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思索
這個比較多見。從旁觀察時,很難知道究竟是睡著還是冥想,但總歸是在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當α波出現時,就有可能會想出獨特的解決方案。
■預習工作
如前所述,確認"今天要做的事""要對部下做出指示的事""要向上司確認的事""要與其他部門協調的事""要和客戶聯絡的事"等。也就是說,預先對上班後要做的事情進行思考和演練。
■車廂內參觀1
在滿員電車中,讓雙眼活動起來。車廂內的吊環拉手廣告上,新刊雜誌的內容字大而醒目,光是這一點也可以作為新聞的收集,知道什麼信息刊登在什麼雜誌上,這也是相當便利的。報紙上也有廣告,而且往往是出版業界的人會關注報紙上的雜誌廣告。
■車廂內參觀2
即行為觀察。觀察周圍人在讀什麼書,把耳朵豎起來,聽聽他人在談論什麼話題。我的某朋友是位編劇,他會通過聽取這些對話來提煉台詞。而且一旦養成習慣,甚至會在會議或談判中關注其他人的言論。聖德太子估計也專門針對這一點進行過訓練。當然,還要密切關注潮流。
■能力開發
很多人會在通勤時間裏進行自我啟發。其中不乏像圓周率記憶第一人友寄英哲(TOMOYORIHIDEAKI)這樣名列吉尼斯大全的人,他們會在通勤電車裏進行自我潛能的開發。友寄對記憶術很感興趣,他首選的能夠集中精力且時間充裕的場所就是電車這樣的環境。"到下一站之前,要記住30個單詞。"
"到下下一站之前,確認是否能夠說出這些單詞。"
如此不斷重複,開發基礎能力,慢慢地去嚐試記憶圓周率這樣的數字,實現4萬位數的記憶。
■培養聯想力、構思力
積極地把到達下一站之前的時間活用於聯想力、構思力的培養。參加企劃力開發講座就不難明白,往往會有類似於白色平盤的培訓,比如"除了作為盤子,還能用來幹什麼?"。
這也可以在車廂內進行。眺望窗外,通過景色展開聯想,還可以嚐試與工作相關的聯想。
"晨讀"有助於開發職場人士的能力
我喜歡讀書,每年會購買3000冊單行本來閱讀。
這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是從高中時代就落下的病根,可能比起常人是過量一些(周圍的人也常常對我說),並非讀書萬卷就絕對能擁有聰明的頭腦和良好的性格,看看我就不難明白這一點。
職場人士的平均閱讀量(費)是,20多歲為每月2000日元,30多歲為3000日元,40多歲則4000日元。用書本來計算的話,充其量也就是1冊至4冊。而如果是文庫本,估計要變作3倍。
現在,全國的中小學校都在推行"早間讀書運動"。
在上課前10分鍾,老師和學生等所有人共同參與,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進行閱讀。但是要遵循以下四原則,即"大家一起閱讀""每天都要閱讀""閱讀喜歡的書""隻要閱讀便可"。
1988年,千葉縣高中教師林公(HAYASHIHIROSHI)首次在自己負責的班級裏成功實踐,並由此隨後迅速在全國27244所學校(小學16755所、中學8379所、2110所高中——據2012年10月19日統計)裏得以導入和推廣。目的是什麼呢?
"希望大家感受到讀書原有的快樂和喜悅,品味自由和解放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並發揮想象力、感性、洞察力、判斷力,糾正精神的散漫,平和心態,提高向學心、探求心,充滿體諒之心,讓心靈變得溫潤且充實,帶著希望和夢想,明朗快樂地度過充滿朝氣的知性人生"。
可以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而且大家要在同樣的時間段進行閱讀。這是在短時間內讓孩子們進入學習狀態的最佳方法。
尚且不論是否能按照預期推進這樣的方法,但是各種各樣的效果的確已經開始出現。比如,具有積極向上的"副作用",像"通過讀書運動,孩子們變得平心靜氣了""注意力也能集中起來了""能夠體諒他人的心情了"等。
實際上在知道這樣的運動以後,我就在想職場人士也同樣能夠活用此法。不,準確地說,就因為是職場人士才更應該這樣做。
在做推銷的時候,我從未間斷地在辦公室裏開展"早間讀書運動"。隻不過,我準備的是約用5分鍾就能讀完的短文,而且是大家共同閱讀。然後,由當天的值日生發表感想,最後由我做補充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