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_早晨型人_能做到的奇跡學習法——居然有這種學習法?(2)(2 / 3)

"有這樣的事情,您是否知道?""不,沒聽說過。"

"此前,××報紙曾報道過。""是嗎?沒注意到。真想看看是什麼內容。""我想到您會感興趣,所以特意複印好帶了過來。""是嗎,那太好了。"

如此一來,信賴感陡然增加。我在做推銷員的時候,也曾努力地為客戶做過剪報。

隻把剪報碎片收集起來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也沒法作為文件資料庫。所以,要加以活用。有很多簡報信息都能夠成為確立企劃、商品開發以及市場營銷的靈感線索。

簡單地說,我的公司、我的團隊、我的工作就屬於跨行業的成功。

比如,請教YAMATO宅急便小倉昌南(原社長)時,他會說是借鑒了做牛肉蓋飯的吉野家。當時,吉野家以迅猛的氣勢在全國範圍內開起了店鋪,當然,報紙也是每天不斷地對其加以報道。

看到報道時,我就在想為什麼他們能夠短期內在全國展開呢?做炸雞塊是否可行呢?經過一番思索,便得出了結論。

就因為是單品管理,所以才能在瞬間展開。如果菜單品目繁多,則中央集中廚房的做法就很難應對,也就不能如此快速地展開。但是,如果商品隻有牛肉蓋飯這一種,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如此,我們公司也就隻用宅急便來決一高下吧。"

即使複製同行業者的成功,那也不過是模仿前人而已,如果能借鑒其他行業的想法,就能夠推出全新的體製。而且僅僅是通過報紙記事,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作為參考告知大家,我自己的剪報一直分放在50個整理箱裏。而且全部複印,用A4紙統一其大小。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報紙存放數日後便會泛黃變舊,而複印件則能一直保持整潔。所以,我是這麼做的。日後閱讀時,隻需用曲別針加以固定,便能作為小冊子攜帶,在電車內閱讀起來也很方便。這是為了日後的便利而進行的統一。

在早晨的通勤電車裏進行學習

職場人士的通勤時間平均為1小時6分。當然,還存在地區差異。大都市圈地區會高於平均值,比如千葉縣(1小時31分)、神奈川縣(1小時30分)、琦玉縣(1小時24分)、東京都(1小時24分)、奈良縣(1小時23分)。

如何利用通勤的這段時間呢?回答是多種多樣的,看書、讀報、打瞌睡、聽廣播,還有瀏覽車廂內廣告。

細想下來,這些活用方法並不稀奇。能夠看書、打瞌睡就已經是老天眷顧了。高峰時期的通勤電車中的人往往在定員的三四倍以上,是根本沒有餘裕去看書的。

你是如何度過與這些回答較為接近的"車廂內生活"的呢?

如果有人說"不,我不一樣!我會嚐試這種有趣的做法",那就請多多指教。

我曾經的車廂內生活,或者說想介紹給諸位的獨具個性的車廂內生活具體如下。

通勤電車內的學習法

■讀書

隻不過,乘車時的讀物是撕開之後的書籍。

"這麼多內容,恰好可以讀完",我每次隻帶適量的一部分內容乘車。如此一來,重量較小,即使擁擠也會因為體積較小而便於攜帶。

而且我不認為書本是財產。我是讀過便扔主義,所以書往往都是麵目全非。如果真想留存,再買一本便是。

■利用iPad

我的興趣是相聲。從學生時代起,每周我都會出現在某個說書場裏,全身心浸在其中。後來越發不可收拾,在車廂內也開始聽起相聲來。但是,這樣不行。一個人呆呆傻笑,並且有時會發出聲音。這可不行。而英語的學習、講演會的磁帶或者收聽CD卻無可厚非。

比如經濟問題、經營論等。利用iPad 收聽最新信息或者有識之士的講演等。如果上網檢索的話,肯定還會發現更多。每天早晨在出勤前,我都會對這樣得來的資料進行學習。

從大的意義來說,對時事問題的關注會讓人深層閱讀社會動向。而聆聽管理、市場或經濟論方麵一流人物的講話,則有助於對其構思、想法、思維方式進行學習。這實際上就是最大的好處。

他在通勤電車裏創造了世界紀錄

■撰稿

幾乎沒有,但也曾偶遇。在車廂內撰寫原稿。當然這是在有座位的前提之下。我的處女作就是在通勤電車上完稿的。帶著打字機擠上電車,每天都在那裏劈裏啪啦地碼字(以前我是手寫書稿的,但是編輯說"看不懂",而且就連我自己也無法確認寫出來的內容,於是隻能用打字機重新撰寫)。