了張名片,就顫巍巍地走了。

幾個月過去了,這家大百貨公司的總經理收到一封信,信中指名要求派這位年輕人前去蘇格蘭收取一份裝潢整個城堡的訂單,並讓他承包自己家族所屬的幾個大公司下一季辦公用品的采購訂單。總經理驚喜不已,因為這封信所帶來的利益,相當於他們公司兩年的利潤總和。原來,這封信就是出於那位避雨的老婦人之手。

老婦人的身份是美國億萬富翁“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的母親。這位讓老婦人感動的年輕人叫菲利,當年才 22歲,他馬上被總經理推薦到公司董事會上,成了這家百貨公司的合夥人。在後來的幾年裏,菲利以他的忠誠和誠懇,被“鋼鐵大王”視為左膀右臂,成為美國鋼鐵行業中僅次於卡內基的富可敵國的重量級人物。

人的“身份”是一種“自我認同”的感覺,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但這種“自我認同”也是一種人為的“自我限製”。換一句話說,可以理解為:因為我是這樣的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樣的事。一般來說,自我認同越強的人,自我限製也越牢固。比如,富貴的小姐不願意和侍女共同用餐,名碩士不願意當基層業務員,知識分子不願意去做體力勞動的工作……因為在他們的意識裏,如果那樣做,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